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来看看这些 被认为“没字”的福州话

  福州话中有没有“有音无字”的现象呢?“有音无字”的现象在汉语各语种中都存在,就是普通话里也有这种情况。福州话扑克牌中的“鬼(王)”称为“king”、油漆称“paint”……这些就是有音无字的。这些有音无字的词语,基本上属于外来语,而且以明清官话及今普通话而言,则无可以音译之字。普通话没有“king”的音,这个英语之“王”,也就不能音译出来了(“king”不能以福州话音译成“庆”,那样会引起误读和误会。如果一定要将之译成汉字,则要去创造文字了)。

  我们再举一些不少人认为是“没有字”的福州话,来看一看。

  “甲(jia)”:嗟。这个字在福州话里读作“甲”。有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说的是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对一位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者说,我就是不食“嗟来之食”,才落到这样地步的。最终此人不食而死。“甲,利歇(嗟,来食)”的遣词造句法对于常听福州话的人来说,应该是耳熟能详的。

  “凿马(zaoma)”:走马。“走”这个汉字很形象,能够从字表看出它的原意是撒腿在跑,而非今天普通话里的“脚交互向前移动”的意思。据说,旧时福州人“虽下贫而必丰其居”(宋代曾巩语)。房子盖得大了,连二层以上阳台都能跑马。故福州人把阳台称作“走马”。

  “舵写(duoxie)”:度势。度,推测、估计;势,状况、趋向。福州话通常以此用于打趣他人磨蹭、行动拖拉、拖延时间。成语有“审时度势”,普通话的度字在这里读作“夺(duo)”,和福州话只是声调之差。

  “雅(ya)”:也。在福州话里除了有普通话“也”的意思外,还有“很”的意思。古文中的“也好也好”之句,即是“很好很好”的意思。文言文“之乎者也”的“也”字,是个语气词。用福州话一读,你就知道“也”接近现在普通话的“呀”。只是在历经千百年语言环境大变化、语言发生刚性音变之后,北方方言中的“也”就和“ya”脱钩了,不但非为语气词,连很的意思也丢失了,音也读成了“ye”。

  “大喜(daxi)”:诈死。福州话除解为假死、装死外,通常更多用于指称他人装聋作哑。顺便提一下,一些人常挂在口头的,被认为是不雅之语的“kieda”,有着多种不同的解说。其中一种说法,这两个字只是很平常的“欺诈”二字,并无其他特殊含义。

  “k写(kxie)”:福州话中,溪字的发音接近英语字母“k.”。“k写”就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奚事”。翻译成普通话,就是“什么事情”或“怎么回事”。

  也许你会说,福州话的奚、溪“k”和普通话的溪、溪(xi)也相差太远了吧?是的,语言就是在各自相对封闭的、不同历史际遇的一个个空间里独自发展,在潜移默化、在音变中,变得差异越来越大,变得语种越来越多。普通话里,奚、溪这两字在几十年前还读作“qi”,现读为“xi”。这在《新华字典》该字条下有记述。屿字在普通话里以前读“xu(序)”,这和福州话发音仅为一音之转。但现在这个字普通话改读作“yu(雨)”,也就和福州话越离越远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与北方方言相较,闽方言所处的历史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福语也相对稳固。故而,闽海诸方言有着古汉语“活化石”之称。从整体上来讲,它绝不是什么“有音无字的南蛮鸟语”,而是“字正腔圆”的华夏之声。

  作者戴锋


(本文来源:东南快报 )

[ 本帖最後由 福京小子 於 2009-4-27 08:31 編輯 ]
辛苦,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