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縣口語裏的覃韻字

通常認爲梅縣等地的客家話咸攝一二等無別,讀成  am/ap 之類的音。比如何大安認爲:古咸攝字在贛方言中能找出區分一二等的痕迹,而客家方言沒有這種區別。劉綸鑫則說:“贛南的本地客家話和閩西客家話咸攝一二等字的界限卻能在牙喉聲母字中清楚地顯示出來,其情況與贛方言基本一樣。因此,咸攝一二等混同只是梅州客家話以及由梅州一帶遷往各地的移民所操的客家話的特點。”從同音字彙可見,梅縣有些二等字有 -i- 介音,不過能寫出字來的咸攝牙喉音二等字在梅縣幾乎沒有讀 kiam 之類的音的,例外是“門檻”說成“戶khiam1”,“嵌”音 khiam2(=鉗,不一定是本字),另外“跨”說成 khiam4(=欠),這最後一個“跨”在贛語中通常說成 kham 或 khan 陽去 。梅縣還有幾個入聲字有 -i- 介音,如:夾 kiap6,洽khiap5,狹峽hiap6。就一般的情況而言,咸攝一二等字基本上是合流了,但梅縣口語有些韻母是 em/ep 的說法較特殊,我覺得可能來自覃韻字。以下略舉數例,材料主要來自《梅縣方言詞典》(黃雪貞)、《梅縣話同音字彙》(林立芳)和《客家方言》(溫昌衍)。

先舉兩個例子,以說明在梅縣話中,覃韻字逢牙喉音和舌齒音都可以讀 em/ep :
1、 [冖贛] kem 上聲 ,用于名詞“~蓋”(大鐵鍋的鍋蓋)。林立芳、溫昌衍等人把動詞[冖贛](覆蓋)的聲調記爲 kem 陽平 ,可能屬于變調。
這個說法幾乎所有的人都寫成[冖贛]或[匚贛],不管寫成哪個,這都是個覃韻字。《集韻》上聲感韻古禫切:“[冖贛] ,蓋也。”這個說法廣泛見於南方方言,甚至一些江淮官話或西南官話也能見到,如江西黎川贛語: kom 上聲。
2、垃圾 lap 陰入 sep 陰入。這個說法可能來自《晉書》的“拉飒”:“太元末,京口謠:黃雌雞,莫作雄父啼。一旦去毛衣,衣被拉飒棲。尋而王恭起兵誅王國寶,旋爲劉牢之所敗,故言拉飒棲也。”“垃飒”二字都是覃韻入聲字(合韻字),梅縣後字特殊,有的客家話則兩字都讀 ep 或 ɛp ,如廣東連山小三江客家話(陳延河):lep ɬep ,再比如廣東龍川佗城(侯小英):lɛp sɛp 。類似現象在其他方言中也頗有所見,如江西黎川贛語:lop sop 。

在《梅縣方言詞典》中還可以見到一些作者已經寫出本字的覃韻字,如:
3、含 hem 陽平 ,白讀,如“~等兒”(含著)。
4、鹌 em 陰平 ,用于“~鹑兒”。同“䳺”,《廣韻》烏含切。

還有一些黃雪貞或林立芳沒有寫出本字或本字有待商榷,但是我認爲覃韻字在梅縣可以讀 em/ep ,因此可以給出它們的本字,比如:
5、喊 hem 陰平(叫嚷)。可以看成[0感]字,《集韻》呼含切,吼也。當然這個字和“喊叫”的“喊”可能是同源的。
6、□ tem 陰平,用于“~昂”(吃肉等吃得盡興)。本字可能是“酖”(說文樂酒也)或“媅”(說文樂也),《廣韻》丁含切。 王力認爲“耽湛媅酖”實同一詞。
7、□ tem 去聲(遲鈍)。本字可能是[面冘],《廣韻》丁绀切,頑劣貌。《廣雅·釋诂一》:頑,愚也。魏宇文的《五華方言同音字彙》這個說法就直接釋爲“笨”。
8、□實 thep 陽入 sət 陽入(踏實)。《梅縣方言詞典》前字以□表示,可以認爲 thep 陽入 的本字就是“踏”字。
9、□肥 tep 陽入 phi 陽平(脂肪多)。這個說法前字聲母不送氣而又讀陽入,應該是變調所致,這種現象在梅縣口語中比較常見。這個肥的說法前字可以認爲來自[疒合],《廣韻》都合切,肥[疒合][疒及],出字林,《集韻》德合切,字林肥貌。當然也不能排除前字韻尾受“肥”字聲母同化的可能。
10、□ tep 陽入 (摔)。這個說法前字聲母不送氣而又讀陽入,也應是變調所致。本字是“搭”,《廣韻》都合切,擊也。

