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饶民源流

出处:http://www.rpwhg.cn/typenews.asp?id=116
饶民源流
--------------------------------------------------------------------------------

据省考古学家对浮滨出土文物的鉴别,认为是三千多年前先民的遗物。也就是说,早在商朝就有先民在饶平生活。
西周至西汉时期,饶平本土居民为百越族之一。其遗裔俚、蜑、畲族等民族成为汉魏以至唐时期的饶平土著。有畲族迁徙闽浙,也有的畲族再由闽入饶。蜑族多聚居今之汫洲、海山、东界、柘林等沿海地区;畲族多聚居今之上饶、三饶、凤凰、浮山、樟溪等山区。随着中原文化的逐渐渗透,先后有开始汉化的越人进入潮汕,而有史可稽的为秦始皇的50万南征大军定居岭南。至东晋及唐初,又有中原土民随战乱和贸易而成批入潮汕定居。这些土民由于来自河南及河东(河套以东的山西省)一带,故迁入潮汕后被称为汉人。此后在唐末、宋末及元、明、清三代都相继有中原汉人南迁入潮汕。其中经由福建辗转入潮汕的被称为福佬。这两个不同层次的汉人,后来都统称福佬,并用作讲潮州话人的统称。潮语区与客语区接壤的双语区地带的人,称为半福佬。

一、隋唐时期
隋唐以来,统称岭南各民族为南蛮或蛮獠,在建置上虽没有郡县,也只是松散的联盟而已。《隋书·南蛮传》所载:“南蛮杂类,与华(汉)人错居,有蜓、獾、俚、獠等,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稍属于中国,皆列为郡县。”《通鉴》和《郡国利病书》都有记载;俚为粤东土著,隋时潮州有獠,獠自粤西迁来,故不相容。谭其骧《粤东汉民考》也说:“俚为粤东主人。……饶平元歌都东洋堡有黎坑,是昔日俚人之居所。”据以上资料可以看出,隋唐时期粤东境内的先民应以俚人为主,其次是獠。
史书中所载的俚人,在地方志中不见有载,地方志称先民为畲族。《漳州志陈政·陈元光传》记载:“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泉(州)潮(州)…间在獠啸乱,陈政以岭南行总管之衔,率统许天正以下一百二十三兵至镇,不敌,退守九龙山(今漳州市内西南)。至唐仪凤四年(公元667年),广东洞蛮苗自成、雷万兴攻陷潮阳(唐时潮州地称潮阳郡——《新唐书·地理志》)。唐初这几次较大规模的土著起义,其称呼有“蛮獠”、“洞蛮”,但其首领多为雷蓝二姓。据《饶平县志》记载:“ (畲)客有四姓:盘、蓝、雷、钟。”故这几次起义该是畲民的起义。
隋唐时期,粤东地区属地广人稀之域。当时,饶地属海阳县,境内人口不过几千人而已,均属岭南土著。唐宋时畲民匿居溪峒,故有峒蛮之称。史志中有很多关于讨平峒蛮的记载,如《宋史·二王纪》、《通鉴辑录》载:“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七月,张世杰围泉州,时汀漳诸路剧盗陈吊眼及许夫人所统诸峒畲军皆会。”这些记载与《广东新语》的解释“ (畲),巢居也,所居曰峒、曰  ”相吻合。我县以洞为村名者甚多,如建饶狐狸洞(今和里洞)、九村有洞里乡(今洞泉之洞上)、汤溪有牛皮洞(今桃源)、樟溪有青岚洞等。南宋后,汉人逐渐迁入,筑屋而居。畲民也开始在山坡上搭草寮居住。
我县先民除畲族以外,还有蜑族。《饶平县志》载:“蜑人,有五姓:麦、濮、吴、苏、何,古称南蛮,自称蛇种,观其蜑家神官蛇像。世代以舟为居,不事耕绩,唯捕鱼装载以供食,不与土人通婚,岭东河海皆有之,本县旧立一户。”距今约120年前,他们开始把柘林港当作最常停泊的港湾。解放后,在党和当地政府的关怀下,他们陆续上陆定居,1964年我县就有四十二户蜑民由水上搬居陆地,居住于柘林渔民新村,至此,蜑民群体浮家泛宅的历史随之画上了句号。

