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俗文学丛刊》是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新文丰公司合作刊行的丛书。它分批刊行傅斯年图书馆所藏俗文学资料。丛书共一万两千多件,分戏剧、说唱、杂曲、杂耍、徒歌、杂著六个项目,分年出版。对每件资料的来历、内容,都有简要的说明。
丛刊由李孝悌先生主编,李孝悌与吴政上先生负责所有的规划与联系事务,汤蔓媛女士复杂化文稿编辑与撰写,黄铭崇先生、张子铃小姐负责美工编辑,黄嫈孌小姐、洪孟君小姐、方鄒怡小姐、江俊亮先生负责撰写提要,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王瑗玲、华炜两位博士协助;封面集字则由廖淑媚小姐一字一字饾饤而成。
民国七年(即1918年)初,刘半农(復)在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徵集处”,搜集一些够不上《四库全书》著录或存目的作品,也不是“不刊之鸿教”的大作,然而确是“流行于民间,成为大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的俗文学资料,由于它和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成为现代“民史”研究极为重要的材料。
1928年秋天,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民间文艺组”,聘请刘復为主任,开始俗文学资料搜集与整理的工作。刘復认为,凡一般民众用语言、文字、音乐等表示其思想情绪之作品,无论有无意识,有无作用,均属民间文艺。其范围包括歌谣、传说、故事、俗曲、俗乐、言语、谜语、歇后语、切口语、叫卖声等。于是,其领着常惠、郑祖荫、刘天华、李家瑞、李荐侬等人展开俗文学资料的徵集、整理与研究工作。当时,民间文艺组的人力与经费十分的缺乏,研究环境相当艰难,院方又“责工甚切”,但他们却能在困境中努力从事俗文学资料的徵集、民间音乐的录音与采集、北方老戏馆三庆园模型的制作等工作。到次年秋天,该组因经费拮据等诸多因素被并入语言组。然而,在这大约一年的光景,民间文艺组所搜得的抄本民间俗曲已达万种之多。在这一时期,刘復与他的学生们除了徵集俗文学资料外,也规划了几项整理与出版计划,例如汇编《现行俗曲提要》、《车王府俗曲提要》、《全国歌谣总藏》、作成《宋元以来俗字谱》、发行《民间文艺半月刊》、以及选录材料中有文学价值的编辑成书等;同时拟定了几个研究题目,例如《北平之叫卖声》、《平苏婚丧乐之比较》等等。
主编序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主流的儒家思想受到严苛的挑战,原来在这个体系中受到压抑的族群—-妇女,和居於次要地位的阶层—-人民,开始受到普遍的重视。以北京大学为首的新知识份子,对下阶层人民的生活和文化,表现出无比的好奇和关心。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民歌作为民间文化的一环,首先引起新文化运动领导人的注意。一九一八年,在刘复的倡导下,北大成立了“歌谣徵集处”。一九二O年,一个比较正式的“歌谣研究会”在北大成立。一九二八年,从法国留学归来的钋复,主持中研院史语所的“民间文艺组”,开始大规模的收集《俗曲》,成为今天史语收藏的俗文学资料的骨干。
这批俗文学资料,卷帙浩繁,包罗万象。从印制精良、书法工整,专供满清贵族子弟阅读用的“子弟书”,到印刷粗糙、字迹拙劣、售价低廉、以一般民众为对象的小曲、唱本;从文辞典雅的昆腔剧本、淫猥粗鄙的滩簧小戏,到劝善惩恶、充满神怪色彩、果报思想的宝卷,可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些资料虽然在体裁和类别上有极大的差异,却在严肃的经典传统之外,提供了我们一个重新观察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新鲜视野。
对庶民文化的关心,当然不完全是当代社会的新兴现象。在中国,二十世纪初叶知识份子对戏曲和民间文学、歌谣的重视,在思想史和文化史上都是l个重要的突破。再往前推,在明末或十八世纪,个别妁士绅官员其实早已经对庶民文化产生极高的兴趣。而在西方,这种对民众文化的重视和发掘,至少从十八世纪末叶及十九世初叶间,就已经在知识圈中流行。在赫德(J•G.Herder)等人的提倡下,各式各样的民歌选集大量出笼。
知识份子对民众文化的关心,虽然不是新兴的文化现象,但慎重其事地将“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文化资料,当成学术研究的中心课题,却是过去几十年来发展出的新趋势。 这个新研究取向,由欧陆和英国学者首开其端,到1980年代,在美国的中国研究中,也开始引起极大的回响。David Johnson、Andrew Nathan、Evelyn Rawski在1985年编辑成书的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UNIVERSICITY OF CALIFORNIA PRESS),利用地方戏曲、宝卷、讲唱文学等资料,对明清中国的庶民文化作了广泛的研究,是一本极具代表性和指标性的论文选。
在西方史学的影响下,各地的中国研究学者,也愈来愈重视社会史、文化史、生活史和大众文化的研究。站在这些学术潮流的前沿,重新回顾史语所前辈学者七十多年前的努力,我们不得不佩服五四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眼光和视界。由于他们的眼光和努力,这些在旧时代的北京馒头铺和上海街头普遍流传的通俗读物、曲艺唱本,才有可能在今天用这种高雅、精致的包装,出现在世界各地精英文化的殿堂。
在史语所的文物收藏中,俗文学资料是甲骨文、汉简、墓志铭、内阁大库档案和各种图像资料外,一项重要的收藏。在过去三十年中几波耗时耗力的整理工作後,这些文献终于能够问世流传,可以说是功德圆满。我们将一万二千多件的资料,分成戏剧、说唱、杂曲、杂耍、徒歌、杂著六个项目,分年出版。对每件资料的来历、内容,都有简要的说明,并在全书之后附制索引,以便利研究者查索。
在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娱乐媒体出现之前,戏曲、说书、讲唱无疑是民众日常娱乐的主要来源。但在娱乐之外,各式各样的民间文化形式,其实还扮演了文化传承、社会批判、讯息传递、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等各种功能。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批资料就不仅是浅薄、软调的通俗读物,而有著更深刻乃至“严肃”的文化意涵。只要认真对待,我们必能在其中发掘出不同面貌的中国传统。
http://www.cich.org.cn/zwb/sjyd/fwzwhycyjzyk/tszlsjk/cstj/6234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