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跟語言記錄...

從小讀過私塾的, 基本生活在母語環境的老人們多數已經老去了.

大的中心語言點, 可能情況會好些, 因為有傳教士做了記錄, 出版了辭典, 不論字音還是詞彙都有比較完備的記錄, 再加上後來學者們進一步的發掘記錄.
次中心語言點, 情況就不怎麼樂觀了, 雖然有學者寫了縣志方言卷或者方言卷, 但是我個人覺得, 都做得不夠, 因為受到頁面的限制, 調查的字數往往都僅限於那些常用的或者有代表性的字, 基本上整個記錄, 不論字詞都只是做了一個大概. 像羅源志就提到有些須韻的字在老派羅源話裡是讀 u, 不讀 y, 可是同音字表裡面卻沒有查盡這些字, 於是這些字就隨著老人的逝去而逝去...  

另外, 有些地方有自己的文教傳統, 有些字在書面上或姓名中的讀法比較特別, 比如'杜甫'的'甫'在福清縣城讀 /phu/, 而在閩縣話則是 /hu/, 恐怕今天沒有多少福清縣城的老人能讀準這個人名. 這僅僅是一個例子... 還僅僅是人名方面的, 但是這個例子所反映的現實很殘酷... 那就是, 我們的文教傳統被廢止之後, 這些讀過私塾的老人們尚保留著本土的文教讀音傳統, 他們老去了, 這個傳統也就瀕於消亡, 於是我們不得不按照北語的標準來重新建造一個標準.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其实也就口语常用字可靠点。
现在调查的对象多数是母语文盲。
在餐厅见到个37年下南洋的福州人,咖啡念k'api的。
现在好像都念k'ahi,而且文人的话和文盲的习惯也未必相同
尊重是一种美德。
咖啡在閩縣話正讀是 /ka βi(<pi)/. 我小時候, 身邊的人都是這麼唸的
至於什麼時候變成 /kha hi/ 我就不知道了, 目前也沒有發現身邊的人有這麼讀.

接受過私塾或母語教育的人一般會很自如的讀出新詞, 文盲或者沒接受母語教育的人, 對於新詞他們就只能直接用華語唸. 以前我說一個'聖誕樹'的例子, 一個讀過私塾的老人能用閩縣話準確的讀出著個詞, 而且'樹'還會用文音, 而我母親跟她的朋友們就只能用華語唸了.

現在調查文盲可能也是迫於無奈吧... 現在接受過教育的人, 多多少少會受華語的影響, 唸錯字的.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他說的“母語文盲”應該就是指未受過母語教育的人而不一定是一般意義上的文盲。話又說回來,在以前有條件調查這些老先生的時候仍然有很多材料爲了追求所謂的“純粹”和“無外來影響”,故意找文盲調查。結果可能是恰得其反吧。
文盲和有文化的人說的是同一種語言。有文化的人用的書面語詞更多。書面語詞和民族共同語一樣的,不太有地方特色。
Lín tio̍h huán-hué; in-ūi thian-kok kūn lah.
三鄉人99.9%是母語文盲,這些人都說三鄉話是沒有文字的。
1 陰平 33 / 2 陰平A 44 / 3 陰上 35 / 4 陰去 21/
5 陽平 55 / 6 陽去 32 /
7 陰入 2 / 8 陽入 3 / 9 變入5

配合CCR資料庫,標音由粵拼轉用國際音標
就比如我们家住喜欢说tsuei而不是tiu我觉得就是受文的影响
尊重是一种美德。
我個人說 /teu/ 還是比較多的, 幾乎不說/tsøy/了, 因為我刻意的
不過這兩個音似乎沒有很明顯的界線, 我身邊有的人前者用得多一點, 有的人則是後者

我覺得, 調查麼, 讀過私塾的人要調查, 主要是查清文讀傳統, 而那些本土詞或很底層的話音, 可以找沒讀過書的文盲來查, 這樣效果會比較好.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怀念去世的一个姆姆,县城大户人家出身,小时候读私塾的,天天捧一本圣经读,我第一次见到圣经就在她家
外祖父母家族以前都是县城的地主,这样的亲戚不少,现在好像大多不在人世了
Ĭng cĭng-lī, dáik cê̤ṳ-iù
因眞理,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