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字三讀

「事」字三鄉話有三讀:

話事 - hai21*33 su33
本事 - bun24 su21
關事 - gon212*33 daai21

CCR 只標 su21,沒交代其餘兩讀。
1 陰平 33 / 2 陰平A 44 / 3 陰上 35 / 4 陰去 21/
5 陽平 55 / 6 陽去 32 /
7 陰入 2 / 8 陽入 3 / 9 變入5

配合CCR資料庫,標音由粵拼轉用國際音標

回復 #1 tpyao 的帖子

daai21 应该就是福建话俗写“代志”的“代”。潮州话亦有,不过不常用,通常带有指摘的意味。例:kuan lṳ́ mih tāi,kah lṳ́ bô tǐ tāi
,   
,   
,   
  

真剣にやると、知恵が出る。

Ĉiu rajtas lerni la gepatran lingvon,kaj la internacian lingvon.

namah samanta buddhanam vajra me

微博  http://weibo.com/bambooheng
據 CCR 福州話資料庫,tai242 是「事」字的文讀。
1 陰平 33 / 2 陰平A 44 / 3 陰上 35 / 4 陰去 21/
5 陽平 55 / 6 陽去 32 /
7 陰入 2 / 8 陽入 3 / 9 變入5

配合CCR資料庫,標音由粵拼轉用國際音標
故事
我們講 ku⁵lo¹ (ku⁴⁵-θo²³)
們八浦等有講 ku³lɛi⁵¹
有兩個音
行!食酒去!
kjeng! çjeq tsów khjö!
kiɛŋ¹¹! ɕiɛʔ³tsou²¹ k'ɥœ⁴⁵!
我的看法是tāi可能是"事"字白讀,

"使": 白讀: sài  文讀: sú (之部)
"治": 白讀: thâi 文讀: tī (之部) *白讀為殺戮、分解之意,客語用法為旁證
"知": 白讀: tsaiⁿ文讀: ti (支部)
"祀": 白讀: sāi   文讀: sū (之部)
"笞": 白讀: tai   文讀: thî (支部)
作「事」字看待的「tāi」字在台灣閩語裡遠比在三鄉閩語裡多用場。

Tw-Ch台文中文辭典詞條的來源用文字「代」 記錄作「事」字解的語音「tāi」。
1 陰平 33 / 2 陰平A 44 / 3 陰上 35 / 4 陰去 21/
5 陽平 55 / 6 陽去 32 /
7 陰入 2 / 8 陽入 3 / 9 變入5

配合CCR資料庫,標音由粵拼轉用國際音標
原帖由 Lim 於 2011-12-9 03:48 發表
我的看法是tāi可能是"事"字白讀,

"使": 白讀: sài  文讀: sú (之部)
"治": 白讀: thâi 文讀: tī (之部) *白讀為殺戮、分解之意,客語用法為旁證
"知": 白讀: tsaiⁿ文讀: ti (支部)
"祀": 白讀: sāi   文讀: sū ...
閩南語的之部文讀是怎樣的?精組和其他的聲母不同嗎
??? 不解問題, 同韻母不同聲母當然聲母不同啊

---------

不過說到精組之部,
兒子稱/tsai/寫做"仔"也許也是那些南方漢語人稱上保留的較古層次

[ 本帖最後由 Lim 於 2011-12-9 18:29 編輯 ]

回復 #8 Lim 的帖子

我是說同個中古韻,聲母不同但韻母也不同:
比如你舉的中古之部:治ti,使su。一個i,一個u。

這是怎麼樣的?為甚麼會這樣?
我查了下"治"有之部的直之切和脂部的直利切,不好說來源,
從鹿港腔看來閩南話更像是直利切,
客家話更像是直之切,
中古會這樣分化也許跟一些地方如閩語保持舌上歸舌頭有關,

然後且不論"治",
之部字在鹿港腔裡是央元音,(普通話其實也是)
某字往前變i、往後變u視乎不同口音,
同樣這種現象還有魚、虞等撮口的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