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語
- 福州語
- 來自
- 閩候縣荆溪鎮
|
6#
发表于 2010-6-16 12:42
我不是要你看註解, 而是要你看語言事實
雖然聲調不同, 但是那裡面的記錄已經說明了這個聲母k不是像陳在書中所說的那樣是''被附會''出來. 況且, 如果單單只有閩縣話有 a/ka, 那麼他的推論尚可說得通, 可是在閩縣話之外的霞浦也有這個 ka, 那情況就不那麼簡單了, 不是 tsiah 的弱化就能說清的, 而且為甚麼偏偏只有這兩個不相鄰的地方會有這種驚人相似的同類變化?
我不知道秋谷在調查到這個字音的時候是怎麼想的, 但若換我, 我是不會再將那個音的漢字寫成'隻'了.
我很早就拿到這本書了, 只是一直沒空後來也不想寫書評. 這本書只有''資料蒐集堆砌''這方面做得很好, 在其他方面做的差強人意, 在擬音及音韻論述上有不少地方是牽強附會或是錯誤的(有的論述還是建立在錯誤的資料或引證上).舉三個例子...
他把 ae̤ ae̤ng 的母音擬成 aø, 這真是個很莫名其妙的擬音, 就算按他原意所指的 ɒø, 也顯的很莫名其妙. 它解釋不來當下閩候及福州市區北部 ae̤ 依然讀 œ, 為什麼會比 ɒø / aø 慢一拍, 比福州市區的 ɔ 慢兩拍, 而夾在中間的 ɒø / aø 卻又在實際語言中消失了, 甚至在其他市縣也找不到.
他根據橋韻的寫法 io 推論講橋韻的韻頭在當時還界於展唇(io)和圓唇(yo)之間. 可是目前的情況是整個福州語區, 沒有一個地方話 i 能在 o 前面作韻頭的, 如果說語言變化在地域上會呈現出演進不同步的現象, 那麼在福州地區某地應該能找到讀展唇 io 的福州語方言才是, 可惜找不到.
他在擬音時過於重視傳教士對單個字母讀音的描述及其與英語字母的對應, 甚至當作擬音時的指針, 忽略單個字母在字母組合中可能發生的音值變化, 也不聯繫整個福州語區各方言的音系來構擬字母組合的讀音, 結果就擬出這個某些韻母音值沒有實例的怪異音系.
他在書中說''豆腐乾'' tau55 uang55 的本讀就是 tau ho gang (豆腐乾), 傳教士寫成 tau kuang 是錯誤的, k 是誤推, 並且還說明 tau ho gang 是怎麼變成 tau uang 的, 可是他似乎忽略了一點, 如果按照 tau ho gang 變 tau uang 的思路來變調的話, tau uang 的 tau 的口語聲調該是21, 不合實際口語的55, 若按 tau kuang 來變調, 則得出來的口語音就是 tau55 uang55. 在這個詞上, 我覺得陳是全錯, 傳教士對了一半. 既然豆乾(tau koann)也見於閩南語, 那麼 tau uang 就應該是 tau kang (豆乾) 變來的, 既然'乾'在福州語不能讀 uang 韻, 那麼韻母就該是 ang. 而 uang 的來歷是這樣的... 聲母 k 脫落後, ang 受前字韻尾 u 的影響增加了一個韻頭 u, 變成了 uang. 同樣的例子也見於 sioh nik gau ang > soh nik gau uang (蜀日遘暗; 從早到晚).
在詞彙的甲乙丙丁的分類上也有些錯誤... 至於其他的字音轉寫成IPA的錯誤等就更不用提了...
總體上覺得陳做福州話的視野很片面很窄, 愛把福州市區單點切出來玩, 而不是廣泛聯繫整個福州語現實來綜合考量(可能他不知道如何做到''綜合考量'').
另外他在書中對平話字的情況提得很少, 也不用平話字, 可能顯示了出當前中國學界對羅馬字的普遍態度是只要自己看得懂會用這個'歷史陳跡'即可, 不讓讀者或讀者不需要去懂.
雖然秋谷的福寧片四縣市音韻寫得不如陳的這本厚, 內容及份量也不如陳的這本, 但是質量卻超過陳的這本, 滿意度也遠超我個人之前的期望值, 而陳的這本滿意度卻低於之前的期望值. 原先我想買秋谷的那本當資料翻, 買陳的這本來細讀, 可是現在兩者卻顛倒了. |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