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語
- 福州語
- 來自
- 閩候縣荆溪鎮
|
1#
发表于 2009-10-24 09:11
潘悟雲先生論學習韻部[c]
題目是我自己加的, 原文url找不到.
http://pkucn.com/viewthread.php?tid=246876
每一门学问,都有一些需要死背的内容,但是,越是成熟的科学,需要死背的东西就越少。语言学是一门不成熟的科学,但是在社会科学中,语言学将率先成熟化,率先向精密科学靠拢。而语言科学中,语音属于表层,更容易精密化。音韵学如果还要继续发展的话,还有它的生命力的话,就要大幅度减少死背的内容。
音韵学中最关键,也最令人生畏的地方,就是背中古的音韵地位。现在一些学校讲音韵学,只讲一些知识性的内容,中古有哪些韵,哪些摄,哪些等,上古有哪些韵部,还有什么阴阳对转、古本音变音之类,令人如堕五里云雾,越学越糊涂。但是这些学了以后,实际上连音韵学的门槛都还没有进入。你如果不把常用字的中古音韵地位牢记在心,不要说不能研究音韵学,就连音韵学的著述都难以看懂。有些训练有素的高校,特别是一些很严谨的学者,是要学生死背中古音的。如本版向柏霖的贴子说,他在沙加尔的指导下背了两年多。包拟古的基本教材是高汉的《汉文典》,他要学生熟读上面的音形义。我见过一些老前辈,他们大体有早年的童子功,从小就开始死背了。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一位张世禄先生的弟子,算是我的师兄,问张先生如何背《广韵》。张先生说,每天背几个,长久了就会记住了。据说还有一位老先生,是要弟子把《广韵》抄九遍。这些老前辈的做学问功夫我是很佩服的。但是,在他们那个年代还可以这样做,他们从小就开始熟读古书了。但是我们在复旦读研究生的时候,被文革耽误了青春,都是三十多岁的人了,再花几年时间去死背是不现实的。更重要的是,音韵学是一门科学,科学主要是靠规则,而不是死背。你即使把一本《广韵》都背下来,而对于整个语音史的规则毫无所知,岂不成了两脚书。你可能要问,那你说该怎么办?好,我就来谈我背《广韵》的经验。
文革期间,有幸认识郑张尚芳先生,当时他虽然还是温州渔械厂的一名磨工,但是在音韵学、方言学方面已经卓然成家了,不信你可以看看1964年《中国语文》上的《温州音系》与《温州话的连读变调》,当时他只不过二十几岁,但是至今仍很少有人对方言作这样细致而深刻的描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精通音韵学,我文革中认识他的时候,他35岁,对《广韵》如数家珍,我是佩服得不得了。不久,他就要我作他的助手,共同构拟上古音。他要我做的工作就是模仿董同龢先生的办法,把一个个汉字往他构拟的上古音框架中填。但是,这个工作只有熟悉中古音的音韵地位才能作。我以前耽溺于作诗填词,背过诗韵,那只不过是106 韵,我还是不甚了解,特别入声韵,真是记不住,现在要记206韵,那怎么做?他教了我一个诀窍。我当时在温州锅炉厂的政宣组作事,生产瘫痪,正好无事,就把门关起来,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大体上把常用字的中古音韵地位记住了,从此就跟着他做上古音的研究。并非我是什么天才,一是这个办法好,靠规则推,不要死记。二是靠的温州话。温州8个声调,严格地与中古四声八调对应,声调方面我就不需要记了。温州有清浊之分,也严格地与中古清浊对应。《广韵》中有些韵,其他地方很难分得开来,但是温州分得很清楚。如效摄的豪肴宵萧,温州就是四个不同的读音,只是宵萧有
点混。东三与锺韵读音不一样。有了这两个法宝,我在一个星期以后就跨进了音韵学的门槛。
你可能会问,我们不是温州人那怎么办?其实有些地方的方言比温州话更接近古音。
就算你是北方人吧,也无妨,总的原则不变,只是学起来的速度会有不一样。这几年我给研究生上音韵学课,就是用这种办法让他们记中古音的音韵地位,而且用的是北京话,而不是温州话。下面我就讲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在这以前,你应该具备音韵学的一些常识:中古有哪些韵,哪些声母,哪几个等,哪几个声调,哪几个摄,每个摄包括中古的哪几个韵,上古有哪几个韵部,等等。
第一步,归纳每个中古音类在普通话中的读音,用《方言调查字表》做起来并不难。
把这个工作做了一遍,一二天时间准够,做了以后等于得到了从中古到现代音的语音演变史。建议你最好也在中古音类与你自己的母语之间做一次。
第二步,反过来做一次,也就是说普通话中的一个音类,对应的中古音可能是哪几类。
第三步,每个上古韵部有哪些声符。这个工作是要背的,但是比起背中古音来不知要轻松多少,因为声符数是有限的。最好把一个韵部的声符编成一个顺口溜,便于记忆。
第四步,熟悉每个韵部包括中古哪几个韵。你可以看一下我的《汉语历史音韵学》上的表。这个表并不难记,因为很规则,每个韵部都只有中古的四类韵,第一类为中古的一等(如果是带前高元音的韵部,则是四等韵),第二类是中古的二等,第三类是中古的普通三等韵以及重纽四等韵。第四类是中古的重纽三等,包括与重纽三等相当的韵类,如庚三、陌三、幽等等,可参看周法高的中古韵类论述。
