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補充下, 我倒是有聽過有些人把'無從稽考'說成 mò̤ dó̤i sa gak /mo lɔy saˀ kaˀ/. 這個 gak 是怎麼來的我就不知道.
tension
《闽南方言的“相”和“厮”》这篇文章说谁写的?有电子文档的话请上传。
[sa][sio]不是“参、肖”我认同,但我一直认同[sa][sio]就是相的两种白读,而非作者认为的“相”和“厮”
首先,对于闽南语的舌齿音,支韵白读sa缺乏实证,施sya/syai->sua,纸tsya/tsyai->tsua,徙sya/syai->sua,无法说明没介音的sa。
福州话“无咧sa钩”(没有牵连,无从稽考)不排除是晚近才从闽南语引入的借词,毕竟明清之交很多闽南人避乱移民闽东的很多,至今闽东南片都残留很多闽南方言岛。而且做为省城,必然人员混杂,引入闽南话读音也可能。
莆田话的“相”读slo属于白话层次,文章中以舌齿音支韵的文读-o找到“厮”来对应,方法上很欠妥。还有,如果对于莆田话泉州话,本字当真是“厮”,那么当年莆田设立为闽语人口输出省外的移民机构之后,漳州潮州雷州海南为何并无sa的说法?
所以,我的推测是,两宋时期,尤其宋元之交,外省移民从浙江通过吴语区进入闽东沿海或者从赣北经过闽北方言区顺流进入闽江下游后,驻留了一两代,快慢深浅不一的逐渐入乡随俗,处于官话闽语双语环境,导致宋代已经奠定的接近官话的读书音真正进入口语,无论早期闽人还是北方流民都通用一种文白杂糅的语言。明朝,官方在莆田设立移民机构,外省移民以及福、泉一带的过剩人口就有组织的南迁到曾遭天灾人祸,人口兑减的漳州、潮州,人口很快饱和,于是再经广东沿海各地,继续迁到人口稀少的中山、电白、雷州、海南。由于这批移民祖上是宋元之交来自北方或者移民福建才一两代的外省人居多,又是迁到富庶广阔的漳州平原、潮汕平原,令人向往,很少有留恋暂居生息地的,只对得到移民许可“祖上来自莆田”遗传莫明情节。所以,福泉一带的土白有些就被抛弃,比如sio~是外省人学的官腔闽音,因为这是与文读更能找到普遍对应规律的白话层,而soung/sa~则属于难以领会的特例,显然外省人居多的移民群体更能接受sio~。所以“相”的白话音在福鼎福安宁德(?)福州福清莆田泉州都保留着so~或者saung/soung等相似的本土闽音,而漳州平原、潮汕平原等人口大量换血的地区则盛行sio~。所以,sio是比sa晚近很多的白话层次。
对比“丈夫”(男的)[tiang-fu]:toung-m(p)uo(谐音:唐晡),莆田ta-pou,泉州ta-poo,漳州tsa-poo,潮汕ta-pou。闽东某些县市则为带介音的文读,估计是古代北方流民影响来的。
再对比数字“两”[liang]:福州lang,莆田lung(?),泉州lng,漳州潮州no~,
“长”[tiang]:福州toung,莆田tung,泉州漳州潮州tng,雷州海南to~(以及省内的长泰、龙岩、漳平)
阮也提到了,看来福州的“无咧sa钩”(没有牵连,无从稽考)也可能是本字找错以至作者胡思乱想了.
这篇文章是李如龙写的.
有没全文电子版呢,看图片效果不好
沒,超星切的。
请想办法转化为电子书,最好是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