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开个头,具体早与使者聊过,我觉得闽南语是客家先民带来深远影响的古代闽东语,
闽东移民大约只有经由江浙的,而闽南除了经由江浙闽东闽北的,还有大量经由闽西北的客家先民.
各地闽语,只有闽南语没有撮口呼(除了福鼎话后期出现变化的),而放大到东南沿海,也只有闽南语和客语没有撮口呼
仅以这为基础,可以大胆猜测,闽南语早期也有撮口呼,东南沿海早期都有撮口呼以及系列的圆唇音,
按照传统说法,汉语的[y]是后起的,但我认为中原汉语的演变过程与古代东南沿海并不一样,
大胆猜测后,我们再来小心求证.
闽南话的ing很多文读为iong,甚至有些地方将文读为ing的也误读iong(如漳浦)
我认为是古代客家先民在闽西的宁化一带落脚后,又有很多人外迁,
一路走"汀江-梅江-韩江水系,再继续向粤北粤西迁移,因为这个边区属于化外之地,当地弱势的汉语被客家先民的通语取代,经过畲族先民和客家先民的融合,逐渐形成客语和客家人.
另一路走九龙江水系,再继续向晋江水系扩散,因为当地汉语已经稳固,很快就入乡随俗,必须精通闽音,没几代就融合为闽人了.
但由于有"中原正音"的光环,闽南本地人也喜好效仿客家先民带来的语言,
这样,无论闽人还是客家先民,都大致能操双语,
这样,偏白的场合,习用闽音,偏文的场合习用官腔
长久混居后,闽南通行的就变成客家先民所学的官腔闽语!从闽东拉开差距,以至分立出独立的一片.
客家先民人数众多,他们早已分不清y和i或者从来没-y-,就把"用宫种重"的闽音[-yng]歪成[-ing]
而闽南本地人学官腔也不成样,把"用宫种重"的官腔[-iung]歪成[-iong],从而闽南语比闽东多出了[ing/iong]的文白对应.
而"重共..."都有[ting/tang][king/kang]的异读,估计闽南语也有如今日福州话那样的根据声调或者某种条件产生的变韵现象,但客家先民学不来[yng],自然也学不来[eyng],于是混入[ang].....
节[tsai?]别[pai?]牵[k'ain]塍[ts'aing]趁[t'ain]这些闽音,我推测也是被客家先民改造成[at/an]韵的,
藤得.....本应读[teing][teik]而非的也被改造为[tin][tit]....
"初梳"在福州为oe韵,在泉州为ue,在漳州为e,在潮州却为iu,在海南为iu(?),
"袋螺"在福州为oey韵,在泉州为er,在漳州为e,在潮州却为o,在海南为e,
并非"泉漳潮"三腔普遍所对应的er/ue,估计也是学不来oe韵,oey韵而各自找相近的音素替代.
[ 本帖最後由 游客 於 2008-1-13 16:51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