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歌囝,学潮声Thian kua-kián, ôh Tiê-siaⁿ
广府人一听到“月光光,照地塘”就有往昔童年之思,潮汕人又何尝没有这类记忆?记得在下小时候便常听外婆和母亲唱歌谣,比如“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挨砻系扈(hĭ-hŭ), 舂米[高殳](khok)臼”,“前门夏雨来,后门夏秀才,石磨罚汝担去担转来”“草猴无毛经大肚”,“活灯看了看纱灯,头屏董卓凤仪亭”,“潮州八景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等等。这些儿时谣曲,母亲说称作“歌囝”kua-kiáⁿ, 有的地方则称为“畲歌囝”siâ-kua-kiáⁿ,盖其源与畲族有关之故(潮汕地畲人古时尚众,今者唯凤凰山有之。太祖母尝言,吾村祖上即与畲人有渊源,并有所谓“畲族十一甲”等证,吾虽不甚明了,然料想祖上或与畲人有姻也)。唱这种类似“口白”的没有曲调的歌谣,被称为“唱歌”chhiè-kua,与文读之chhiàng-ko大异。文读“唱歌”则意义和国语无差别了。
这些歌囝如今听来,依然无比亲切。歌囝文化是传统潮汕文化的一部分,在旧时脍炙人口,据外婆说太祖母便是最长于此的。但歌囝的语言既有口语,也有不少很文学化的成分,有时候文读也出现得不少(视体裁而定,比如《挨砻系扈》和《百戏名》的语言差别就很大),而且一些歌囝年代已久,其词汇虽不是文读或书面语,却是旧时的口语,如今听来也颇古奥了。歌册类书面化色彩则更浓,类似戏文。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歌册歌谣在传统潮人中影响极大,不少带有书面色彩的歌册语言也进入了普通百姓口中,因此了解这类也是很有意义的。比如我的外婆,农民出身,没念过书,不认得字,但经常会脱口而出一些令我吃惊的文语,比如“衣衫褴褛”i-saⁿ nâm-lúi “日日如是”jîk-jîk jû-sĭ,这个想来便是歌册歌囝以及潮剧在民间的重大影响所致了。
我的体例,大体将会是给出原歌谣的汉字版本,然后对应写上MTR罗马字版本,顺便可作初级对照读物。之后会对相关的词汇语法做一些讲评,讲评中有时拉扯得可能会比较远。通过这种集中-扩散的方法,我想读者诸君可能会对潮州话和它所承载的潮汕文化有更具体的印象。当然,在下才疏学浅,这其中可能会有不少错漏之处,还望大家侬一起来帮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