二、中原移民潮
现在饶平境内的居民,绝大多数为汉族。汉民之祖先,均来自中原,主要是河南、山西、山东、陕西、湖北、江苏、安徽北部等地,经多次迁徙之后,才由闽入饶定居。要探讨饶民的来源,必须追溯到中原汉民之南移过程。中原汉民之南移,究其原因有四:一、军队屯戌;二、因战乱而南移;三、因勤王随王室播迁;四、官员贬谪而留住。下面略加分述:
(一)军队屯戌。“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南王,以为三郡,潮地入中国始此。”(见《东里志·沿革志》)。尚钺主编的《中国历史纲要》称:“秦征集兵员,南攻‘百越’,置 闽中、桂林、南海、象四郡。徙民五十万戌五岭三郡,遂获控制。”这是中原人民最早入广东者。无带家眷之官兵,就与当地土著通婚。出现隋书南蛮传所说的“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的局面。
汉朝初期,武帝遣军伐南越,兵船自浙江来粤东沿海。《汉书·本经》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秋,东越王馀善反,攻杀汉将吏。”《东里志·境事纪》也有记载:“汉伐南越,东越王馀善以楼船将军(有楼的大兵船称楼船,水兵首领称楼船将军)率水兵八千击越,舟至揭阳(今粤东地区),因遇风波滚浪而停止前进,遂反。此兵船渡海之始也。”这是兵船到粤东沿海最早之记载。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以岭南行军总管事之衔,率兵出镇绥安(旧城在今福建漳浦县西南),镇守东南沿海,设四营台于四境。另据《饶平县志》、《诏安县志》记载,在饶平、诏安二县交界之琉岭上有邹牛客墓。邹牛客是唐朝府兵队正,是陈元光部将,驻守南诏堡。自宋以后,由莆田、龙溪、漳浦一带入饶,定居于沿海各地的汉民,多为这批人的后裔 。
(二)因战乱或随起义军南移入闽粤。如唐代开元年间,中原人民因避役入闽、潮的达 三千多户。据福建《宁化县志》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福州长史唐循忠,始于潮、福二州间检得避役百姓三千余户,奏升黄连镇为黄连县。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改黄连为宁化,居民多为中原避役者。”我县三饶以上各姓氏,其先祖多数直接或间接来自福建宁化县。
(三)因勤王随王室迁播。晋、南北朝、宋末朝廷败退南迁时,各级官员及家族随王室迁播。《林氏宗谱》就有“中原故族入闽,始于晋之南渡”之说。据唐代林谞著《闽中记》载:“永嘉之乱(公元307——313年),中原仕族黄、陈、郑、罗先入闽。”《福建通志》载:“永嘉末,中原动乱,士大夫多避难入闽,今福州原称晋安,泉州称晋江,均以晋时徙入而得名。”
南北朝时因战乱,随晋元帝迁入闽。据《林氏宗谱》载:“林禄公,字世荫,随晋元帝(公元317——322年)渡江,由散骑常侍升晋安太守,封晋安郡王,遂定居晋安。林氏入闽居晋安自公始。……当中州动乱,衣冠卿相南渡入闽定居者有八姓:林、黄、陈、郑、詹、邱、何、胡。”上述诸姓是有文字记载之最早入闽的中原汉族。其子孙向福建沿海的晋江、莆田一带发展。宋以后,其后裔逐渐向广东沿海南移。
宋末,中原人民随宋室经闽入粤的为数甚多。据《宋史文天祥传》记载:“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天祥出江西入汀州,刘洙、萧明哲、陈子敬皆自江西起兵来会。景炎二年,天祥自兴国兵败,元兵破汀州,闽赣义兵相率随帝室播迁,遂之入粤。”《崇正同人系谱》载:“宋末中原仕族纷纷随帝室南移播迁。”这次南移是汉人自闽入粤人数最多的一次。我县沿海各姓之始祖,多数是这次随帝室南迁而定居的。
(四)官员迁谪而占籍定居。粤东原属边远地区,唐、宋时期朝廷一些罪官被贬谪或流放而来潮定居。《饶平县志·流寓》所载:“岭南沿海,唐宋间多为逐臣所谪居。自明(代)迄今,乃称士宦善地,骚人(忧愁失志的文人)墨士往往接迹至潮。”据《潮州志·职官》所记载的唐代十三位刺史中有六位是谪官司、二位司马和二位司户,全部是谪官。宋代被贬谪来潮的官员也多,如袁琛、丁允元、彭延年等就是被谪知潮州事后,占籍留居潮汕。现在潮汕地区姓袁、丁、彭的居民,就是上述三人之后裔。本县上饶案上的袁氏,就是袁琛之后裔。


