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中文译名改称“欧巴马”?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11/13/2910543.html
美国驻华使馆公布美总统首次访华纪念海报 表示新中文译名更接近英语发音

  奥巴马中文译名改称“欧巴马”?

  原外交部翻译室主任称新华社的翻译是对的 按照惯例 已经沿用的译名不随便更改

  美国总统奥巴马即将于11月15日至18日首次访华。有趣的是,在他还未踏上中国之前,就发生了一段有关他 “更名”的小插曲。

  昨天,美国驻华使馆发布了一款关于美国总统首次访华的纪念海报,海报中奥巴马的中文译名更正为欧巴马。

  今天上午,使馆给本报传来一份关于“欧巴马”首次访华的海报。这份海报为红色底面,金黄色字体,海报标题为 “共同走过的日子”,底部为“美国总统巴拉克・欧巴马2009年11月首次访问中国的纪念海报”字样。

  美国驻华使馆:今后统一使用“欧巴马”

  对于海报上的“欧巴马”字样,法晚记者从美国驻华使馆了解到,使用“欧巴马”的译法,是因为其译音更接近英语发音,而中国媒体却一直使用“奥巴马”。

  但记者随后登录使馆的官方网站,却发现上面发布的各种消息却是“奥巴马”和“欧巴马”都在使用。

  对此,据美国驻华使馆新闻发言人史雯珊介绍,对于以前“欧巴马”和“奥巴马”两种译名混着用的情况,美国政府现在正在规范总统中文译名,今后将统一使用“欧巴马”。

  姓氏存在两种翻译:奥巴马和欧巴马

  奥巴马 (英文:Obama)是一个姓氏,这个姓在非洲国家肯尼亚的一些部落很普遍。据2003年肯尼亚《联合报》的不完全统计,在mahatali地区,姓Obama的人大概在 7000到8000之间。

  记者上午致电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新华社有一个译名库,现任美国总统的全名在新华社的译名库里是“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这一姓名用法是在今年9月22日作为资料存储入库的。目前我国大陆和香港的媒体使用的就是“奥巴马”。

  身在美国的郭女士曾在纽约的华人社区投票站里做过志愿者。今日上午她在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回忆说,华人社区投票站的每一张选票上除了有候选人的英文名字,也有其中文译名。她清楚地记得,“奥巴马”当时的中文译名是“欧巴马”。

  名字也有两个版本:贝拉克和巴拉克

  更为有趣的是,奥巴马除了“姓氏”存在上述的差异外,其名字“Barack”也在媒体报道中出现了两个译名,分别为“巴拉克”和“贝拉克”。记者分别搜索“贝拉克”和“巴拉克”两个名字发现,包括新华社等权威媒体都依然尚未能统一说法。

  众所周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他父亲同名,而Barack这个名字来自肯尼亚最大的方言斯瓦希里语,意为“上天福佑”。

  由于这个名字本身就来自非洲方言,在进入英语的时候拼写为Barack或Barak均有可能。因此,两种翻译都可以。

  哪种翻译最准确?新华社的没问题

  奥巴马的“姓氏”和“名字”都出现了不同翻译,那么到底应该怎么翻译最准确呢?

  法晚记者采访了中国知名外交家、翻译家过家鼎(现任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曾任外交部翻译室主任,为周恩来、邓小平等多位国家领导人做过翻译)。

  过家鼎告诉记者,奥巴马姓名Barack Hussein Obama应该读作 ,如果让他来翻译,也会翻译成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新华社的翻译是对的,没问题。”过家鼎说。

  译名能不能改?更改可能性非常小

  过家鼎说,按照惯例,已经沿用一段时间的译名不能随便更改,除非新华社改变译法,不然外交部一般不会同意将“奥巴马”改成“欧巴马”。他说基辛格的译名也错了,应该翻成“基辛杰”,但也就将错就错,后来一直沿用下来。

  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一位潘先生告诉记者,外国首脑的译名不是外交部决定的,但都要按照通行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翻译,不可以随便乱翻译、乱改变。

  记者上午从新华社总编室了解到,一般来说,外国领导人的姓名翻译工作由《参考消息》译名室来完成,随后,记者致电《参考消息》译名室了解到,他们在进行国家领导人的名字翻译时是非常谨慎的,加之是美国总统这样重要人物的名字,一旦翻译定稿后更改的可能性非常小。

  同时,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需要,新华社总编室会下发文字通知,最终获得改正。这名工作人员说,当下,一般都是“报道优先”原则,有不少人的名字是有两种翻译说法的。

  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新华社的数据库里录入却是“威廉・盖茨”,但人们习惯上使用“比尔・盖茨”也就延续下来了。

  政治人物

  “一名三译”
20091113134822413520.jpg
  专家解读

  过家鼎介绍说,一名多译的情况是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在翻译外国词语,特别是人名时出现的三种不同译法。

  其中大陆的译法严格按照英文原名的音节去翻译,更注意“中外之分”,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外国人。比如“基辛格”这个名字,一见就知道是外国人,但是基辛格的台湾译名“季辛吉”,就难辨是洋人抑或华人。香港和台湾翻译外国人名,多半是有中国姓氏的。

  这还反映出中国三地风俗习惯不同。例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台湾大概觉得“克”不是好字眼,也不像中国姓氏,所以给他起姓名为“柯林顿”。

  本版文/记者李莎王燕 陶韵西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記得漢城市長講漢城的漢字要改shouer, 北京萎得一句話都唔敢講, 倒是港台不怎麼理會這個韓國市長, 因為區區一個市長連國家都代表不來. 現在, 米國使館出面要改總統的漢字名, 北京卻'硬'來... 真是''硬''得本末倒置.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這篇基本在唬爛,兩岸記者真是程度差不多,

台灣的譯名只是各家傳媒各吹各的號,最後自由競爭出一個習慣,
哪來"多半是有中国姓氏的"、"觉得克不是好字眼"

克林頓是在自由競爭之下被柯林頓淘汰了、
哈山被海珊淘汰、
佘契爾被柴契爾淘汰、
葉利欽、葉爾辛被葉爾欽淘汰了,
普丁和普亭好像還在競爭......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