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贸易为何叫“赶虚”?
闽西山区乡间普遍实行定期的集市贸易,或五天一集,或七天一集,或十天二集,是为市期。每到市期那一天,市集上百货皆聚,应有尽有,人们三五成群地从附近村庄赶来,有的出卖自己多余的物产品,有的买进自家所需的东西,也有的趁便约亲友办些事,也有的只是去看看。人们称到市集上去为“赶虚”(或写“赶墟”)。
这种市集为什么叫“虚”(有写为“墟”)?原来此乃古代福建土著民族原始交易的遗风。
根据《太平寰字记》转引《舆地志》载,福建上古有些土著民族的交贸活动是这样的:“斫杉枋,聚于高峻之上,与人交市;以木易人刀斧。交关者前,置物枋下,却走避之。木客寻来取物,下枋与人,随物多少,甚信直而不欺。”因为这种交易活动是在“却走避之”,即不是人与人作面对面的交易,而是在没有人、四周空虚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称为“虚”。这种虚,在原始社会中相当多的民族采用过,福建山区早期的土著民族即百越族的某一支,也是这么做的。后来人们便把山区和农村的集市贸易通称为“虚”或
“虚日”,把到集市贸易地点去的叫“赶虚”。这是福建特别叫法,其他地方则有另外名称,如在四川叫“场”,河北叫“集”,云南叫“街”,岭南一带叫“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