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外迁及其方言文化的流播
郭 锦 桴
一
在福建境内,闽南地区是指分布在福建东南沿海,戴云山脉和博平山脉之间的地带。它主要包括:厦门、金门、同安、泉州、晋江、南安、安溪、惠安、永春、德化、漳州、龙海、长泰、南靖、华安、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龙岩、大田(属漳平)、尤溪等23个县市,拥有近一千万人口,是福建最大的方言区。
闽南方言区以厦门、泉州、漳州话为核心,厦门话为代表。在历史上,闽南这些地区有密切联系,但在今天的方言口语中,却存在许多显著的差异:如龙岩,在唐代以前称“新罗”,初属晋安,后隶南安。唐代又归属漳州。其历史关系很深。今天的龙岩话虽以闽南方言为基础,但也深受客家话的影响,口语中消失入声韵尾,词汇中吸收许多客家方言词。又如大田,处于闽南和闽中方言交叉处,历史上归属永春州,它在泉州腔的基础上,受永安话的不少影响。
在闽南方言区相邻地带,最突出的有莆仙地区。从地理和历史上看,莆田、仙游与闽南地区关系十分密切,它处于戴云山余脉的闽南沿海地带,历史上曾归属泉州府统辖。它早期通行闽南方言,在语音上,其文白异读与闽南话基本一致。不过,在今天的莆仙地区的口语中,吸收许多福州话的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声母,这与它处于闽南和闽东的交界处有密切关系。莆仙方言可以说是独立的方言,也可以说,它在历史上曾是闽南方言的次方言。在我们阐述历史上闽南人外迁时,莆仙人被作为历史闽南人范畴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历史上,尤其是唐宋以来,福建省人口增长最快、最多的是闽南地区。
唐代,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述,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泉州4县(含莆田)160, 295人,漳州3县17,940人,合计17万8千多人。
宋代,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据《宋代地理志》记述,泉州7县、漳州4县、兴化(莆田)3县合计36万多户。如果每户以5人计算,此时的闽南人口已骤增到180万人,这相当于唐代人口的10倍。
闽南地区一向物产富饶,经济繁荣,人丁兴旺。但地狭人多,生活矛盾重重,必然出现人口大量向外迁移的现象。从宋代直至元、明、清,闽南人一批又一批地向外迁移,其历史外迁的路线主要有6条:1、向广东及海南外迁;2、向台湾迁移;3、向浙江、江苏迁移;4、向江西、四川等地迁移;5、向省内其他地区迁移;6、向东南亚诸国外迁。下面,我们分别阐述历史上闽南人外迁的简况。
(一)闽南人向广东及海南迁移
闽南人向近邻的广东及海南迁移,其地区相当广阔,但主要集中在潮汕地区。
宋代开始,闽南人便大批移入潮州,使潮州发生巨大变化。闽南人大批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同时,还有大批从事农业种植,讲究耕作技术以及从事海商经营活动。欧阳修曾生动描写:“闽商海贾,风帆浪舶,出入江涛浩渺,烟云杳霭之间。”(《文忠集·在美堂记》)。从此,潮州一带成为闽南人为主的天下。据有关考证,宋代潮州重要职官大多是闽南人。北宋时期潮州重要职官31人中,闽南人17人,占55%。南宋时期重要职官90人中,闽南人57人,占63%。据潮州有关地方志记述,略举三例:
福建晋江人陈恒,在宋代哲宗年间任海阳令。福建龙溪人萧询,在宋理宗年间任潮阳县令。福建莆田人郑徽,在宋高宗年间任广东运使。
宋代闽南人迁入潮州一带,以泉州、漳州和莆田人居多。宋代以后,元明清几代闽南人继续一批又一批迁入潮州一带。据《揭阳县人口志》材料,明代榕江流域一带的农村,从闽南迁来的人口占了三分之二,成为主体村民。从此,潮汕方言,即闽南方言的分支,取代了原来潮州的府城话。
闽南人外迁入广东并不只局限于潮汕地区。据考察,今天的广东有21个县市居住着闽南人,有的是全县、市都说闽南话,有的是部分乡镇说闽南话,下面举出这些说闽南方言(潮汕方言)的地名及其人数。
1、全市、全县都说闽南方言的县市有:
潮州市135万人,汕头市87万多人,澄海县75万人,潮阳县207万人;南澳县68万人,惠来县84万人,电白县75万人,徐闻县56万人,揭阳市148万人,普宁县84万人,海康县114万人。
2、大部分人讲闽南话的县市有:
饶平县,全县86万人,讲闽南话的70多万人。海丰县,全县64万人,讲闽南话的约55万人。陆丰县,全县110万人,讲闽南话的约80多万人。
3、部分讲闽南话的县市有:
陆河县10万多人,揭西县35万人(全县70万人),湛江市44万人,廉江县28万人,茂名市10万人,吴川县8万人,中山市15万人。
从上面所列举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到,今天广东省大约有1400多万人讲闽南话,这数目是相当可观的。
闽南人外迁还经广东渡海到达海南岛。海南岛史称琼州府。历史上,它的人口很少,唐代时只有4,858户。元明以来,由于许多闽南人的迁入,海南岛人口迅速增加许多。元代,海南有90,805户,比唐代增加了8万多户。明清以来,增加的闽南人更多。
海南岛的闽南人大多数来自莆田等地,也有一些来自潮州。它分布在海口、琼山、澄迈、屯昌、文昌、琼海、万宁、三亚、琼中、乐东、昌江等地,使用闽南话的人口约440万人。它以文昌话为代表,通常称之为“琼文话”。由于远离母语,难免在语音、词汇上出现一些独特的变异。
显然,闽南人外迁广东、海南的人口总数约为1800多万人,这是数目巨大的移民。
(二)闽南人外迁台湾
闽南人外迁台湾是众所皆知的史实,有关的史籍也很多,无须在这里详述。有学者指出,历史上闽南人移民台湾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郑芝龙船载灾民入台,主要是生存型移民;第二次是郑成功驱荷复台,是军事行动带来的政治型移民;第三次是自清初康熙至嘉庆百余年的移民潮,主要是生存和发展兼有的经济型移民。此次移民台湾,汉族由清初的24万人,到嘉庆十六年(1811年)增至208.61万人。一百年间,增长10倍!其中绝大多数是闽南人的移民。
据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日台大辞典》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当时台湾讲汉语的人数为284万人,其中讲闽南话的有230万人,占81%。此时,闽南人已成为台湾的主体居民,这是无庸置疑的。在讲闽南话的人中,以泉州人和漳州人为主,泉州人有120万人,占52.2%;漳州人有110万人,占47.8%。又据1926年“台湾在籍汉民族乡贯别调查”,当时台湾汉人增至375万人,福建籍312万人,占汉人口83.1%,占台湾人口73.5%。在闽人中,来自泉州的占54%,来自漳州的占42%。
今天台湾人所说的“台语”,便是地地道道的闽南方言。
(三)闽南人外迁浙江、江苏
闽南人外迁既向南开拓,同时也向北开拓。明清时期,有不少渔民外迁到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平阳县,以及沿海一些地区。据调查,现在浙江说闽南话的人口约近100万人。闽南人迁徙浙江的居住地分布如下:
温州地区——平阳县约30多个乡;温岭县城——石塘一带;玉环县城——坎门镇;瑞安县城——北麂岛;苍南县城——大部分地区;舟山群岛——若干渔民区;洞头县城——本岛、半屏岛、元角、倪屿等岛。
1980年笔者曾经到平阳县调查闽南人迁徙的历史及闽南方言片形成的过程。据许多平阳闽南人的宗谱记述,闽南人大多数是在明清时期陆续迁到平阳定居的。略举几例:
据山门乡《黄氏宗谱》记述,下东山村黄氏祖先于明代洪武年间,从福建泉州迁来。堪头村《周氏宗谱》记述,明代嘉靖三十年(1551年),周氏祖先从厦门南岸逃来。 睦源乡《李氏宗谱》记述,太监地李氏祖先于清代顺治年间由泉州南安迁来。南雁乡《陈氏宗谱》记述,陈氏祖先陈君敬于明代万历年间由漳州府迁来。青街乡《池氏宗谱》记述,池氏祖先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泉州迁来。
显然,闽南人迁徙浙江平阳县均在明清时期,其中,以泉州一带的渔民居多。
笔者在平阳与移入的闽南人可以用闽南话沟通,但其中也有一些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