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清名字还真不容易[c]

http://www.zaobao.com/yl/yl090614_508.shtml
搞清名字还真不容易
(2009-06-14)

       
● 周兆呈

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王奇在一部学术专著中,竟把Chiang Kai-shek的蒋介石翻译成常凯申。其他翻译错误林林总总,但蒋介石这一华人世界熟悉的人物,还原成中文时,竟然就随便安插一个名字了事,可谓学术丑闻。

  舆论讨伐之声不断,学者只好闭门谢客、埋头修订。治学不够严谨的批评显然是摆脱不了了,但这一事件,从另一方面倒也突显中国大陆学者在通过英文媒介研究早期人物乃至现今的海外华人时,面对的一个难题,也就是如何将英文文献中的中国人或华人还原成准确的华文名字。

  英文世界里对早期中国人名和地名的拼写,主要采用的是威氏拼音法。“创始人”威妥玛(Thomas Wade)是英国人,从1841年起在英国驻华使馆任职,1871年升为英国驻华公使,1883年回国。在华期间,他根据北京读音制订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创立威氏拼音法。后来H.A.Giles稍加修订,合称WG威氏拼音法(Wade-Giles System),此法被广泛应用于汉语人名地名的英译,成为支配性的用法。1958年,中国开始采用汉语拼音,威氏拼音法随即在大陆被停止使用。1979 年联合国通过决议,汉语拼音正式取代威氏拼音法,国际标准化组织也于1982年开始以汉语拼音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一刀切”全部改为汉语拼音的做法,有更能体现普通话发音的语言科学方面的因素,威氏拼音法中,一些在华传教士的中文发音受到各地方言影响,因此在他们的文献记载中采用威氏拼音标注的中国人名、地名,有时偏差很大,中国人在阅读时也容易造成误解。但全部转换为汉语拼音,间中多少夹杂了确立政治正统的考量,最终联合国确认汉语拼音取代威氏拼音,也被视为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

  然而,“一刀切”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人为制造了断层,自从1960年代之后,中国语言教育模式下的千千万万个学生,大都只知汉语拼音,而不知威氏拼音。中国少数的一些大学的英文名,虽然保留威氏拼音,比如北京大学的Peking University、清华大学的Tsinghua University、中山大学的Sun Yat-sen University,但毕竟寥寥无几。中国自身的庞大基数是汉语拼音成为国际标准的最大本钱,但是对那些需要研究历史人物、需要借助英文文献的人来说,等于是制造了新的障碍。在跟中国有关的历史文献中,用威氏拼音拼写的中国人名、地名比比皆是,从事相关研究和了解的学者或公众往往十分茫然,需要投入额外的精力才能详察,否则就沦为清华大学历史学者之类的笑话。

  如今,汉语拼音只是中国大陆人名的英文拼写方式,香港、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都没有采用。因此,华人世界之间沟通、在把英文文献中的中国或华人名字还原成中文时,往往也会闹出笑话。

  荷兰裔学者马毅仁(Ian Buruma)1999年在《纽约书评》上发表文章,批评《李光耀回忆录》及马凯硕的《亚洲人会思考吗?》,这篇长文后来在中国著名的《读书》杂志分三期转载,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流传甚广。但不知翻译者为何许人也,而《读书》杂志编辑显然也对新加坡政治不甚了了,因此中文版中对人名的翻译谬误不少。且略拾一二:“一九九九年二月,一个勇敢的年轻人,季顺远博士,一个少数派民主党的领导人,因为在市中心发表了并不刺激的演说,立即被当局拘捕”,在这里, Chee Soon Juan徐顺全的名字只对了一个字;“他首先邀请威信最高的左派分子,如林信雄等人,加入这个表面上似乎和左派一致的政党”,Lim Chin Siong的“清祥”变成了“信雄”。其他诸如新加坡市的前市长“王永元”变成了“王永光”,樟宜监狱成为“昌义”监狱。这种人名的对应,除了无奈苦笑,又能奈何?

  2007年底参加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东南亚与中国: 连接、疏远、定位》时,会上一位来自北京大学的历史学者就提出,中国大陆的学者在研究新马以及东南亚的华人时,面对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中文名与英文名对不上号,翻查英文资料,对其中提及的华人人名,若没有其他线索佐证,往往不知所云。那些不是顶尖的社会名人,则更难以借助极为有限的其他文献资料进行对照。确实,新马华人英文名的命名方式更为复杂,方言、籍贯、教育背景甚至遇到不同的出生登记官员,都直接影响英文名的结果。对纯粹汉语拼音体系出身的学者来说,需要极为费心费力的甄别。

  中国大陆学术界研究早期人物或与现今的海外华人沟通,不可能只依赖中文媒介,英文的资料档案以及英文世界的评价研究都是重要的参照来源。因为注音造成的鸿沟已经存在,解决之道除了学者自身多下功夫、扎实仔细地比对之外,也应该有人着手整理人名、地名的对应辞典。如蒋介石般声名显赫的人物都难以避免被谬化为常凯申的痛苦,更何况众多民国人物以及那些少为人知、却又值得研究的对象?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这个原帖作者还是有一个问题,这些北京大学的Peking University、清华大学的Tsinghua University、中山大学的Sun Yat-sen University,是威妥玛拼音么?清华还有点像,其他恐怕不能这么归类。Chee Soon Juan、Lim Chin Siong之类的,更不是威妥玛拼音。

不能把凡是非汉语拼音的,就归入威妥玛拼音。国人还是有不少二元论的影响啊。

照这么想,Tung Chee Hwa不也变成威妥玛拼法了?

实际上很多历史上拼法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在使用者不谙熟国语情况下、用带有方音的国语为发音基础(方音的影响从99%到1%不等)、以受威妥玛式或英文正字法或其它西文拼音乃至国际音标影响的拼法规则为框架生成的一种混合拼法。这是一个连续统,无法给出确定的描述,更不能率尔等同于威妥玛拼法这么一种完整的体系。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回復 #2 輶轩使者 的帖子

Tung Chee Hwa
董建华?
,   
,   
,   
  

真剣にやると、知恵が出る。

Ĉiu rajtas lerni la gepatran lingvon,kaj la internacian lingvon.

namah samanta buddhanam vajra me

微博  http://weibo.com/bambooheng

回復 #3 此君 的帖子

嗯。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