還有四個我參照尋音法,寫了本字出來,但未必音合義切,其中有兩個是別人提過的,比如:
11、 蹬 tem 上聲(踩),如“~腳”(跺腳)。本字可能是“抌”,《廣韻》都感切,刺也,擊也。
12、 □ tshem 陰平(用于“~衫”:穿衣時把衣服套進褲子裏)。本字可能是“參”,《廣韻》倉含切。“參”有加入、夾雜之意。江西高安老屋周家“攙水”的“攙”就讀如“參加”的“參” tshom ,這個“攙”其實本字也是“參”。
13、揞 em 陰平(用手遮掩)。揞,《廣韻》烏感切,手覆,聲調不合。可以看成“盦”字,《集韻》烏含切,覆蓋也。當然“盦”“揞”“罯”之類的字大概也是同源的。
14、□ ep 陰入 (把火捂滅)。有人認爲本字是“罯”,《廣韻》烏合切,覆蓋也,也有人認爲是[火奄],《集韻》遏合切,藏火也。

15、最後再討論一個“撮”的說法的本字。
有的贛語和客家話“撮”這個說法收 -p 尾,如:
江西奉新(余直夫):tsop 陰入
江西臨川(羅常培):tsop 陰入
江西黎川(顏森):tsop 陽入
福建建寧(李如龍):tsəp 陽入
江西寧都(謝留文):tsəp 陰入p229
江西石城(賴漢林):tsəp 入聲
廣東梅縣(林立芳):tsep 陰入
廣西賀縣(蓮塘)(鄧玉榮):tsep 陰入

《黎川方言詞典》詞條“撮”釋義如下:
【撮】tsop ┤⌈ 用手指捏住少量細碎物品,又用作量詞:~一~米│一~毛‖集韻末韻宗括切:“兩指~也”。黎川話讀高變音。黎川話撮斗的撮讀[ t‘oiʔ ┤],與北京話合。

顏森所說的高變音與陽入調值相同。黎川和建寧這個說法讀如陽入而聲母又不送氣,是變調所致。不過宗括切切出來的是山攝入聲字,按規律不應收 -p 尾。關於這一點,羅常培作《臨川音系》時已經注意到了,他說:“‘輟綴’都有祭韻合口的又讀,‘撮’從‘最’得聲,‘最’祖外切,屬泰韻合口,在這個方言裏既然都讀作[ -p ]尾,安知它們不是上古[*-b ]尾的遺跡呢?”

就語音而言,奉新、臨川、黎川的 op 一般來自咸攝一等入聲字,其中舌齒音字以來自覃韻入聲的可能性爲大。就建寧等其他五地而言,則 əp/ep 來自覃韻或侵韻入聲字的可能性都有。結合起來看,應該是來自覃韻入聲字。在《集韻》中可以找到這樣一個字:挾,作答切,持也,或作抸。《玉篇》:抸,阻合切,挈也。《集韻》“挾”字有六七個反切,作答切祇是其中之一,不過釋義一般都是“持也”。

《說文》:“撮,四圭也,一曰兩指撮也。”《玉篇》:“撮,三指取也。”《釋名•釋姿容》:“撮,捽也,暫捽取之也。”《一切經音義》六引《字林》:“撮,手小取也。”《廣雅•釋詁二》:“撮,持也。”王念孫曰:“撮之言最也,謂聚持之也。”
《說文》:“夾,持也。”徐鍇曰:“引申爲凡物在左右之偁,又爲凡有所挾持之偁。”《儀禮•既夕禮》:“圍人夾牽之。”注:“在左右曰夾”。
《說文》:“挾,俾持也。”段注:“謂俾夾而持之也。”《釋名•釋姿容》:“挾,夾也,在傍也。”

就具體意義而言,撮(以手指捏住)和挾(從物體兩邊夾住)可能存在細微的差別,不過總的來說,它們都有“持也”之意。
溫昌衍、溫美姬的《梅縣方言入聲韻本字考辨》(《方言》2008年第3期)引用李如龍、張雙慶的《客贛方言調查報告》,認爲本字是“戢”。《廣韻》阻立切:“戢,止也斂也。”《爾雅》:“揫斂屈收戢蒐裒鸠樓,聚也。”單就梅縣等地的客家話而言,說 tsep (撮)來自莊母緝韻的“戢”並無不可。不過結合贛語來看,直接的本字不會是“戢”,緝韻字在江西奉新、黎川等地不會讀 op 。從梅縣等地“垃圾”的讀音來看,覃韻舌齒音字是可以讀 ep 的。

根據現有資料,其他客家話或多或少存在類似的覃談有別的現象。比如謝留文記音的江西寜都聲韻調配合表有幾個有音無字的音節:təm 陰去;笨kəm 上聲 ~蓋:蓋蓋子;khəp 陰入 用一個碗蓋住另一個碗。前字可以看成[面冘],第二字可以看成[冖贛],後字可以看成[穴合],《集韻》渴合切,合也。這與當地咸攝一等牙喉音字的通常讀法 uom 不同。

