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潮人的信仰——德教

                                    流传于东南亚华人中的新兴宗教
                                          
华方田《世界宗教文化》2002年第2期
      德教是起源于中国广东潮汕地区、流传并发扬于东南亚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华人中的一种新兴的民间宗教。德教会是德教的最重要的宗教组织形式,自1939年在中国潮阳创立了德教会的第一个阁——紫香阁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在广东特别是潮汕地区成立了二十多个德教会阁。二次大战结束后,德教先后传至香港和东南亚各国,并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以“阁”或“善社”等为单位的、经政府合法注册的德教会组织,在上述三国已达至约二百个,“德友”数以万计,成为凝聚华人振兴传统道德、倡办慈善福利事业、交流信息、增进友谊的重要宗教组织。  
    
  一、德教会的起源——潮汕德教会  
    
  关于德教会的起源,没有明确的记载,现在人们对德教历史的介绍,大多是根据传说和德教所尊奉的“师尊”的乩谕。有关德教会的初创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的中国潮州。一九三九年,正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战火弥漫,烽烟四起,人民流离失所,挣扎在死亡线上。此时,潮阳县和平区英西港乡的杨瑞德等人,为祈祷战争平息,地方安宁,于是,乃设香案,以家藏的柳乩,祷请仙佛降鸾训谕,创立了德教会历史上的第一个阁——紫香阁。紫香阁成立后,在宣扬道德,醒化人心的同时,致力于赠医疗疾,施赈恤难等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奠定了后来德教会阁发展的基本形式。  
  紫香阁创立以后,接下来在潮汕地区大力发展德教的是马贵德和李怀德。1940年,马贵德在潮阳南薰乡自己的家舍,创立了德教会的第二个阁——紫清阁。1942年,马贵德又同几位同德一道在汕头市潮安街创立了德教会的第三个阁——紫和阁。据说,同年五月二十二日,诸佛仙尊降鸾于紫和阁,颁示《德教心典》经文,这部心典成为后来德教会最重要的典籍,一直为各国德友所普遍尊奉和念诵。同年,紫和阁德友又奉命到澄海寄德轩创组紫澄阁,并设立明德学校,借以培育英才。可以说,紫和阁在德教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原因有二:一者《德教心典》产生于此阁,从而使德教会有了自己统一的经典;二者紫和阁派人赴澄海协助创立紫澄阁之举,成为后来德教会开创新阁的范例。  
  1944年孟春,李怀德于潮安龙溪区创立了紫阳阁,这也是潮汕德教会的第五阁。据德教文献称,是年秋月,德教所崇拜的柳春芳师尊降谕将老子的《道德经》改编为《德教意识》一书,初步确立了德教的教义和宗旨。同年三月,在马贵德和李怀德的协助下,又在汕头的镇华里创立了潮汕德教会的第六阁——紫雄阁。在以后的数年间,德教在潮汕地区相继创办了二十多个德教会阁。  
    
  二、德教会在香港、新、马、泰的拓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教开始向潮汕之外发展。1947年,马贵德在香港盘含道创立紫苑阁,开香港德教会之先河。接着,又在香港和九龙创立了紫兰阁、紫因阁、紫蓉阁、紫香阁、紫靖阁等。这些德教会阁在宣扬道德教化的同时,纷纷参与赠医施药、振灾济贫等慈善事业,并设立德教学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德教在海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德教会在东南亚的创立,掀开了德教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一页。  
  有关德教会在东南亚创立的第一所会阁的时间和地点,传说不一。据亚庇德教会紫瑞阁所编辑的《德教的概念与发展》一书所说,1947年泰国华侨林德悟在泰国首都曼谷创立了紫辰阁,接着,陈德泰又创立了紫玄阁,后来,紫玄与紫辰两阁又联合组成了玄辰总阁。1952年,在曼谷的景福寺创立了紫真阁。如此说属实,那末,1947创立的紫辰阁就应当是在东南亚的第一个德教会组织。然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1952年于新加坡创立的紫新阁,是东南亚地区出现的第一个德教会会阁。紫新阁由李怀德协助创立,具体时间是1952年10月15日(农历)。1954年孟春,在马六甲创立了紫昌阁,同年三月一日(农历),在柔佛州创立了紫英阁,四月十八日,在槟城创立了紫云阁。  
  德教会在新、马、泰等国首创以后,很快在当地华人中传播开来,数十年间,德教会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德教组织遍布于乡镇和城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德教的宗旨和基本教义  
    
