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著者未明]古代汉语方言的活化石:方言……起动  

在历史悠久的福州话口语中,有一个既普通又奇特的词,是福州人常使用的口头语。它在现代所有汉语方言中都不存在,惟独福州人在使用它,但是,至少在元、明代,它却是一个很流行的词汇。这个词是“起动”。意为劳动,劳驾。

  我们得先从福州方言的形成说起。汉语方言共分八大区,闽地有闽南话和闽北话,为其中的两个方言区。有专家认为闽方言应分五个区:闽东话(以福州话为代表)、莆仙话(以莆田话为代表)、闽南话(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中话(以永安话为代表)和闽北话(以建瓯话为代表)。

  福州人的先民来自中原。之前,在这块土地生息的不是汉人,是古闽越族的一支,因此谈不上汉语方言。三国吴景帝时,中原汉人入闽,带来中原汉语,为汉语方言最初传播者。4世纪初叶晋怀帝时,中原汉人首次大规模南迁入闽,使汉人成为福建的主体,并带来中原的口语。隋唐时,中原汉人又一次大规模南迁入闽,带来 7世纪中州话。唐末五代十国,河南人王潮、王审知带大批河南军队入闽,带来的10世纪中州话,促进了闽地汉语方言的演变,尤其是闽王定都福州,对福州话的演变影响很大,10世纪中叶福州话就大体定型了。

  《福州方言音韵词典》著者赵日和先生指出:“福州话的词汇,就其总体说是同古代口语、宋元白话、明清官话、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发展轨迹相一致的。主要的是共同词汇”。并认为福州话“至今在人民口头上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唐宋或唐宋以前的古汉语词汇”。赵先生在这部词典中收录了大量词汇并做疏证,但没有收录“起动”。“起动”此词笔者只查到元代以后的实据,并不等于说之前没有使用这个词。请看:

  元曲中《剪发待宾》三折曰:“不敢起动大人先生,贵脚来踏贱地,请坐”。

  元末明初施耐庵著的《水浒传》小说第二十五回(《古本水浒传》河北人民出版社为第十五回,《水浒全传》上海人民出版社版为二十四回,章目同为: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王婆道:‘既是娘子肯作成老身时,大胆,只是明日起动娘子到寒舍则个。’”

  明代吴承恩著的《西游记》小说第三十一回:“行者见玉帝如此发放,心中欢喜朝上唱个大喏,又向众神道:‘列位,起动了。’”

  明代兰陵笑笑生著的《金瓶梅》第四十五回:“又起动叫姐往楼上走一遭,明日我没甚孝顺,只是唱完曲儿与姐姐听罢了”。

  施耐庵为元末明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吴承恩约出生于弘治十二年(1499年),卒于万历十年(1582年),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成书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至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之间的《金瓶梅》作者为何人众说不一,兰陵为郡望,即今山东峄县。可以肯定的是,该书使用的是浙江绍兴方言,作者应为绍兴人。以上作者均属吴方言区,自南宋建都钱塘,并为临安府治。同时,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群的势力随着赵宋王朝政治中心的南移,也应该有进一步的交融、发展。因此,可以说至少在施耐庵、吴承恩的时代,在通俗小说中广泛使用“起动”,当为中原流行词,不惟吴方言流行,并在福州方言中保存流传至今。

  笔者于十几年前读《水浒传》发现“起动”这个词后,几年来亲自或起动友人同好对全国汉语八大方言区的人群进行选择调查,尤其着重吴方言、北方方言,乃至福建境内诸多方言,均不存在“起动”一词,惟福州独有。笔者在阅读古籍时注意搜寻“起动”,因此就有了上述的考证。至于“起动”一词在福州话之外的汉语方言区消失于什么年代,还有待世人考证。

  “起动”这个古老的,曾经在古代汉语世界中流行,现在却惟福州方言所独有的,悦耳美妙的词,原本在福州话人群中使用率很高,但是当代的年轻人已多不使用它了。笔者希望年轻人多关注,多使用“起动”这个词,它会拉近您与人们之间的感情距离,对构建和谐社会还是有好处的。只要常使用它,还有一个很有意义的收获:您就为传承福州方言作出了贡献。让我们常用“起动”这个词,以保护这块古代汉语方言的“活化石”。起动您读完拙文。

http://fzhome.com/dispbbs.asp?boardid=1029&id=338041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起动吗?是本字吗。
刚才仔细想了想。
福安话里有
大概念成Ki'leng
表示比较重程度的请求。
原来觉得有些像乞怜

起动好像也说的通?
不錯, 就是本字.
福州話唸 kʰi lɔyŋ < kʰi tɔyŋ
/t/ 因為聲母類化讀成 /l/
tɔyŋ 是'動'的白讀
tension
我在地方故事集里看到一种说法

器重
尊重是一种美德。
大家用福州话读[khi lɔyŋ]是[khi55 lɔyŋ242]还是[khi53 lɔyŋ242]。我感觉是后者,也就是说,可能是“器重”而非“起动”。
Three C's define me: Chinese by birth; Canadian by choice; Christian by grace.
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