王洪君曾言:“客家中心區的方言大多與梅縣近似,咸攝不僅一等重韻不分,而且一二等韻也基本不分。”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梅縣話的口語中,不僅覃韻與談韻舌齒音有別,牙喉音也有別,這與北部贛語覃談有別主要見于舌齒音的情況頗有不同。不過在贛語中,類似於梅縣話的這種情況也是存在的,比如贛東北的鉛山話。覃韻字在鉛山話中有好幾種讀法,其中一種是 en 。按《鉛山方言研究》(胡松柏 林芝雅)所記老縣城永平鎮的方音,讀 en 的字有:“漤”len 上聲,“糁” sen 上聲,[冖贛] ken 上聲(蓋子),[釒頁] ŋen 上聲(點頭),“暗” ŋen 去聲(文讀,白讀是 (ŋ)on),“含” xen 陽平(白讀)。另,《鉛山縣志》所記河口音“感”讀 ken 上聲 。

此外,我懷疑某些粵語和平話也存在覃談有別的現象,因爲我看到有的平話有幾個覃韻牙喉音字讀 ɐm ,與其他字讀 am 不同。但是現在粵語覃談牙喉音字多與侵韻相混,我也沒有仔細去看,所以不能下結論。

口語中與談韻有別的覃韻牙喉音字,好幾個地方都與痕韻牙喉音字的聲母和主元音相同,而與侵韻牙喉音字不同音,比如[冖贛]/跟/金:梅縣 kem/ken/kim ,寜都 kəm/kən/tsəm ,鉛山 ken/ken/ʨin ,溫州 kaŋ/kaŋ/ʨaŋ 。當然也有與侵韻牙喉音同音的,像《客家話通用詞典》[冖贛](覆蓋)廣東興寜就是 kiuŋ 陽平 ,貌似來自侵韻的樣子(興寜無 -m 尾,侵韻字讀成 uŋ 或 iuŋ)。

[ 本帖最後由 在山 於 2009-11-14 12:25 編輯 ]
梅县 是保留了 覃-谈分别的层次的。

含 hem 陽平
“盦”字
-------------
可靠。
-----------------
、□實 thep 陽入 sət 陽入(踏實)。《梅縣方言詞典》前字以□表示,可以認爲 thep 陽入 的本字就是“踏”字。
9、□肥 tep 陽入 phi 陽平(脂肪多)。這個說法前字聲母不送氣而又讀陽入,應該是變調所致,這種現象在梅縣口語中比較常見。
---------这类本来是XA式形容词,不一定有词可靠。
請問這篇是誰的文章?

回復 #3 thh 的帖子

在山兄的原创啊。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黄雪贞《梅县方言词典》只收了“thep 阳入 sət 阳入”,释义即是“踏实”。林立芳《梅县话同音字汇》也只收了这个说法,释义为“棉被等变得瓷实”。
但 thep 阳入 应该是可以单独做形容词的。比如邓玉荣《广西贺县(莲塘)客家话音系》: thep 阳入,紧实;再比如魏宇文《五华方言同音字汇》 thep 阳入,揿~,揿结实。
“踏”含义之一是贴紧、紧靠,用于“踏水”“踏壁”等词。

【踏壁】亦作“蹋壁”。
1.紧挨着墙壁。《隋书·薛道衡传》:“ 道衡每至搆文,必隱坐空齋,蹋壁而卧,聞户外有人便怒,其沉思如此。”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石唯庵残稿》:“歸來踏壁卧,鄰女已催妝。”2.谓缘壁而上。《南史·羊侃传》:“﹝ 羊侃 ﹞嘗於 兗州  堯廟 蹋壁,直上至五尋,横行得七跡。”
不好意思,thep8实,前者可能有所本;我想说的是这条:

【□肥 tep 陽入 phi 陽平(脂肪多)。】
《梅县方言词典》收了【□肥】tep 陽入 phi 陽平 脂肪多:你买个猪肉~。
《梅县话同音字汇》则收了 □tep 陽入 肥~~e2:形容胖乎乎的,或形容食物油腻。

