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對〈華粵語都是方言〉的補充

楊德祥〈華粵語都是方言〉一文,說明華語(中國“普通話”、台灣“國語”)成為共同語有其歷史因素,在進行古代韻文教學時有不如方言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楊老師從中文系專業的角度介紹了學者探知古代語音的重要工具——《聲韻學》。這對動輒說“秦始皇說福建話”、“唐朝人講廣東話”的大馬華社普羅大眾,有啟蒙教育的作用。

語言學有一個“鋸木頭”的比喻:一代人的語音好像一塊長度確定的木頭。下一代學習語音時,就像是向父母輩模仿,鋸一塊長度相仿的木頭,難免有一些誤差。下一代的下一代再學習語音時,只能仿照那塊“二手”木頭,再鋸一塊誤差更大的木頭。如果將相差千年先輩和晚輩的木頭拿來比較,差別就相當大。

因此,不但是現代的北京話不同於1000年前的北京話,即便現代的福建話、廣東話也不同於1000年前的福建話、廣東話。正因為這樣,無論哪一種話,都有保留和失去古老特徵的地方。楊老師提及北京話已經失去古代的“入聲”,念古代韻文失去了“神韻”。可是北京話的“捲舌”卻是相當古老的:在1000年前的字典《廣韻》中,“施、屍、詩”和“斯、私、思”不同音,北京保留差別,廣東話就全都同音了。廣東話出名n和l不分,北京話像《廣韻》那樣嚴格分明。類似的正方和反方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

在《聲韻學》課上學習用古音朗誦過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古音和哪一種方言都不像,每一種方言都保留了和失去了一些古老特徵。因此,在進行方言爭議的時候,討論誰好誰不好在學術上是沒有意義的,從商業利益、政治壓力、娛樂媒介等實際問題切入,也許反而對個人所捍衛的方言幫助較大。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林湘岐‧2010.08.10

原報道: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15863
反切:
頭字,管調性(陰陽),管聲母。
尾字,管調類(平上去入),管韻母。

1 陰平;2 陰上;3 陰去;4 陰入
5 陽平;6 陽上;7 陽去;8 陽入

一筆一劃皆財富,
識繁識簡通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