三、汉民入饶
现饶平境内的居民,基本是汉族,汉族入饶的具体时间,很难确定下来。唐代以前,就有少数汉民自福建移居潮州。到了唐朝初期,中原人氏,为逃避赋役而南来闽粤者,达三千余户,主要居于闽西北,我县紧靠聚居地,有少数汉民流入境内,这一时期进入粤东地区的少数汉民都属一般的平民或士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能和当地土著一样,过着游民式的生活,不可能定居创业。唐、五代、宋这三个朝代,均有少数汉民自闽入粤,但真正定居下来并开基立业的为数极少,因而没有原始文字记录。饶平境内,至今未发现其先祖是北宋以前来定居的。到了南宋,自闽入饶的汉民逐渐增多,也有些文字记载。宋末元初,中原汉人源源流入饶平。
其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从闽入饶;第二方面从江西经韶关过揭阳、潮州转入饶;第三方面有一批中原汉人来粤或来潮当官落籍粤东,裔孙分布在饶。从闽入饶的乡民,以莆田和宁化两地分派,有的直接流入,有的几经辗转迁徙入饶。从莆田入饶的的多定居饶中、饶南地区,为“潮汕人”,其祖先多是晋“永嘉之乱”(307年至312年)时中原士族南渡入闽,计有来自陕西、山西、河南一带的林、黄、陈、郑、詹、邱、何、胡等姓汉人,他们入闽后多定居福州、莆田和晋江一带,宋末,其后代为避元兵或护宋帝入饶。从宁化入饶的多定居饶北山区,为“客家人”;其祖先多在唐朝“安史之乱”或唐末藩镇割据两个时期入闽,计有河东、豫等地的王、罗、刘、张、邱等姓汉人,他们入闽后定居宁化一带,其后裔也因宋末为避乱因而辗转入饶。
中原汉人入饶,与饶平土著人融合,历代繁衍,本土民族逐步汉化,出现了今日文明昌盛的新景象。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饶平共有十多个民族,常住居民20.5万户,88.53万人,其中,汉族占总人口99.5%,少数民族497人。
饶平地处客家方言和闽方言交界地带,全县流行两类不同的方言。饶中、饶南地区的黄冈、所城、大埕、柘林、海山、汫洲、钱东、高堂、樟溪、联饶、新圩、浮山、浮滨、坪溪、汤溪、三饶、新塘17个镇和韩江、新安、光明、万山红4个农林场,流行的是闽方言系统的饶平潮汕语,使用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80%。饶北地区靠近大埔县的纯客家地区和靠近平和县的闽方言、客家方言兼有地区,如上善、上饶、饶洋、新丰、九村、建饶、东山、渔村8个镇,流行的是客家方言系统的饶平上饶客家话,也称为“半山客”,使用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19%。此外,在潮汕话地区和客家话地区相衔接的部分村庄,居民既能讲潮汕话,又能讲上饶客家话,这类“双语区”的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1%左右。
   
    四、饶平主要姓氏
饶平因地处粤东,界连闽南,扼守闽粤交通要道,故是中原汉人南移从东路入粤第一个落足点。
目前全县境内居住着130个姓氏,他们是:丁、刁、王、文、方、毛、尤、田、石、史、朱、江、池、米、戎、任、岳、贝、宋、吕、阮、辛、汪、杜、何、余、冷、巫、吴、萧 、沈、李、邱、佘、金、官、邵、周、林、卓、易、马、姜、段、纪、柳、侯、修、施、胡、洪、柯、韦、庄、孙、麦、姚、殷 、翁、唐、秦、莫、高、涂、徐、袁、倪、许、冯、连、陆、陈、郭、康、盛、章、黄、梁、曹、崔、张、汤、温、彭、童、游、傅、曾、叶、贾、万、邹、杨、董、詹、鄞、戴、刘、赵、蒋、裴、管、廖、熊、练、范、郑、欧、蔡、樊、潘、邓、卢、钱、赖、谢、简、薛、蚁、魏、颜、邝、罗、蓝、关、严、钟、苏、顾、饶。
我最近比较关注明末海寇之乱与闽人填潮有关的事情。明末清初潮州海寇百余年,沿海各县多受影响,在劫掠和镇压的拉锯中,造成大量当地居民死亡,而后经政府行为由闽招人入潮创村(参刘文礼《潮汕闽南化中的三件大事》)。据饶宗颐《潮州志》,受海寇影响最大的应就是沿海各邑,饶平、潮阳、惠来、澄海、南澳等首当其冲。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回復 #2 輶轩使者 的帖子

所听闻者大多声称宋末迁移至现时所在,是否真实无从追溯。

回復 #3 lee 的帖子

嗯,家谱是一个很难说的物事。我现在也还弄不清俞大猷屠寇主要是集中在哪个邑……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本帖最後由 alicechan11 於 2017-1-18 17:06 編輯

是否真的減肥也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