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語
- 福州語
- 來自
- 閩候縣荆溪鎮
|
1#
发表于 2009-8-22 13:47
沪语临危局! 上海话研究权威钱乃荣解读误区[c]
沪语临危局! 上海话研究权威钱乃荣解读误区.
http://joy.online.sh.cn/joys/gb/ ... content_3089815.htm
http://joy.online.sh.cn 2009-08-21 11:12:02 [来源]:青年报
钱乃荣在其上海书展新近推出的《上海俗语》里,写到了“勿识相要吃辣货酱”“夹忙头里膀牵筋”的故事,但当他将此问很多年轻上海人时,所见的却是一张张茫然的脸。这让这位上海沪语研究权威、上海大学教授感到不知所措。更尴尬的是,钱乃荣平日里说话总是一口标准的上海话,可钱教授却必须和自己上幼儿园的外孙女说普通话,因为在上海长大的小姑娘只会说普通话。有关上海话的危机,已经被这座城市的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但是钱乃荣认为,不纠正几个误解,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本报记者 郦亮
孩子们把母语忘了?
方言总是新老更替的,一些无趣的俗语被有趣的俗语代替,似乎每一天都在发生。可是钱乃荣怎么也想不明白,像“夹忙头里膀牵筋”(忙中添乱)等如此生动形象的上海话,竟然也沦落到不得不被他写进书里,以文献记录式保存的地步。
生活在上海人家庭里的小外孙女,不会说上海话自然也不正常。钱乃荣想和外孙女说上海话,却被女儿阻止了,因为女儿担心一旦外孙女又开始像进幼儿园之前那样说上海话,在幼儿园就会被扣“品德分”。
一方面是一些生动的上海俗语被冷漠,一方面又是说上海话尴尬。在钱乃荣眼里,这就是一对因果关系,因为学校里规定不准说上海话,孩子过了7岁前学母语的最佳时机,那自然是不能理解“拿摩温”(大亨、蝌蚪)等上海俗语的意思了。
可是钱乃荣有一次遇到国家制定语言规则的权威机构国家语委的一位负责人,对方告诉他:国家语委只规定过课堂语言是普通话,但从没规定课下也不准说方言啊。钱教授听闻,耳朵一炸——可是在这里,的的确确是学校里只准说普通话啊。
说方言没身份?
最近,国家语委收回了曾实行多年的“讲普通话,做文明人”的口号,钱乃荣为之叫好。而之所以收回,是因为该口号的潜台词“说方言,不文明”显然是错误的。曾有报章刊文宣称,说方言是没有文化的表现,又说普通话是高级语言。钱乃荣对此都进行了过持续严厉的抨击。
在很多深谋远虑的学者那里,方言和当地的文化紧密相连。有一段经历是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台湾,有关方面曾大力阻止小学生说方言,结果遭到胡适的反对,他对报章记者说,“我认为不要禁止儿童说方言,只要它毕业以后,能够用国语就行了。”“多少年来习用的方言,总是要流传的。”这就是国语和白话文运动的先驱对于方言的态度。
钱乃荣认为,那些以为只有说普通话才有腔调,才有文化的误解,该到了被纠正的时候了。事实上,这座城市的一些人对于本土方言的冷落,并不能使得个体身价增高。
就拿“勿识相要吃辣货酱”(不识相要吃苦头)来说吧。钱乃荣认为,“识相”正是上海文化中的基本道德,它体现了上海人的一种规则,这种规则产生于繁盛的商业社会。而“上路”呢,在钱教授看来,则是这种规则的“底线”,也就是必须遵守规则。这两个俗语,无疑都生动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契约精神。
沪语消失是一种历史必然?
642万生活在上海的外来人口自然操着南腔北调,逼迫着以上海话为母语的上海人用普通话同他们交流,有的人据此发出了悲观的看法,他们称,沪语的消失可能就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而据钱乃荣研究,在上一次移民大潮时期,上海黄浦区真正的本地人只有6%,其他各区的本地人比例也都在20%以下。而最终,大量移民的语言都被上海话统一。现在的这次移民潮却和上次有所不同。当时上海人大多只会说上海话,而且处于相对强势地位,可这次来的人当中有很多精英,且普通话已经成为全国共识。如果还是坚持说上海话,则很难与人交流。
不过无论如何,这都不能成为任沪语式微的理由。复旦大学教授、《英汉大词典》主编陆谷孙去美国一座繁华城市访问,他看当地电视台播出的连续剧,却惊叹竟然有一半对话听不懂。原来里面充斥着大量当地方言。在语言相对单纯的英语世界里方言竟依然很完满地被使用着。而从国际大环境来看,钱乃荣认为,现在是多元社会,语言没有必要大一统。沪语遭遇目前的危局,钱乃荣分析称,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些人为的因素造成的。 |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