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語的變韻

陈泽平老师说闽东北片变韵,其实比福州话的变韵更早。因为福州话的变韵在连读音变中还可以变回去,但福安话的变韵在连读音变中已经变不回去了,也就是被挤出来称为独立的韵,这确实挺有意思的。。

[ 本帖最後由 论文在建中 於 2008-11-25 00:37 編輯 ]
闽语内部各方言点是亲属语言,既然是亲属语言,肯定就有共同的历史来源,这也是大家为闽语构拟原始闽语的原因。因为它们是亲属语言,所以现在各方言点有相似的语音特征不难理解,这是历史的残留。至于说为什么福安话会有自己的语音特征,我的看法是,不同亲属语言的发展线路不同 ,也就是它们发展是平行的,有各自的路线。也可能受到外来影响。这不奇怪啊。

回復 #10 vudik 的帖子

直觉感觉ei应该是ie所演变来的,还有一类更有趣的词,ang和uang,有些字读两种韵母
ʔ  ħ  ç  β  θ  ʃ ʒ         |       ø  œ  ɔ  ɛ  ɪ ʊ     |     æ  ə  ɑ  ɯ|
阴平1边  阳平2便(~宜    阴上3丙 阴去5变 阳去6辨  阴入7鳖 阳入8别
原帖由 vudik 於 2008-11-26 22:36 發表

这次变韵在闽南语闽北语也都存在,比如闽南话的重[tang/ting]原型是[tøyng/tyng]
講詳細一點. 福安的情況, 讓我們看到撮口呼也可以從閩東語中自然而然的消失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回復 #6 Nguang 的帖子

梁教授的《福安方言概述》中有提到,在福安城关调查时øi有些人读øy,如:猪/tøi/和/tøy/都有,前者更多,而邻近的县市和福州都读/ty/,我老家读/tøy/。这两个读音的关键在于尾音的口型是否回收,从历史角度来看,/ty/-->演变为/tøy/是有可能的。如果/y/->/øy/->/øi/这个假设成立的话,《安腔八音》中的茄韵[y]为何到了《七音字汇》、《班华字典》中就被合并入鸡韵就不难理解了。

[ 本帖最後由 akinchen 於 2008-12-1 16:08 編輯 ]
ʔ  ħ  ç  β  θ  ʃ ʒ         |       ø  œ  ɔ  ɛ  ɪ ʊ     |     æ  ə  ɑ  ɯ|
阴平1边  阳平2便(~宜    阴上3丙 阴去5变 阳去6辨  阴入7鳖 阳入8别
我深度怀疑把福州话的变韵现象和其他语言的韵母历史演变做如此高程度的类比,假说程度是否太高了?说福安语和闽南语现在“已经变不回去”的同时,是否有人在默认这些语言以前曾经存在“可以变得回去”的阶段?

我依然认为福州语的变韵现象是独特的,不是其他语言的韵母演变所能比拟的。
Three C's define me: Chinese by birth; Canadian by choice; Christian by grace.
福州话变韵在连读音变中不是变回去了吗?说明变韵还未从韵母系统中出来,未独立成独立的音位。。。。而闽东北方言变韵已经变不回去了,变韵已经从韵母系统独立出来,成为独立音位。。。陈老师可能就是据此判断闽东北的方言变韵早于福州方言吧。。。如果这么说的话,是不是就是说,闽东北片先有变韵,而后闽东南片才有变韵现象。。那这闽东南片的变韵现象是不是受闽东北片语音的影响。。闽东北片的变韵和闽东南片的变韵现象是不是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