熊正辉的《南昌方言同音字汇》记有一个词缀 tat 阳入,用于“~壮”“~粘”。我觉得“tat壮”应该可以与梅县的“tep肥”对应,二者一个后字用“壮”,一个用“肥”,却都用一个可以对应的说法来修饰,不像巧合。况且林立芳说梅县还可以说成“肥~~e”,感觉并非一个固定的前缀。好比“很粘”,南昌是“tat粘”,而刘泽民的《瑞金方言研究》说瑞金“粘手”说成“粘搭”ñiɛn 阳平 taʔ 阴入 一样。就南昌和瑞金这个形容词而言,tat 和 taʔ 的本字说是“搨”或“搭”都可以。搨,《广韵》都榼切,是谈韵入声切,比如元 欧阳玄 《渔家傲》词:“血色金羅輕汗搨,宫中盡扇傳油法”,释义为“贴”。搭(撘),《广韵》都合切,是覃韵入声字,可以取其“连带、依附、勾搭”之意,“贴”就是依附其上的意思。厦门“粘贴”说成 taʔ 阴入,也看不清楚是来自覃韵还是谈韵,但上海“粘贴”说成 təʔ 阴入,从覃谈有别的角度看,上海这个说法的本字应是“搭”。上海和厦门用“搭”作动词,表示“粘贴”(梅县读 tiap ,不像来自一等字的样子,暂不讨论),南昌和瑞金则以之作为形容词的一部分了。虽然现在找不到“肥胖”单说成[疒合]的地方,但南昌“tat壮”和梅县“tep肥”毕竟还是可以对应的,与《广韵》和《集韵》的音义也对得上的说。

梅县“tep肥”这个说法与意为“摔”的那个说法同音。在其他方言中,也可以看到“摔”说成 tat (如南昌,阴入,或广州, tat 下阴入,扌笪),tɐp (如广州,阳入)之类的说法。因为不大好对应,暂时未管。

[ 本帖最後由 在山 於 2009-11-14 15:33 編輯 ]

南昌.gif (3.55 KB)

南昌.gif

潮州话也有”tah壁“(贴着墙壁)的说法,当然像在山说的厦门一样,是阴入,应也是搭字。
不过,是不是也可能是贴字呢?四等字就一定不可能读入无介音的a么?感觉”搭“和”贴“也可能有关系?想起潮州话的叠有thâh、thiâp两读。

另外这个tep肥,丰顺话里是读作thep阳入phi阳平。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我以前在吴语协会论坛写过一个帖子《粘贴的说法》,那边现在上不去,不过百度快照还可以看到。
我曾在那个主题里说:需要说明一下,在广东梅县的客家话中,“贴邮票”的“贴”说成 tiap 阴入,要说它与厦门的 tah 阴入对应也是可以的,如果这样,厦门就不大可能来自“搭”字。
贴,《广韵》他协切,声母送气,但在江西石城等地,“粘贴”的“贴”和梅县一样,也有不送气音 tiap 的读法。
因为 tiap  像是来自四等字的读法,与“搭”一等字的读法不大一样,上面我只好说“暂不讨论”。
具体到潮州或厦门的“叠” thaʔ 阳入 ,似乎说来自“沓”也是可以的。

这个肥胖的说法,黄雪贞和林立芳都记为 tep 阳入,声母是不送气的。梅县前字不读气而又读阳入的说法多出现于口语中,这种现象在赣语中也可以见到。丰顺的送气读法也许是后来的演变吧。如果声母送气又读阳入,那就搞不大清楚到底原来是阳入字,还是属于变调。比如倒扣的说法,在赣语和客家话中读 khop/khot 或 khep/khəp 之类,赣语似乎多读同阳入,客家话则既有读阳入的,也有读阴入的。你可以说它来自[穴合](《集韵》渴合切),读阳入属于变调;也可以说它来自“合”(《广韵》侯閤切),如同万波说江西安义赣语的 khop 阳入 是“合”字匣母读如群母的表现一样。江西宁都(谢留文)读 khəp 阴入 ,而南边的瑞金(刘泽民)读 kheʔ 阳入 ,看起来以变调的可能性为大。当然[穴合]、“合”、“佮”之类的字都是同源的。

[疒合]这种字,《广韵》也只是说“出字林”,具体用例我也没见过,不知那些《汉语大字典》什么的是否收有例句,现在只是照音寻字而已。

[ 本帖最後由 在山 於 2009-11-14 15:34 編輯 ]

回復 #1 在山 的帖子

看到几个对应。
7、□ tem 去聲(遲鈍)。本字可能是[面冘],《廣韻》丁绀切,頑劣貌。《廣雅·釋诂一》:頑,愚也。魏宇文的《五華方言同音字彙》這個說法就直接釋爲“笨”。
对应潮腔 tàm。之前曾以为是“疒詹”,如果属于覃韵,则“疒詹”可能不合。
13、揞 em 陰平(用手遮掩)。揞,《廣韻》烏感切,手覆,聲調不合。可以看成“盦”字,《集韻》烏含切,覆蓋也。當然“盦”“揞”“罯”之類的字大概也是同源的。
对应潮腔的 aⁿ。
如果潮腔的 aⁿ 和这一条相符且同源于覃韵,
那么也许我处表示“包含、而且”的 kâⁿ 就有可能是 “含”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