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廈門、同安,端午節是吃粽子的。這一天,閩南話叫做“五日節”或者“五月節”。在上述地區,以往一年當中,只在這一天吃粽子,當然現在是天天吃了。我很詫異,泉州端午節居然不吃粽子?!
鹭水芗南-闽南语部落(http://hokkienese.com/)  ·
甘願做牛,毋驚無犁通拖

回復 #11 limkianhui 的帖子

我妈妈记忆中,他小时候不吃粽子吃发粿
粤东潮汕地区的端午节倒是很全面的,写对联的习俗是没有,但龙舟和粽子绝对有。

有一首潮人的诗《端午》这么写:
家家插艾望消灾,欲食粽球兴满怀。更喜龙舟竞渡处,锣频鼓急桨花开。
其实民间的活动远不止这些。

潮人一般把端午节叫作“五月节”Ngŏu-guêh-tsoih,而客家人则叫做“五日节”(兴宁)“五月节”(梅州)都有。

五月节里的潮汕习俗主要有:

拜老公 pài lău-kong,意思就是祭祀祖先。

炊“栀粿” chhue kiⁿ-kué:栀粿的栀,读音跟表示碱的kiⁿ相同。蔡俊明认为就是“碱水粽”。
     栀粿的原料为糯米,自古的制作方法是用糯米浸渍后用手工推石磨磨成粉浆,配入捣碎栀子(民间多称枝子或黄枝)浸泡滤渣成为黄色药液,然后又再用铺姜碱液拌匀(铺姜是潮汕通称的青草药,晒干煅成炭末,浸水滤渣取液),时下因加工工序麻烦而难得,故常用碳酸氢钠(苏打粉)加入浓茶水与糯米浆(粿浆)搓匀盛放入蒸笼炉火蒸熟,便成为黄色晶莹润滑的香喷喷优质栀粿。吃时蘸粘着白砂糖美食,甜润爽口,凉喉解渴,其色、香、味俱佳,深受潮人的喜爱。
     端午时令气候炎热,蚊蝇滋生,病邪袭人,在缺医少药的岁月,古人采取“时节做时粿”的既美食又防病的科学加工制作粿食方法,以达到“时令防时病”的目的,时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栀子,清热泻火,除烦解郁,凉血解毒,主治胃中热气,泻三焦火,除时疾热,去热毒风等功效。潮汕人家端阳食栀粿,清积热,祛疫疾,助消化,称得是时令的保健粿食。
挂草于门以辟邪:过去是用艾hiāⁿ和菖蒲,因为艾草能辟邪,这一天插艾于门上能保平安。潮汕插艾挂蒲的历史悠久:
明陈天资《东里志》云:“(五月五日)仍悬蒲艾于门,以迎祥避恶”。可知早在明代前,潮汕已有插艾蒲的习俗。至清代此习俗活动更盛。清顺治《潮州府志》曰:“(五月五日)插艾蒲于门”。清乾隆《南澳志》云:“端午日,昔人取艾悬户,挂蒲泛酒。今合艾与蒲共悬之,谓蒲似剑也”。清嘉庆《澄海县志》记载更为详细:“(端午节)以艾叶、榴花簪发,童稚用彩绸缝小荷包,裹雄黄末并道符佩身上,谓可避邪”。
潮俗如今已少用艾草、菖蒲,而代之以“红花âng-hue(也叫“石榴花”siêh-liû-hue)”、“仙草”siang-chháu,同样也含有驱邪避秽之用意。这好比现在过年的时候用橄榄代替了槟榔一样。石榴花仙草是潮人很重视很常用的辟邪之物,我出远门母亲都要给我配戴的。
红花,揭阳多呼作石榴花。学名:Punica granatum,石榴科石榴属。
仙草,就是“小槐花”。学名:[Demodiumcaudatum(Thumb)DC.],豆科山蚂蝗属。按:并非作草果用的“草果草”(即凉粉草,有些地方也称为仙草)。
浴药汤:这个习俗现在比较少见了。
浴药汤的风俗,在文献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比插艾挂蒲还早。《大戴礼记"夏小正》谓:五月,“蓄兰为沐浴也。”可知此俗在周代已经普及,故端午节也别称为“沐兰节”。
在潮汕,这种浴药汤的习俗也长期存在着。清顺治《潮州府志》和清乾隆《揭阳县志》都有“(端阳)采百草为汤以浴”的记载。这比起古时单用泽兰沐浴,显然减少了驱病避邪的巫术色彩,而增加了卫生保健的作用。
现在有些地方则是简化为将石榴花仙草放入水中来洗浴,有些地方则完全没有浴药汤的习俗了。

