[转]福州话中有关礼貌的俗语

2007-11-24  本期主持 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

    福州的俗谚俚语是福州方言的精华,其中不乏来自群众口头的至理名言。不妨试举数例,以观闽都礼俗深厚的底蕴。

    “出门善开口,天下任你走”:福州话有“路生在嘴里”的说法。意思是说出门人不识路是常有的事,但只要您很有礼貌,开口“依伯、依姆、大哥、大嫂、先生、小姐”地称呼人家。人家一定会为您指路,您就不怕迷路。

    “好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是教人说话要客气有礼貌,不要动不动就恶语伤人。同样一句话,说得好听人家易接受;说得难听,即使您很有道理,人家听了也不舒服。即使理在你一边,也要“得理让人”(名言)。让一让,显高尚。

    “凶拳不打笑脸”:这是说在人际交往中的态度很重要。一个人即使有了对不起人的地方。但只要您态度好,脸带笑容,口说“对不起”、“请原谅”、“我不是故意的”之类的话,对方即使一时很气,但由于您的态度好,人家的气也会消,使矛盾化解,甚至彼此握手言和。

     “主人让客三千里”:历史上中原汉人多次南迁,都能与福州本地人和睦相处,从无矛盾,可见福州人是好客的,善于包容的。如对现今外来的农民工,本地人从无排外的心理。但我们是否做得很够了呢?应该说距“三千里”的要求还很远。因此我们还要对他们多多谦让,给他们提供诸多方便。这条俗谚便是指日常的礼貌待客,主人应为所有的客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让人三分又何妨”:这句话出自福州孝义巷的故事。据说福州东街原无孝义巷的巷名,事因两家人开始各欲占3尺之地,后又互让出3尺地,才有了一条6尺宽的巷,乡人把它称为孝义巷。故事演绎出这句俗语,意在教人凡事勿争,要多多谦让。

    “小礼易过,现债难还”:这里的“礼”是指红白事中的人情往来,教人礼尚往来要根据个人的经济状况而定,切勿勉强摆阔。经济实力有限,“小礼”即可,人家是会原谅的。勉强打肿脸子充胖子,结果因礼而负债,何苦呢?
Three C's define me: Chinese by birth; Canadian by choice; Christian by grace.
方炳桂老先生很是让人尊敬

[ 本帖最後由 菊在言 於 2007-11-24 22:01 編輯 ]

 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闽侯农村,农村特有的风俗习惯伴随了他童年的生活;12岁时,跟父亲进城学做光饼,感受着城市居民的民俗文化。
   
  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手所做,不同的生活让他最大程度地接触到了福州的民间文化,也让他和“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就是福建省民间文化优秀继承人,福州民俗的“活化石”——方炳桂。
   
  “民俗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它铭刻着城市的历史。如果我们不把这些印记保存下来,民俗文化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直到再也找不到了。”方炳桂说。
   
  在方炳桂的身边,伴随着他的总是一辆自行车和一本笔记本。走到哪里,他都不忘“保存记忆”。
   
  对于保存记忆,方炳桂要求“精确”。他不喜欢“某某某”的说法,而要具体到张三、李四。所以,只要听说哪个老人懂什么手艺,经历过什么场面,多远他都会骑着自行车去看看。车骑在路上,要是听到或看到有意思的民俗现象,他也会马上停下来,问个清楚,仔细地记在笔记本上。
   
  十几年来,走遍了福州的大街小巷,地毯式考察老福州的遗存,不厌其烦地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查阅封存已久的历史资料……方炳桂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福州民俗的研究、搜集、整理和推动上。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福州的民俗文化,方炳桂在福州电台“左海乡音”当起特邀主持人,在福州电视台《方老讲古》节目做主讲,还在《福州晚报》《福州日报》上开辟乡土文化专栏。渐渐地,福州民俗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榕城也出现了一群民俗“粉丝”。
   
  对于“粉丝”的咨询,方炳桂都会耐心解答。他坚信,自己多讲解一句,就能让他人对民俗文化多一份兴趣。经常是饭吃到一半接到咨询电话,他就马上放下碗筷,给问者解释,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
   
  2004年9月,福州群众艺术馆少儿班请方炳桂为学生作有关民间文化的讲座。听说是给学生讲课,方炳桂准备得格外仔细。为了查询资料,方炳桂爬上了书架的最高处,结果下来时滑倒了。
   
  送到医院一检查,腰间盘粉碎性骨折,要马上住院治疗,否则可能会造成瘫痪。
   
  “给孩子们讲课更重要,我要先去讲课!”方炳桂却坚持要先讲课再治疗。结果,固执的他忍着巨痛讲完课,才去医院治疗。
   
  年纪大了,病痛也多了,但方炳桂却没有停下来休息。“他脑子里记的东西太多,要拼命把它们写下来,录下来。” 陈奋隼是方炳桂的助手,看到他工作起来太“拼命”,陈奋隼夫妇只好住在方炳桂家里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陈奋隼告诉记者,十几年来,方炳桂都是每天晚上8点睡觉,凌晨1点多就起床开始写书,白天又继续出去走访、收集。近年来,方炳桂已陆续出版了《福州熟语》《福州老街》《福州老行当》《福州传统名店名品》等福州民俗文化丛书。
   
  在采访方炳桂时,他讲得最多的就是“与时俱进”。近年来,方老先生根据社会现状首创了光饼节、拗九节、邻里节。“只有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民俗文化才会长盛不衰。”方炳桂深有感触地说。






