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釋篩選閩南語動詞“thit-tho/tshit-tho”的正確用字】

“佚陶、佚佗、[辶日]迌”考釋篩選閩南語動詞“thit-tho/tshit-tho”的正確用字

最近編寫的一篇閩南語文章要用到表示“玩耍、遊玩”的閩南語動詞“thit-tho(泉腔)tshit-tho(漳腔)”,這個詞在閩南語字典中一直存在著三種有爭議的寫法。第一個是「佚陶」,清末民國初《台灣語典》:佚陶,謂遊樂也。第二個是「佚佗」,西元2007年中國大陸出版的《閩南話漳腔辭典》:佚佗(cit7-1 to2),玩耍。第三個是「辶日迌」,二十一世紀初(Windows 7未推出之前)台灣教育部《閩南語推薦用字》:[辶日]迌(tshit-tho),玩耍、遊玩。

平時在QQ上用閩南語聊天是高興用哪個就用哪個,但是將閩南語文章發到網上以此推廣閩南語漢字時,用字就務必準確到位以免誤導別人,這樣就必須對有爭議的字進行考釋找出正確的寫法。下面逐一考證。

1.佚陶

“佚陶”亦作“逸陶”
  北宋《集韻》:佚,與逸通。
  元《韻會》:逸,通作佚。
  三國-魏《廣雅(博雅)》:佚,樂也。
  東漢‧班固《漢書‧李廣傳》:而其士亦佚樂。注:佚,閒逸也。
《論語‧季氏》:樂佚遊
《漢典》:佚樂,放逸遊樂。
  南北朝‧謝靈運《文選‧酬從弟惠連》:共陶暮春時
  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何以稱這情,濁酒且自陶。
  晉‧陶潛《時運》:陶然自樂
  唐‧韓愈《送區冊序》:與之翳嘉林,坐石磯,投竿而漁,陶然以樂。
《禮‧檀弓》:陶,人喜則斯陶。
《詩‧王風》:君子陶陶
《後漢‧杜篤傳》:韓詩曰:陶,暢也。
《傳》:陶陶,和樂貌。
  唐《唐韻》北宋《​​集韻》元《韻會》明《正韻》:陶,从徒刀切,音桃。 (“桃”在閩南語的發音to(台灣閩南羅馬字拼音是tho),在普通話的發音是tao)

  故閩南語的“佚陶”其意思是“佚樂陶然、閒逸時的歡樂之舉”類似於普通話的“玩耍、玩樂”
  清末民國初《台灣語典》:佚陶謂遊樂也

  翻查史料發現“佚陶”一詞的造詞來源或許和古代帝王在一個叫做“陶”的地方建“遊宮”然後在那裡游樂有關
《史記》:八十九年,作遊宮於陶。
           九十年,帝遊居於陶。
           一百年,帝陟於陶。

2.佚佗

  東漢《說文解字》:佗,負何也。
  北宋《集韻》元《韻會》明《正韻》:佗,从唐何切,音駝。俗謂背負曰佗。又委佗,雍容自得貌。
  (“駝”在閩南語的發音是do(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是to)在普通話的發音是tuo)
  北宋《集韻》元《韻會》明《正韻》:佗,湯何切,从妥平聲。與他、它通。
  (“妥”在閩南語的發音是to(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是tho)在普通話的發音是tuo)
  元《韻會》明《正韻》:佗,从吐臥切,音唾。加也。
  北宋《廣韻》:佗,託何切,與他、它通。
  北宋《集韻》:佗,徒可切,音沱。被髮也。

  通過古代的字典韻書可以看出《閩南話漳腔辭典》用“佗”代替“陶”,只是用來表示發音,但卻造成詞義錯誤。很顯然“佗”只是個借音字。

3.[辶日]迌
  
  (由於“辶日”這個漢字在Windows XP的字庫裡沒有,所以使用Windows XP系統的電腦是顯示不了這個漢字的有的會出現一個方框。Windows 7的字庫有收錄這個生僻字所以能正常顯示。使用Win XP的人可以通過下載安裝微軟公司出品的「新細明體更新套件」讓自己的電腦能顯示這類生僻字。我在這裡暫時將“辶日”字拆分成[辶日]以便暫時還在使用WinXP且尚未升級字庫的人了解我所說的這個字是什麼樣的。)

“[辶日]”和“迌”這兩個漢字最早收錄它們的字典是南北朝時期的字典《玉篇》,是分別單獨收錄進去而不是將它們作為一個詞彙一
  起收錄進去。之後的字典韻書對這兩個漢字的解釋基本上都是照搬《玉篇》。
  
