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Bodhisatua 於 2008-11-22 23:42 發表
在上古文言中如“王”“食”等字作为动词时在普通话中读去声,那么在潮州话中该怎么读呢?
特别是像“食”这种入声字。
若说去声是-s尾退化而成的,但上古表使动的s-貌似也是前缀,这种现象怎么解释呢? ... “食” 为口语时是tsiâh(阳入),文言时为sêk(阳入)。
我可以想象当强力的及物动词时,(王)(食)文言可以改用(阴去)(阴入)声调。(阴去)那种的高降声调从来就是强力及物动词的声调,就是连英语也是这样用。
去声是 -s 退化一论并不是很有说服力。证据也不太完全。可看看
http://chinese.pku.edu.cn/shishe ... nkqushengorigin.pdf
一部分去声字可能是 -s 退化而来。但是也有很多去声字可能跟 -s 无关。
我个人是觉得,声调是和声带有关系,但是跟舌头,嘴唇是风牛马不相干。人的感情一动,声调也马上变化。我宁愿从语法,文法上去看声调的产生。闽南语内一些助动词或感情动词(是)(在)(有)(也)(像)(想)都是阳上调,一些及物动词(放)(送)(去)(看)都是阴去调。这其实跟欧洲语言的语调用法很像。连英语的am,are,is,have,has,in,at,on,for这些词都是用低声调,kick,put,give,take这些词都是通常用高降调。
古时的语法的声调及尾辅音当然会有某种程度的相关(correlation),但是那已经是次要关系了。所以我个人不太相信尾辅音直接转换成声调的理论。(清浊辅音跟声调是有关的,因为清浊跟声带有关。但是那是另外一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