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語
- 庇能福建話
- 來自
- 馬來西亞檳城
|
1#
发表于 2010-8-14 10:20
【轉載】華粵語都是方言
中文系必修課《聲韻學》,我們每堂都要擬測古字的發音,暝起眼,張耳朵,穿越時間的甬道,古代沒有錄音機,聲音早就亡佚,於是《聲韻學》成了紙上作業,一切都是捕風。我們如何揣測近則1000年前的中古音,晚則2000年以上的上古音,幸虧有《詩經》,大抵是押韻之作,是我們追溯上古音的瞭望台;隋朝陸法言的《切韻》原書久佚,宋朝的《廣韻》在其基礎上為後人大致保留了唐音,唐代科舉和詩賦押韻是按《切韻》的韻部來押。
我們今天口說的華語,中國大陸的普通話,或台灣的國語,如果放在漢語歷史的長河來看,屬於元以後的“近代語音”,自元定都北京,下至明清,官話以“北京音”的聲韻系統為標準,此外還有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而北京話是北方官話的一支,合稱為北方方言,我們習用的華語,說到底,是北京地區的方言。
北方方言約佔漢族人口的70%,而北京自元明清以降一直是中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大陸的普通話或台灣的國語自然成為中華民族或華人的共同語,有其現實與歷史的因素。
漢語方言除了北方方言區域廣,使用人口多,尚有吳方言,或稱江南話,以上海話為代表,張愛玲將《海上花列傳》翻譯成華語,該書用的就是蘇州方言吳語寫成;贛方言,江西話,以南昌話為代表。湘方言,湖南話,龍應台是湖南人,她回到湖南沒法用湖南語和鄉親問安。再往南一點,客家方言,以廣東梅縣話為代表,我爸是客家人,我從小就和鄰居的老阿媽說客家話;毗鄰是粵方言,以廣州話為代表,媽媽是廣府人,我可以說幾句沒問題。還有閩方言、福佬話,以福州話為代表,台語,福建、潮州屬其系。
華語作為大馬華社的共同語行之多年,然而在大城、小鎮或新村,我們隨時可以聽到方音四起,早年我們都是看港劇長大的,近年台灣的鄉土閩南長壽劇,像《意難忘》,偶像劇,甚至客語劇,或是中國大陸的歷史劇,方言沒有衝突,它們多元並存。
我教學生念唐詩,盡可能用中古音來念,特別是入聲字,短促而哽咽的齒音或喉音,古詩的韻味油然而生,我把學生分成5大方言:客、粵、潮、海南和福州,課室裡滿佈方音,彷如唐音,用標準捲舌輕聲的華語普通話,詩的神韻已不知去向。
偏安南方的方言,諸如閩粵客承襲了中古音韻,我們乘著方音的翅膀,聽古音鏗鏘悠揚,方言何其雅致。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楊德祥‧2010.08.09
原報道: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15845 |
反切:
頭字,管調性(陰陽),管聲母。
尾字,管調類(平上去入),管韻母。
1 陰平;2 陰上;3 陰去;4 陰入
5 陽平;6 陽上;7 陽去;8 陽入
一筆一劃皆財富,
識繁識簡通今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