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語
- 庇能福建話
- 來自
- 馬來西亞檳城
|
1#
发表于 2010-3-12 00:14
【轉載】檳城福建話探源
星洲日報/陳耀威.2010.03.07
北馬的閩南語──福建話,以檳城為代表,通行于吉打,北至玻璃市,南達霹靂太平市,遠一點跳到泰南普吉島以及蘇門答臘的棉蘭。
許多人知道,相對于南馬,包括新加坡的泉州腔,檳城的福建話是屬于漳州腔。至于漳州的哪個地方,就講不清楚。
其實檳城的福建話已非純漳州腔,它受到部分泉州話,尤其是同安、南安和惠安的影響,亦有潮州、廣東,甚至馬來話、英語的滲透,在聲調和詞匯上已成一“風格”明顯的地方方言了。
雖然如此,構成檳城福建話核心語音的,或說檳城福建話的源頭卻是有跡可尋的,那就是來自漳州海澄三都的方言。
考察檳城的福建話,有幾個基本詞是專屬的讀法,最明顯的就是汝(你)lu2、魚hu5、豬tu1、箸(筷子)tu7,繼而是話ua7、問muinn3、門muinn5、飯puinn3。
汝、魚、豬、箸皆以U為韻母,這和漳州海澄三都的完全一致。不過漳州、廈門島、台灣之汝、魚、豬、箸則念成li2、hi5、ti1、ti7,泉州念成l(鏡相e)2、h(鏡相e)5、t(鏡相e)1、t(鏡相e)7。至于話、問、門、飯,在漳州、廈門讀成ue7、mng3、mng7、png3/puinn3(漳),泉州讀成ue7、bng3、bng5、png3。
汝、魚、豬、箸以U元音為韻母的,在福建只有通行于海澄三都一帶,以及同安鄰近的幾個村。三都是清代海澄縣東部的一地區,西接龍溪,西北則北靠泉屬同安,東隔海峽面同安之廈門島。現三都大致等于廈門市所管轄的海滄區(一度屬杏林區)。
三都位于九龍江下游,三面濱海,自明末隆慶元年(1567)海禁開放以來,這一帶的居民就已出海販商,繼清初康熙開放海禁和19世紀中鴉片戰爭後,往外移民的更是眾多。
清代三都有108個村社,其中新江(新垵)、霞陽、石塘和鰲冠(吾貫)4個村是檳城福建人主要的發源地。來到檳城的四社鄉民,加上閩南的陳氏,構成著名的“五大姓”,五大姓公司即邱、謝、楊、林、陳,是檳城福建幫的望族。
其中邱、謝、楊3公司的族人人口尤其佔高比例。據統計邱曾氏族譜,在1886年為止已有857人來到檳城。現檳城的邱氏有男姓3千多人,而謝和楊男姓加起來也大致達3千多人。人多勢眾的五大姓19世紀中下葉起,在社會經濟上主導了檳榔嶼閩幫華人社會,自然也主導了檳城的福建話。
其實,除了五大姓的四大姓,我們也不要忘了尚有來自三都其他鄉社的福建人,為數眾多的三都人強化了來自同個地域的社會網絡。1896年,三都鄉民成立“三都聯絡局”以維護地方安寧,1900年檳城就設了分局,募款回鄉,組織民團保衛鄉土。我從檳城福建公冢墓碑和門匾等資料調查得知,三都移民檳域的村社至少有25個,即山仰、錦里、寧坑、水頭、東坑、埭頭、鐘山、赤石、溫厝、惠佐、東社、許厝、翁厝、郭厝、晴川、長江、鵬程、東園、金沙、前山、臣西、龍塘、東嶼、寧店和阪尾。從移民分布的觀點來看,由于三都人人口眾多以及活躍的社會活動,19世紀中至20世紀,檳城的喬治市和南郊部分地區可以說是個“小三都”。
三都人聚族而居,建構了公司群落,使用共同的鄉音,進而隨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建立和提高,主導了檳城的福建話。
原報道:http://www.sinchew.com.my/node/152061?tid=23 |
反切:
頭字,管調性(陰陽),管聲母。
尾字,管調類(平上去入),管韻母。
1 陰平;2 陰上;3 陰去;4 陰入
5 陽平;6 陽上;7 陽去;8 陽入
一筆一劃皆財富,
識繁識簡通今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