  德教是一个宣扬道德教化的民间宗教,其中心精神是“道为宗”、“德为崇”,或者说“道为体,德为用”,道以理归,德以善臻。因此,“道”与“德”是德教立教之本。  
  德教主张五教同宗,诸善归一德。认为道教的根本教义是“崇德”,佛教的根本教义是“慈悲”,儒教的核心是“忠恕”,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是“博爱”,伊斯兰教的宗旨是“慈恕”,所有这些,都是世界各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德教崇奉五教,目的无非是发扬五教的美德精华,启发人类自己的良知,并在实际生活中奉行和实践。同时,德教认为,举凡世界上正信之宗教,皆以利人济物、修心济世为旨趣,因此,应当求同存异,融洽各教,统归一德,达致“德教一家亲”和大同世界的理想境界。  
  德教的主旨是以“德”化人,奉守“教不离德,德不离身”的理念,尊崇古圣先贤,发扬他们的嘉言懿行,宣扬道德,扬善止恶,扶危济贫。  
  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德教倡立“十章八则”作为德友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准则。所谓“十章”,即“十大美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智;“八则”即“八大良规”,不欺、不伪、不贪、不妄、不骄、不怠、不怨、不恶。  
  德教会是德教普化民间的组织形式,它是一个综合宗教与社会慈善福利事业为一体的民间社团,冠以“轩”、“观”、“宫”、“堂”、“社”、“阁”等多种名称,而以“阁”为基本单位。  
  德德社是德教所崇奉的仙佛师尊的总称,会集了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及民间信仰中的各路神灵。除了五教教主以外,还有玉皇大天尊关圣帝君,及柳春芳、杨筠松、张玄同、吴梦吾四位掌教师尊,还有道济佛尊(即济公活佛)、八仙之一的吕纯阳祖师等。  
  扶乩是德教非常重要的宗教活动,是德教得以创立与发展的最重要的环节。所谓“扶乩”又称“扶鸾”,是神人相通的一种方式。扶乩时,用一枝三叉柳枝,由两人执柳,一正一副,师尊降灵时,柳枝自然挥动,写出乩文,这乩文就是师尊的圣意。在德教会的发展历史中,扶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德教会阁的创立,还是《德教心典》的颁示,乃至德教会的一切重要会务,都要禀告师尊,然后由乩示指导,遵奉师命而行。扶乩是诸德友与德德社诸佛仙尊交感相通的重要途径,德教的诸多乩文,更成为德教会的珍贵文献和精神源泉。  
    
  四、德教会的现状  
    
  经过近五十年的流传和发展,德教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在当地社会特别是在当地华人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德教会组织遍布新、马、泰三国的各个角落,德教会所兴办的慈善机构、教育机构等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德友更是难以统计,吸引了社会各个届层的众多人士。  
  目前,加入泰国德教慈善总会的德教会阁已有66个单位,还有数目不清的没有加入总会的会阁,全泰72府的大部分已成立有德教会组织。在只有300万人口的新加坡,现已有9个德教会组织。在马来西亚,德教会更是遍布与全马十二个州,总数在120个左右。其中,加入马来西亚德教联合总会的有90个。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的被改写,新的德教会阁还在不断的诞生。现在,德教已经冲出亚洲,走向了世界。在澳大利亚,已有堪培拉的紫洋阁、墨尔本的紫金阁,以及最近将在墨尔本和雪梨分别创立的紫成阁和紫乘阁;还有美国加里福尼亚旧金山的紫根阁及阿尔咸伯拉的紫金阁等。另外,在中国台湾的高雄等地,也已经有德教会的组织。  
  本文试图对德教作一泛泛的介绍,旨在使人们对德教有一个概略性的了解,主要参考了马来西亚亚庇德教会紫瑞阁所编辑的《德教的概念与发展》(2002年3月20日出版)一书,特此鸣谢。[/
font]