服药膳:因为潮人把五月节视为除虫驱病的“圣日”,所以除了插草辟邪,沐药浴外,还有其他一些服药膳的习俗。比如明代饶平一带,端午节“各家于鸡鸣时,取井花水浸蒲艾,务足一日之饮,云引年之意也”(明陈天资《东里志》)。现在还流传有谚语云:“端午食叶,胜似服药(Tuang-ngŏu chiâh-hiêh, sèng-sŭr hôk-iêh)”,就是主张这一天是食疗的重要日子。
这个习俗各地不太一样,澄海、潮安一带,中午有吃真珠花菜ching-chu-hue-chhài(即白苞蒿)的习俗,据说可以除去腹中毒质。小孩子吃使君子炒蛋,消疳去积;老人服用谷精子瘦猪肉汤,有明目保健作用。有些地方的潮人则早餐有吃“五果汤”的习俗,“五果汤”由莲子nôiⁿ-chí、薏米仁ì-bí-jîng/iùⁿ-múi-jîng、白果pêh-kuáiⁿ、黄豆n̂g-tāu、淮山huâi-suaⁿ等煮成。
附注:潮人五月节还有一个别称就是“漏屎节”Làu-sái-tsoih(拉肚子节),因为端午时节是瘟邪气较重的时期,先人为了驱瘟辟邪排出体内污物,就在端午节一日大开吃戒,使其拉肚子,来驱瘟辟邪。现也有在端午节多吃生果chheⁿ-kuáiⁿ的习惯。 这也算得上是药膳。

上山采青:其实就是去采草药,草药在潮语叫做“青草”chheⁿ-chháu,所以采草药也叫做“挽青草”máng chheⁿ-chháu。
端午序属初夏,蚊虫疾病繁生,人易被感染生病。据传,端午这天是龙抬头喷发龙须水于大地青草的时间,故人们要上山采一些草药,如金银花、麦冬、天冬、山葡萄之类回家备用,以除疾病。
这比起往日得来的青草药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另外,上山采青也可让自己多吸收大自然的清新空气,这对身体健康也是十分有好处的。
农村地区才有挽青草的习俗。我在乡下住的时候就经历过。不过我只认识蛇舌草tsuâ-chîh-chháu、猫毛草ngiau-mô-chháu、灯笼卜teng-lâng-phôk这些。

缚粽pâk-tsàng及食粽chiâh-tsàng:吃粽子是潮汕五月节的重要习俗,流传有很多俗谚,比如“五月未食粽,破裘毋敢放”等。而且,潮语“粽”与“壮”同音,所以五月节男女老少都吃粽来求个“壮”的彩头。
在潮汕,粽子一般叫粽球tsàng-kiû,不过我们揭阳习惯只是叫单个字:粽tsàng。以前小时候是要亲自去采摘竹叶来缚粽的,现在去市场买粽子的居多了。汕头的“老妈宫粽球”非常有名。

扒龙船phĕ lêng-chûng:就是赛龙舟,这是非常隆重的,自古而然,现在仍然如此。而且还包括了拜龙尾爷、做大戏、放花灯等等风俗,现在不少乡村仍然如此。潮汕民间故事也有不少和龙船竞赛有关的,而且都和龙神有关系,潮人是真真正正把“扒龙船”跟真龙联系起来,旧俗甚至认为那些龙舟是真正有龙性的,不可亵渎,而且要防止其变成真龙发威害人。
关于潮汕端午龙舟的盛况,可以参考CRI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一篇专题报道:“《潮汕的端午节习俗》(之二)”,该节目还有潮语播音可以在线收听的。

龙须水Lêng-chhiu-tsúi:因为传说五月节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治病。而潮人把龙船视为真龙的化身,故这一天人们喜欢挑“龙须水”(龙舟划过的溪水)回家贮存、食用,谓贮龙舟水经久不变质,格外清甜,饮后能消灾祛病保平安,妇女用它洗头还能治头风。这种习俗,方志也有所记载。
清乾隆《揭阳县志》云:端午,“汲江水,储之谓之节水,经久不败。”清光绪《潮阳县志》曰:“端午酿角黍……且有汲龙船水饮之者。”
民间还认为,端午日的雨水也为“龙须水”,用陶瓷瓮贮存起来,日后喝“龙须水”能治好疑难杂症,并且是贮存时间愈久愈灵验。也有地方在五月节早上到外面坑沟、水沟、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tsúi-kng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平安。这种习俗现在城镇已经非常少见。特别是用自来水之后,家里的那口大水缸都没再用了。

不知道其他闽语区的习俗跟我们潮汕是否差不多呢?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我们是“插榕插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