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馬來西亞」之新福州(詩巫)

「家在馬來西亞」是一個講述華人下南洋的節目。各個不同城市的華人社區,先賢們在馬來西亞紮根的足跡。

菊在言的要求,把我收集的「家在馬來西亞」節目貼過來。這是新福州詩巫華人奮鬥史的系列。

預告片:


第 1 段:


第 2 段:


第 3 段:


第 4 段:
反切:
頭字,管調性(陰陽),管聲母。
尾字,管調類(平上去入),管韻母。

1 陰平;2 陰上;3 陰去;4 陰入
5 陽平;6 陽上;7 陽去;8 陽入

一筆一劃皆財富,
識繁識簡通今古。
謝謝平平兄~
預告片第一句:我厝著詩巫。
http://www.pacilution.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44
  在流亡海外的时候,黄乃裳萌发了一个念头,在东南亚寻找一块土壤肥沃、适宜耕种的地方,让家乡父老移居海外,一来解决福建人多地少,生活无着的困难,二来远离满清政府的统治。黄乃裳在南洋群岛四处勘察寻找,足迹遍及马来亚、苏门答腊等地,终于发现沙捞越的诗巫森林茂密,土地肥沃,有河流便利交通,没有凶猛的动物害人,是一块理想的移民垦区。于是,经人介绍,黄乃裳与沙捞越王布鲁克二世签订了移民合同,在诗巫建设“新福州”。

  黄乃裳三次从故乡招募了1000多壮年农民,其中2/3是基督徒,跨洋越海,到沙捞越的诗巫垦荒。四年的时间里,他们不仅扎下了根,获得了好收成,还建起了五座教堂,二所小学。如今,诗巫已经是沙捞越第二大城市。这其间,黄乃裳经历了许多常人难以忍受的挫折困顿。首先是移民们的不信任。清末广东福建沿海“卖猪仔”盛行,尽管出发前反复申明,人人自愿,但是,第二批移民在新加坡等待办理手续期间,因为居住的地方限制行动自由,有人担心自己被 “卖猪仔”,更加上在新加坡的老乡们前来探望,难免添油加醋,说被卖猪仔后,永无天日,以致群情骚动。此外,在移民们从新加坡赴沙捞越的海上航程中,因为船小人多,极为拥挤,饮食行动不得自由,怀疑的阴云再次笼罩。第三批移民还没等到出发,仅在福州集结时,谣言就开始悄悄蔓延。去往沙捞越垦荒的一路上,多次险些酿成暴动事件。黄乃裳几次以身家性命担保,安抚众人。好在新加坡的牧师,替黄乃裳做了很多见证。好在移民中有多一半是基督徒……如此多多的幸亏、好在,难怪移民上岸后,先要祷告感谢上帝的垂怜和恩典。据说,第二批移民抵达目的地时,先期到达的十几位移民在岸边高唱赞美诗“哈里路亚”。可以想见,经历六天大海上的颠簸,终于看到目的地的同时,听到赞美上帝的熟悉的歌声,该是何等激动的时刻。

  此时的黄乃裳已经52岁,是所谓知天命的年纪了。但他亲自划分土地,分派农具,分发种子等等,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和移民们一起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引水开渠……诸事烦杂。因水土不服,饮食不周,他的胃病多次发作,使他以为自己恐怕要不久于人世了,于是他为自己撰写了一幅挽联:“平生所愿事多违,差幸闻道壮年,天若有心,期尽藐躬分内事;故土久愁人太满,远辟殖民小局,我虽撒手,仍留余地后来人。”闻道壮年,应该是指他信仰基督教而言。从这副挽联看,黄乃裳认为自己在传道方面收效甚微,而开辟新福州是他得意之举。

  1904年,因为经济纠纷,黄乃裳离开沙捞越回国。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好东西啊~

回復 #1 南洋島民 的帖子

赞,很想了解大马的福州人,这片子真好,和家里人一起看完的,美中不足的是对族群文化和语言介绍的不够,几乎听不见福州话。不过,现在马来西亚华语都走北京路线了吗?
Ĭng cĭng-lī, dáik cê̤ṳ-iù
因眞理,得自由
馬來西亞就像海外的中國一樣,各個城市都有華人。而華人,幾百年前開始就按各自的祖籍聚居。很多人稱東部的「詩巫」爲「新福州」,但其實說福州話的城市還有西部的波德申和實兆遠。我身邊就有朋友打電話回家說福州話的。我爺爺祖籍福州,但他在一個說漳泉話的城市定居太久,我爸爸的那一代已經和福州話脫節。檳城的福州人其實不少,但是會說的恐怕已經沒有。漳泉人和潮汕人幾乎佔檳城華人中的八成。我們有客家鎮,有廣府街,有海南村,就是沒有福州區。

我希望每個城市的方言都可以繼續生存下去。新山是小汕頭,但是今天已經是華語的地盤。馬六甲是馬來西亞第一代漳泉華人(鄭和下西洋時期)踏足的地方,今天馬六甲華人只說華語。檳城是漳泉話的最後堡壘,一定要撐下去。

在馬來西亞,凡有方言節目、方言活動,一定會有「挺華者」奮不顧身地抵抗,高呼華人應該講華語,高呼方言是低俗文化。雖然,我不知道說這些話的人,祖上是不是沒有經歷過方言的輝煌年代。我也不理解爲甚麼學好華語,就一定要先忘記方言。但這是一個言論自由的國家,我只能以微笑和更加積極的行動來面對這些人,來證明熱愛方言的人,華語也同樣從容應對。任何語言都是人類創造,低俗與否,是語言的本質問題還是說話人的個人操守呢?

馬來西亞的華語已經開始走北京路線。有人開始說「巴剎」要叫「菜市場」;「回教堂」要叫「清真寺」;「德士」要叫「出租車」。新聞播報員開始出現華語抑揚頓挫十足北京人的情況。在公眾場所發表演講偶爾的鄉土發音開始讓人覺得難堪。

不過,今年的春節,一部賀歲片的滿座,開始讓很多人反思,原來馬來西亞的華語和方言,一直都那麼親切可愛。

《大日子》第一段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VomxJTBUFY/
《大日子》第二段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9IT_Ysl7jA/
《大日子》第三段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RBUuXUBOaI/
反切:
頭字,管調性(陰陽),管聲母。
尾字,管調類(平上去入),管韻母。

1 陰平;2 陰上;3 陰去;4 陰入
5 陽平;6 陽上;7 陽去;8 陽入

一筆一劃皆財富,
識繁識簡通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