这些工作完成以后,你会得到很多的规则,我们的工作就是用规则的记忆来取代字音的记忆。规则才是语言学的内容。
现在就让我们举一个例子。如“怡”是什么韵,普通话i对应的中古音很多,止摄、蟹摄三四等,还有许多入声韵都读i。但是我们在第三步已经记住,声符 “台”在上古属之部。通过第四步,知道之部的第一类是中古的咍韵(合口是灰韵),第二类是中古的皆韵,第三类是中古的之韵(合口是尤韵),第四类是中古的脂韵重纽三等。我们通过第一步已经知道普通话中咍韵读ai,灰韵读ui,皆韵读ie或ai,尤韵读iu,只有之韵与脂韵是读i的。但是脂韵重纽三等只有喉牙唇音,其中的影母疑母有可能读i,但是“怡”从“台”得声,我们通过第一步已经知道,普通话中的阳平th来自中古的定母,定母是个舌齿音,与喉牙唇属于不同的类。所以我们只能把它锁定在之韵。“怡”字读阳平,北京的阳平来自中古的带浊声母的平声,或带全浊声母的入声。因为“之韵”不是入声,所以它在中古就是平声字,而且是浊声母。我们再来看它的声母。通过第一步,我们会知道普通话中的零声母有这么几个来源:以、疑、云、影。疑、影两母我们已经在上面的分析中排除了,那么剩下只有以、云两母的可能。前人曾有“喻三归匣、喻四归定”之说,这个说法虽然不全面,但是反映一个事实:以母跟定母谐声,云母跟匣母谐声。“怡”与“台”谐声,“台”是定母字,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地认为它是以母(即喻四)字。如果我们再结
合音韵的常识,之韵只有三等,以母也只有三等,之韵属于止摄,之韵没有合口。好了,你可以通过推理得出“怡”在中古的音韵地位:以母之韵平声三等开口止摄。
可能会有人说:还是很难啊!我说,如果连这都觉得很难的话,那就不必学音韵学了,因为:
第一,只要学音韵学,这些基本规则都是必须具备的常识,否则还学音韵学干什么呢?只不过我们把学习的次序颠倒了一下。以前的学者是先死记一个个字的音韵地位,以后再慢慢地学习这些规则。我们是先学规则,利用这些规则去记一个个字的音韵地位。熟
悉了这些规则,等于熟悉了从上古到现代的汉语语音史。
第二,死记住字音是很容易忘记的,但是规则带有理性的内容,比较难以忘记,只要记住规则,就可以推出字音。
第三,我上面是举例说明,看起来很烦顼,实际上你只要熟悉规则,反映是即时的。
第四,我举的是一个字,而规则实际上是管一批字。
不过这种方法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否则的话还是学不会。我带过几届研究生,有学会的,也有学不会的,有些在课题上听了都懂,也能跟着推。回去以后自己不做练习,过了一个学期,规则也忘了,字的音韵地位当然也就无从推导。
当然,汉语中有许多不规则音变,造成不规则的对应。而上面的方法只能以规则作为前题。所以,我只能说,通过一年的这种练习,记住百分之八十的汉字音韵地位是可以做到的。那些不规则的字,实际上是最有意思的字,你只要知道还有哪些不规则的字,你也就知道了汉语音韵学中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今天看到这位朋友的贴子,觉得会有不少人在音韵学的门外徘徊。所以,就唠唠叨叨地写一大通,已经花了我半个下午的时间,还不知是不是令人了解基本方法。我还会写些文章在网上作答。不过我是想,我的学生们应该了解这些方法,以后应该在网上谈谈你们的体会。不要自己学会了,就不管人家了,让更多的人学会音韵学不是更好吗?我首先点名的是宗鲁,这是个化名,他正在学,学得也不错,最近在北大网上看到金三畏先生的贴子,怀疑宗鲁是个博导,其实他只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在读研究生。他的专长是文献,比我强,比如不仅逐字读过十三经注疏,而且读过有关的许多名家作品,如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皮锡瑞的《今文尚书考证》、孙希旦的《礼记集解》、朱骏声的《六十四卦经解》、高亨的《周易大传今注》、李道平的《周易集解纂疏》,还有《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细读过几遍,先秦诸子及主要的注本几乎都读过。我作为导师实在是不如,我在文献方面碰到什么问题,往往会去请教他。但是在音韵学方面,他只不过是初入道者,正因为如此,应该在网上与一些朋友谈谈你自己的体会,你自己也可以乘机理一下自己的头绪。我的学生中音韵学比较好的是金理新(不是化名),《广韵》与《集韵》都细读过几次。我说的细读是指常用字的音韵地位了解以后,研究性的细读。他是温州师院出来,有些人讥笑他是小师院。但是小学校并不一定都不能出人才,大学校出来的人不一定个个都是人才。比如北大中文系的钱志熙,在文学方面已经崭露头角了,他也是从这个小师院出来的。金理新更应该谈谈音韵学的问题。 |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