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吕梅丝《潮语歌曲:一种不流行的中国流行音乐》
来源:http://musicology.cn/lectures/musicology/200911/5750.html
吕梅丝《潮语歌曲:一种不流行的中国流行音乐》
演讲人:吕梅丝教授(Mercedes M. Dujunco)(美国巴德学院)
主持人:洛秦教授(上海音乐学院)
时 间:2009年11月17日13:30—15:00
地 点:上音新教学楼南222
主 办: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
2009年11月17日下午,我们荣幸地邀请来自美国巴德学院(Bard College)的吕梅丝教授为上海音乐学院师生举行一场《潮语歌曲一一不流行的中国流行音乐》的讲座。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洛秦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洛秦教授首先向在座师生介绍了吕梅丝教授。吕梅丝教授目前任教于美国纽约州巴德学院,除了在校教Ethnomusicology课程之外,还从事潮州音乐研究,同时,吕梅丝教授还积极参与创作中文、越南语传统音乐、电影音乐和流行音乐。吕梅丝教授目前受聘在上海音乐学院“仪式音乐研究中心”进行短期工作。
讲座内容
一、研究初衷
吕梅丝教授首先说明了对“不流行的流行音乐”的研究初衷。吕教授认为,中国广东东部潮汕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音乐资源,近十几年潮汕地区出现的潮语歌曲是一项新兴研究领域。对于潮语歌曲的研究兴趣,始于发现和潮语歌曲体裁类似的其它“本土流行歌曲”,如模仿港台音乐的广东话和闽南话地区(如厦门和泉州)的流行歌曲取得了极大成功。但是,以广东东部地区方言——潮州话——演唱的“潮语歌曲”却没有取得成功,没有为唱片公司带来丰厚利润。吕梅丝教授认为,“潮语歌曲”的创作和发展是得到了政府大力扶持的,通过政府所属媒体单位推广传播的,而非自然传播,因此这种音乐属于“通俗音乐”或“被普及流行的音乐”形式存在不能够流行的现实因素。 于是,吕梅丝教授从“流行”这个概念到底具有怎样的内涵的疑问开始,通过分析潮语歌曲的旋律和词这两个要素的关系,结合流行文化理论的视角,在讲座中详细阐释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二、流行文化理论视角与音乐分析:“潮语歌曲”的不流行现象
吕梅丝教授首先从流行文化理论视角论述了非西方国家流行音乐的发展逻辑。即从流行文化理论视角看到非西方国家现代流行音乐的形成是地方音乐对全球音乐的被动接受的结果。吕梅丝教授则提出,许多近期研究则在此基础上有了自己的看法,即流行音乐还具有强烈的内在的地方性,流行音乐的跨文化潮流和美学思想的更迭,并不是只存在从西方到东方、从第一世界到第三世界这一简单的单向流动路径,流行音乐的发展还朝向另一个方向发展。
吕梅丝教授特别播放了一首体现跨文化世界音乐和流行音乐的作品——西曼(Paul Simon)“Graceland”专辑中比约克(Bjork)演唱萨米人和印纽特人呼麦风格特征的Medulla,此外,吕梅丝教授还认为,无论从世界范围,还是亚洲范围,甚至一个国家范围来看,都可以轻易地看到这种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现象。随后,吕梅丝教授提出流行音乐的这种东西方交流、国家间交流乃至地区间的跨文化交流现象是否真的容易并且合理的设问。因为在吕教授的考察中发现,区域间的跨文化交流存在很多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涉及到流行音乐所根植的地方文化价值和审美标准的障碍。因此,吕梅丝教授选择“潮语歌曲”为例子,来阐释在普通话支配下的中国流行文化与地方流行音乐文化的关系中,潮州地区当地的现实和政治等外部力量如何逐渐成功地施加影响促成潮语歌曲的“流行”,又是如何受到了地方语言的反作用而最终没有实现流行的。在阐释中,吕梅丝教授还选择播放了普通话演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潮语歌曲”历届比赛中出现的一首典型的潮语歌曲《红头船》,以及潮州清音乐《正月点灯笼》,来说明词和曲搭配出现了不相符合的问题。吕梅丝教授认为,如果要满足地方语言的声调要求,则需要在原来的旋律基础上进行旋律调整,随后吕梅丝教授为师生展示了某些需要进行旋律调整的谱例和修改后的谱例。最后,吕梅丝教授认为,这些和潮语音调逆向、节奏和潮语节奏不符合、很难吐字、有些旋律不允许某些音的出现,以及音乐的段落没有按照潮州话的规律来分句分段的现象,是造成“潮语歌曲”没有流行起来的原因。
三、结论
就“潮语歌曲”其后的发展来看,吕梅丝教授首先为师生播放了第六届“潮语歌曲比赛”的优秀作品《一壶好茶一壶月》,以此来说明,潮语歌曲近年来逐渐注重了词曲的搭配问题,广为传唱的好歌开始慢慢出现。吕梅丝教授最后总结认为,由于“潮语歌曲”的创作和发展的背后是坚实的政府力量,潮州人在国外的的华人社会占据了很大比例,因此潮汕政府想要发展“潮语歌曲”,将这种新的流行音乐形式出口到海外潮州人群体中。基于这样的理想,潮汕政府才着力推广“潮语歌曲”。也因此,“潮语歌曲”的创作是基于政府的审美立场,而不是建立在地方听众的审美立场基础之上的。这种非自然的政府意识形态力量虽然可以创造一个新的流行音乐形式,但却无法保证失去了听众基础的流行音乐在本地的流行。