[ 本帖最後由 宁之囝 於 2010-4-24 16:42 編輯 ]
Mài pàng-khì lù--âi huàng-siŏⁿ. Tng huàng-siŏⁿ bô tŏ--àu, lú huáng hó seⁿ-tshûng, tăng sûi-seⁿ iû-sí.
      ---- Bé-kiok Thóu-ung
勿放弃汝其幻想。当幻想无在了,汝还好生存,但虽生犹死。      ——马克•吐温
   德教  
                                 张新民
  由潮阳县和平人杨瑞德创立的德教,如今已盛行于东南亚各国。一些学者甚至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宗教”等字眼来描述德教,将其做为当代华侨社会最重要的宗教和文化现象加以研究。但我以为要完整地理解德教,还得回到它的母体上来,那就是潮汕民间的多神崇拜和在宗教信仰上的实用性倾向。
  根据泰国紫真阁出版的《德教起源》一书的介绍:“整个近代德教史,始于关圣帝在甲子年(1924年)受禅登极;1939年,通过沙盘柳笔的圣谕传达,首创德教会紫香阁于中国广东潮阳,奠下今日德教会组织模式及拓展途径。”沙盘柳笔又称扶乩,是用柳棍儿在沙盘上画出字句来作为神的指示,属于道教巫术的一种,一般被认为是迷信活动。可能是由于这一缘故,德教在潮汕本土解放后就不再被提及。
  然而从宗教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德教实在是一种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宗教。以崇拜对象来说,五教教主(儒、道、释、耶、回)、道教神谱中的神仙和潮汕民间信仰的诸神都被纳为崇拜对象,都能够被恭请前来降鸾指示一切。比如询问疾病有华陀祖师和白云道长前来指示,风水则有杨乩松和何野云,超度则有观音菩萨和大峰祖师,诵经则有济公活佛,教育又有孔子,总之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在这些普天神祗中,最高的主神却不是玉皇上帝而是关圣帝。有关玉帝辞职,关帝在甲子年登极的说法其实来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一本叫《洞冥宝记》的小册子。德教接受这种说法,可能与信徒多为商人有关,因为关帝也同时被商界奉为财神。
  德教的宗旨是“以德教民,积善累德”,昔年在汕头设立紫清阁、紫和阁等机构的同时也设立过善堂和学校,这一点与大峰祖师庙是很相似的。1947年开始传至泰国,设立紫辰阁;1952年又传入新马,不久台湾、日本、美国、澳洲也都有其踪迹。总括来说,当今全球有德教组织200余个,马来西亚约占一半,泰国占三分之一。这些组织都能够坚持宗旨,广做善事,因而得到所在国和华侨华人的欢迎。
  德教南传之后,还在组织和仪式上做了很多改革,其会阁一般都是现代建筑,宽敞明亮,仪式简单,仅设茶果等素食,不祭肉类,不烧金纸;其分支济系会阁干脆将三跪九叩的礼拜仪式改为鞠躬礼,紫系和赞系会阁则对德友不分肤色,不分种族,因而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隗芾教授在研究潮汕民间信仰时曾经指出,潮人是深知造神玄机的,需要什么就创造什么。德教的产生和发展正好印证了这一观点。
Mài pàng-khì lù--âi huàng-siŏⁿ. Tng huàng-siŏⁿ bô tŏ--àu, lú huáng hó seⁿ-tshûng, tăng sûi-seⁿ iû-sí.
      ---- Bé-kiok Thóu-ung
勿放弃汝其幻想。当幻想无在了,汝还好生存,但虽生犹死。      ——马克•吐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