  南朝《玉篇》:[辶日],陟栗切,音。近也。
  南朝《玉篇》:,職日切,音質。窒也。
  (以此我們就可以知道“辶日”的發音和“”相同,而的發音和“質”一樣,也就是說“辶日”和“質”是同音字。“質”的閩南語發音是zit(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是tsit)“質”在普通話的發音是zhi)
  南朝《玉篇》:迌,他沒切,音宊。詆䛢貌。
  (“突”的閩南語發音是dut、dok(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是tut、tok)“突”在普通話的發音是tu)

  通過古代的字典韻書可以得知“[辶日]迌”在閩南語正確的發音是“zit dut(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tsit-tut)”在普通話裡的發音是“zhi tu”

“辶日”的意思是“近”,“迌”的意思是“詆䛢貌”,“詆䛢貌”的意思是“狡猾的模樣”,把這兩個字拼湊在一起的結果是莫名其妙的。所以“辶日迌”這個寫法不僅意思不對連發音都是錯誤的!

“[辶日]迌”這個寫法的由來據說是近代一個在閩南做官的外省人不懂閩南話,他在學習閩南話時就將閩南語動詞“tshit-tho”用當時的官話諧音字標註成“辶日迌”,就像現在有的中國人在學習英語單詞“China”時為了便於記住發音就會用普通話諧音字將其標註為“拆哪”一樣。

“[辶日]迌”還不如腦殘字“七桃”呢! “七桃”好歹還符合漳腔閩南話“tshit-tho”的發音,對於台灣教育部會推薦使用“[辶日]迌”這個荒唐寫法(並且是在地球上還沒有Win7系統的情況下推薦)我並不感到意外,想想台灣教育部還敢推薦在閩南語裡用牛頭不對馬嘴的“曷”代替“也”呢!所以是見怪不怪了。但是西元2006年中國大陸出版的《閩南方言大詞典》也採用“[辶日]迌”這就比較遺憾了。


結論:佚陶  這個寫法是唯一的無論發音和詞義都解釋得通的,可以做為“thit-tho/tshit-tho”的正字使用。
      佚佗  這個寫法將“陶”改成“佗”完全沒道理,是不該發生的變動,只能當借音字看待。
      [辶日]迌  這個寫法無論發音和詞義都是錯誤的,很遺憾,只能是錯別字。
      其實“[辶日]迌”咋一看還挺唬人的,當初我頭一回看見“[辶日]迌”時還曾胡猜這會不會是本字呢。此番用照妖鏡一照便讓其現出原形,原來這傢伙和腦殘字“七桃”是一伙的,那就只能將它們一起關進鎖妖牢,判無期徒刑!

補充:又想起兩個寫法“彳 亍”和“敕桃”
      “彳 亍”這個寫法詞義不符
       東漢《說文解字》:彳,小步也。 亍,步止也。
       北宋《集韻》彳 亍,足之步也。
       唐《唐韻》北宋《集韻》:左步為彳,右步為亍,合之則為行字。又稍停也。
       “彳 亍”這個詞描述的是人行走的動作,“亍”的發音也不對。
      
      “敕桃”和“七桃”的性質一樣都是純粹的借音字,發音對詞義完全不對,“敕桃”是泉腔“七桃”是漳腔。
      
       幾種寫法綜合考慮、比較還是“佚陶”最好。

                                                                               2011年10月

[ 本帖最後由 泉州音乐人 於 2011-11-26 19:38 編輯 ]

abbr_2b8383d8d98df81133b16f00d9d0525f.jpg (1001 Bytes)

abbr_2b8383d8d98df81133b16f00d9d0525f.jpg

閩東老家平話對應 /t'at³₅liɛu⁵¹₁/ (右下角調號爲變調前調值)
調音對比 個人覺得與閩南話同源
我有用近似代音字 /躂蹓/ (其實差別蠻大的)
[辶日迌]二字閩東話有用在 [明水詩]中 音 /lit⁵lut⁵/ 形容時光流逝貌
明水詩 weijie有發表過截圖 福安話詩歌還是甚麼的中
我另有在 wordpress 上冩過
行!食酒去!
kjeng! çjeq tsów khjö!
kiɛŋ¹¹! ɕiɛʔ³tsou²¹ k'ɥœ⁴⁵!
那「踧跎」、「蹉跎」  踢跎??
“佚跎”如何
粵西、海南閩語中表示“玩”這個意思,一般都會用陰去的/lam/或/nam/來表示的,來源未明。


比如電白:
去玩 = kʰu44  lam44;
玩泥沙 = lam44  tʰeu22  ɬua33
開玩笑 = kʰui33  lam44  tsʰio44
電白黎話八調
33陰平,22陽平,31陰上,44陰去,
43陽上,5陰入,2陽入,55長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