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16&index=82
一、闽北方言的分布
闽北方言是福建省内闽方言的第三大片。它分布在闽北武夷山和鹫峰山之间的闽江上源——建溪流域,包括南平地区的8个县、市:松溪、政和两县和建瓯、建阳、武夷山市(原崇安县,下文仍称崇安)的全部、南平市的多数乡镇(市区一部分及樟湖、太平二乡除外),浦城县南部的石陂、水北、濠村、山下乡(约占全县三分之一),顺昌县的高阳、大力、岚下、际会、仁寿、洋墩、埔上七乡的多数地区(近半个县)。宁德地区周宁、屏南二县西部边界的少数村落也通闽北方言。使用人口约200万。
二、闽北方言的历史特点
在福建的丘陵山地中,闽北的地势比较平缓,东部的松溪、北部的南浦溪和西部的崇阳溪在建瓯县境汇为建溪,水源充足,宜于农耕。北端的浦城县处于武夷山和仙霞岭的衔接地带,枫岭关和二道关古来为闽浙赣的主要通道。东汉末年,吴人和楚人就开始入闽开垦闽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福建境内所置5县闽北就占有4个:建安(今建瓯)、建平(今建阳)、南平、汉兴(今浦城),至三国吴景帝于永安三年(260年)在福建首置建安郡时又增设昭武(今邵武)、将乐两县。不久分立晋安郡时,两郡各有4300户,当时闽北人口占全省一半。可见,福建是闽北开发最早,闽方言中闽北方言历史也最长。
两宋时期,闽北鼎盛,这里物产丰富,人才辈出。南宋末年由于多次战乱影响,人口锐减,不少浙赣人再次大批涌入闽北,福建与中原、江南的来往多由海路,闽北经济文化曰益衰退,浦城县大部为吴方言占据。闽北方言原本就具有更多古吴语、古楚语,后来又吸收了许多赣客方言的特点,从而有别于沿海的闽方言,这种语言状况和历史状况有直接的关系。
三、闽北方言的代表点和分片
从汉末的建安郡、唐宋的建州到元、明、清的建宁路、建宁府,1000多年间均设治于建安。1995年这个老府城(建瓯县城芝城镇)还拥有7万多人口,是山区县城所少见的。建瓯话很自然地成了闽北方言的代表。清乾隆年间,林端材所编《建州八音字义便览》就是根据建瓯音编成的韵书。此书序言作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200年间不断翻印,至今还有人拿它作“因音识字”的工具书。
闽北方言大体可分东西两片。崇阳溪流域的建阳、崇安属西片,那里隔武夷山与江西接壤,受赣方言影响更大。其余地区属东片,但浦城南部与顺昌县内的闽北话也兼有与西片相近的某些特点。东西两片口音在乡间农民中通话有困难。
除了两片不同口音之外,还有两处边界方言有更大的混杂。一是南平市东20公里闽江南岸的夏道镇,这里由于和南平市土官话接触频繁又和东边的太平、樟湖二乡的闽东方言连界,受官话方言岛和闽东方言影响,口音明显不同,只有4个声调;二是建阳县西端的黄坑乡,因为和邵武、光泽两县连界并有密切来往,受到那里的闽赣方言的许多影响,有声母20个、韵母42个、声调5个,口音也明显不同。
由于近代以来人口来源复杂、变动大,闽北方言的内部差异也比较严重,代表点的权威性也显得不够,加上南平官话方言岛在区内的长期影响,闽北地区早有推广普通话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普及,推广普通话的进程更快。如今从城镇到农村,普通话已大体可以通行。
一、谚 语
二、歇后语
三、俗 语
四、儿 歌
五、故 事
[ 本帖最後由 東風ㄐㄧㄝ 於 2008-2-5 19:43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