问题与互动
一、不流行现象与词曲搭配的问题
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洛秦教授在总结中首先认为,我们的生活中间可以遇到很多类似的音乐现象,吕梅丝教授的讲座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去看待和剖析其中的故事。洛秦教授认为,作为演唱艺术,旋律和歌词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对姐妹。例如昆曲,必须要有很好的词,因此,传统昆曲会传唱几百年就是因为有非常优秀的词。而如今创作的昆曲之所以不流行,最主要原因就是昆曲的词的创作出现了问题,问题在于现在的昆曲写词是按照谱歌曲的方式来写,因此无法演唱。再例如中国近现代历史中黎锦辉的歌曲为什么那么流行,也就是因为他创作的歌曲在旋律和词的匹配上做的非常好。就“潮语歌曲”不流行的原因而言,洛秦教授认为,流行歌曲的流行与否,不仅仅跟词和语言有关,还存在许多其他因素。比如在全世界华人圈里面知名度很高的歌手周杰伦,他的旋律和词的结合并不很好,有的词曲匹配让人无法听懂,甚至造成了以听不懂为美的观念。这说明流行歌曲除了音乐和词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复杂因素。这牵涉到流行的受众问题。例如周杰伦的受众大多在十五岁到二十岁之间,这样的群体对于音乐的要求和需求是不大在乎的,他们在乎的是流行的趋同性,这个群体的观念认为,不知道周杰伦的歌就成为了落伍的人,因此大家把周杰伦和他的歌推动了流行起来。最后,洛秦教授认为,在吕梅丝老师的个案中,政府策划的意图是想让“潮语歌曲”在海外潮州移民群体中流行,也即是为了思乡而创作,但政府忽略了留洋出去的人都是年纪比较大的人,因此,这批人心中的流行只能是传统潮剧,只有传统潮剧才能在他们的心目中成为文化认同的纽带。通过这样的例子,从音乐技术上来分析,使得我们从一个具体的词和曲的结合看到背后政府的指导思想的全部错位。而《一壶好茶一壶月》之所以可以成功,就是因为它的歌词很好,并不是一味弘扬主流思想观念。流行就要具有普适性,
二、流行音乐的界定的问题
09级民族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王田同学请教吕梅丝教授“流行音乐”的界定和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关系问题。吕梅丝教授回应认为,“流行”的名称是商业包装,是一种创造。哪个是传统音乐,哪个是流行音乐实际上已经很难简单区分。比如很多世界音乐将传统的乡土的音乐元素发展起来后,就演变成了世界音乐,最后成为流行音乐。
三、词曲创作人、参赛人的问题
08级音乐人类学博士研究生吴艳同学则就造成歌词没有符合旋律语法结构的词曲作者的身份请教吕梅丝教授,同时她在提问中还比较了接近流行歌曲概念的不流行的潮语歌曲《红头船》,和接近戏曲概念的流行的潮语歌曲《一壶好茶一壶月》之间在音韵把握上的差别,提出如果处理好了音韵关系,是否就流行的疑问。吕梅丝教授回应认为,创作词曲的人大多是编剧出身,他们擅长写作诗歌,很多人都是懂点音乐的。潮汕地区有很多民间的乐社,他们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作的。07级民族音乐学硕士研究生邹婧同学则请教吕梅丝老师是否分析过第一届和第五届的“潮语歌曲比赛”参赛人的成分。吕梅丝教授则认为,改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反映。因此我们看到,第六届的比赛规定中改变了很多,作曲家填词开始变得较为自由,也因此取得了艺术和商业的成功。
四、“潮语歌曲”流行地区的地理、时代背景问题
来自潮州地区的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陆茵同学从一个局内人的身份,谈了对“潮语歌曲”不流行的感受。她认为,“潮语歌曲”没有流行的原因是因为潮州地区处在港台的近邻,港台歌曲在整个广东的流行时间比潮语歌曲要早很多很多年,因为潮语歌曲刚刚推广的90年代初,港台歌曲就已经成功推出了“四大天王”,这些港台歌曲在潮语地区根深蒂固。因此,陆茵同学认为不流行的原因是推广的有点晚了。吕梅丝教授认可了陆茵同学从地理位置上对于潮语歌曲处境的判断,吕梅丝教授认为,这就类似美国纽约州旁边的新泽西州的境遇。09级音乐人类学博士研究生张延莉同学认为关注潮汕地区研究学者都是本土学者,那么吕梅丝教授作为一个远到而来的学者,为什么选择潮州音乐?吕梅丝教授认为,潮州音乐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内容,有很多有趣的现象。比如潮州歌曲,虽然自己不研究方言,但通过看方言和音乐的关系可以理解现在的年轻人在听什么、讲什么。通过这个分析,可以了解很多东西。
最后,洛秦教授对吕梅丝教授为上音师生所作的这次精彩的讲座以及在做学问的思路上给以同学的启发,表示了由衷的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