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福州人是再熟悉不过了。近日,本报收到这位德高望重、谦恭的老者寄来的一封感谢信。“是晚报带我带上了民俗研究之路,没有晚报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在《福州晚报》25周年生日之际,我感慨万千,以感恩之情,说说我的肺腑之言。”这是方老在来信中的一段话。
   
方炳桂:晚报是我民俗研究之路的见证
   
  晚报与方老之间究竟有怎样的故事,能让这位77岁高龄的老人发出如此感慨?昨日,记者登门拜访了他。  
   
  还未进门,记者就看到方老家中厅堂小圆桌上整齐地摆放着一叠叠用A4纸张贴的剪报,剪报早已发黄。“这些都是早年我在晚报刊发的民俗作品,还有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方老邀记者坐下,指着圆桌上的剪报,打开了话匣。
   
  “要不是晚报我可能现在还是一个平凡的老头。”方老说,他原来是福州市总工会教育部的一个干部,没退休时就对民间文化比较感兴趣,平日喜欢听一些民间的故事。
   
  1982年前后,方老的福州方言说唱作品《小夫妻三戏星期七》,参加全国职工文艺会演并获得好评。接着,他编写的福州方言小戏《陈林黄郑》获得福州市群众文艺会演一等奖。这些都大大地鼓舞了他对福州传统文化的热情。
   
  “但真正让我走向民俗研究之路的,还是《福州晚报》。”方老说,25年前晚报刚创刊时,他向晚报投去了一些民俗作品得到了刊发,让他对民俗研究有了信心与激情。之后,他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在民间文化道路上不断前进。
   
  方老说,这25年来,他写了很多民间故事与俗语故事,至少有三分之二研究成果作品在晚报上发表。
   
  印象最深的是在1998年,晚报副刊还专门为他开辟了专栏——《故事画廊》,时间达3年半之久,每周定期刊发他写的福州俗语故事。之后,他的《郑唐伟》、《闽海魂》、《乌龙江传奇》等根据民间故事改写的长篇故事,也相继在晚报以专栏形式连载。方老也因此家喻户晓,深受福州读者的喜欢与认可。
   
  其间,方老还客串当起福州人民广播电台的“左海乡音”的主持人,现在福州电视台“榕城风”栏目还为他开辟了《方老讲古》专栏。
   
  25年来,方老共有13本专著在本报得到刊登。 “可以说,没有晚报的鼓励和器重,就没有我的创作信心和劲头,也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我的成就历程正好与晚报创刊同龄,这不是一般的巧合,而是晚报带我走上了民俗研究之路的见证。”
   
编辑:方老的民俗故事让晚报订户大增
   
  “我认识方老是从他投稿开始的。”陈志平是本报的编辑,从本报创刊开始,方老所投稿的大部分作品是在他所编辑的《故事园》版面刊出的。
   
  陈志平告诉记者,方老当时在福州已是小有名气,出于机缘巧合,创刊时晚报开设了《故事园》专版,他时任专版的编辑。恰巧方老当时喜好写本地故事,又有向晚报投稿的意识,而且方老写的民间故事非常符合栏目的口味,因此常见于报端。
   
  “我们根本没想到过刊登方老的作品,对他人生会有这么大的影响。”陈志平说,其实通过刊登方老这样有水准的文章,我们晚报也提升了品位。为方老开辟《故事画廊》专栏伊始,就受到许多读者的喜欢,大大增加了本报的订户量。
   
  如今,方老还是一如既往向晚报投稿,都刊发在了《闽海神州》版面上。
   
“晚报改变了我”线索继续征集

  一晃25年,福州晚报与广大读者朋友一起经历着生活的点滴。因为你,晚报一直在改变;因为晚报,你的生活也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
   
  ——或许是大家的友爱之手,在真情传递下,你的命运就此发生了改变,人生有了新的起点;
   
  ——或许是刊登在晚报上的一条新闻、一则信息吸引了你,触动了你的思维,启发你创业的灵感,从此走上事业的成功之路;
   
  ——又或许是新闻报道、服务指南等内容,改变了你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解决了你的人生疑惑……
   
  岁月流逝,你还记得那些与晚报不得不说的故事吗?本报开通征集热线:0591——83722264,参与读者在拨打热线时,请提供您的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以及“晚报改变了我”的简要内容。
   
  此外,还可以登录福州新闻网(www.fznews.com.cn),点击“晚报改变了我”线索征集活动,参与报名,我们会尽快与你联系。根据报名参与情况,本报将进行筛选,深入采访典型事例。
原帖由 菊在言 於 2007-11-24 21:55 發表
方炳桂老先生很是让人尊敬
他跟我女朋友是亲戚。我女朋友也姓方。
Three C's define me: Chinese by birth; Canadian by choice; Christian by grace.

回復 #4 GnuDoyng 的帖子

你女朋友手机多少?算了,你肯定不说的.

回復 #5 菊在言 的帖子

心理变态的男人
原帖由 GnuDoyng 於 2007-11-24 22:11 發表


他跟我女朋友是亲戚。我女朋友也姓方。
哇,真的啊?我曾经读过他那本小书《福州风情》
Ĭng cĭng-lī, dáik cê̤ṳ-iù
因眞理,得自由
原帖由 lumiere 於 2007-11-24 22:30 發表

哇,真的啊?我曾经读过他那本小书《福州风情》
这就是方老啦:
http://www.ispeakmin.com/bbs/vie ... &extra=page%3D3
Three C's define me: Chinese by birth; Canadian by choice; Christian by grace.

回復 #8 GnuDoyng 的帖子

原来就是这位老先生!
可惜我在这边看不到这档节目
Ĭng cĭng-lī, dáik cê̤ṳ-iù
因眞理,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