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腔

好久沒來。過年前無聊寫的一篇日誌發一下。
一、宜蘭的漳腔韻母 ũĩ

http://www.xiami.com/song/play?i ... default/object_id/0

網上聽到一首歌《蘭陽腔》,這首歌跟宜蘭語音有關。全歌不能完全聽懂,不過韻腳處一連串“威威威”的音還是很明顯的。這應該是作者劉福助寫這首歌的立意所在——強調宜蘭 ũĩ 這個獨特的漳腔韻母。

宜蘭位於臺灣東北角的蘭陽平原上,當地居民原爲噶瑪蘭人。嘉慶元年(1796年)吳沙率眾入墾,宜蘭逐漸成爲漢人移民爲主的地區。移民主要來自漳州府,約佔總數的92%。宜蘭話保留了一些漳腔特點,洪惟仁《臺灣方言之旅》以宜蘭爲臺灣漳腔的大本營,並說:“經過系統的調查,發現宜蘭方言保持了95%的漳州腔,衹有5%受到北部優勢腔的影響,而被泉州腔同化,但其程度遠比基隆爲輕。”洪惟仁同時也指出,《十五音》褌韻的“飯”“卵”等字,宜蘭仍保持漳腔 ũĩ 的讀法,而薑韻已不讀 ĩõ 而讀 ĩũ ,漳州的 ɛ 宜蘭也變成了e 。

“酸酸軟軟,食飯配滷卵”sũĩ sũĩ nũĩ nũĩ,tsiaʔ pũĩ phue lɔ nũĩ ,這句話中的韻母 ũĩ 是宜蘭語音最明顯的特點,關於宜蘭語音的文章基本上都會提到這一點。《蘭陽腔》這首歌也一樣,韻腳一串 ũĩ 。奇怪的是,這首歌不但“黃阮卵卷飯光轉勸軟遠算問頓酸”之類的字讀 ũĩ ,連“糖腸湯央莊”之類的字也讀 ũĩ ,或與實際情況不符。除去“縣”等個別字外,歌中讀 ũĩ 的字,泉州、廈門大都讀 ŋ ,臺灣通行腔也多讀 ŋ ,漳州分讀 ŋ 和 ũĩ 兩個韻母,其中 ŋ 主要來自宕攝開口字,ũĩ 主要來自宕臻山諸攝合口字。《蘭陽腔》的作者劉福助號稱民謠歌王,可能他覺得 ũĩ 是宜蘭的地方特色,而對宜蘭語音的了解又有些模糊,以爲臺灣通行腔這些讀 ŋ 的字宜蘭全讀 ũĩ ,故在歌中加入了“糖腸湯央莊”等字。李柏桐《宜蘭頭城臺語語音語彙之調查研究》①同音字彙韻母 ũĩ 收字比較簡單,大致可與《漳州方言同音字彙》(馬重奇)的 ũĩ 對應,ũĩ 韻沒有收入“糖腸湯央莊”等字,後面這些字頭城都讀 ŋ。臺灣官方於2009年發布完畢700個臺灣閩南語推薦用字,並編有“臺灣閩南語按呢寫”說明用字緣由。第356字“頓”字末尾說:

有民眾建議增加「當」作爲異用字,「當」雖然也有tǹg音,但「頓」在漳腔方言如宜蘭話唸成tuìnn,「當」只能唸成tǹg,可見「當」字意義並不切合,因此本部不建議採用。

第408字“尻川”末尾說:

民間或寫作腳倉,但取借音,因有習用基礎,故也推薦爲異用字。但漳腔並未把「倉」唸作tshuinn,因此對漳腔而言「尻川」才適用。

顯然,包括宜蘭在內的臺灣漳腔並不將唐韻開口字“當”“倉”讀成 tũĩ tshũĩ 。
二、漳州 ũĩ 韻的來源

閩臺兩地的閩南話大都存在韻母 ũĩ ,衹是所管的字常有不同。比如現在泉州讀 ũĩ 的字基本上相當於《彙音妙悟》的熋韻,廈門的 ũĩ 則主要來自中古灰韻明母的“煤媒每妹”等字。宜蘭語音由漳州移民播遷而來,二地的 ũĩ 韻相當於《十五音》的褌韻。《續修四庫全書》收錄了《增註雅俗通十五音》,有人認爲這是漳浦音,不過書中褌韻轄字與現在漳州 ũĩ 韻大體相同。

下面抄錄《漳州方言同音字彙》ũĩ 韻收錄的字,按中古小韻羅列,未標調。少數說法的本字不清楚,這裏將它們放在最後一行。《漳州方言同音字彙》韻母 ũĩ 共收45字,《漳州市志》從《十五音》抄了不少字,這裏也從《漳州市志》補了一些,放在每行後面,塗成藍色。這些字當可劃定宜蘭的漳州移民先祖口音中韻母 ũĩ 的大致範圍。從方言之間的對應來看,還可以再補充幾個,比如“本”,泉州pŋ 陰上,海康 pui 陰上,也不能排除漳州“本”也有類似讀法。這裏並未就此全部蒐羅。

灰合一:每mũĩ

夬合二:快khũĩ

微合三:溦②mũĩ,慰ũĩ,畏ũĩ,尉ũĩ,蔚ũĩ

魂合一:門mũĩ,頓tũĩ,褪③thũĩ,昏hũĩ,村tshũĩ,孫sũĩ,損sũĩ

文合三:問mũĩ

桓合一:團tũĩ/thũĩ,斷tũĩ,卵nũĩ,鑽④tsũĩ,酸sũĩ,算sũĩ,管kũĩ,貫kũĩ

刪合二:拴sũĩ,栓⑤sũĩ

仙合三:全tsũĩ,繏⑥sũĩ,轉tũĩ,傳thũĩ,磚tsũĩ,穿tshũĩ,川tshũĩ,軟nũĩ,捲kũĩ,卷kũĩ,旋tsũĩ

元合三:飯pũĩ,晚mũĩ,勸khũĩ,阮⑦ŋũĩ,園hũĩ,遠hũĩ,䘼ũĩ,鐇⑧phũĩ,券kũĩ,箢ũĩ

宕合一:光kũĩ,廣kũĩ,荒hũĩ,黃ũĩ,曠khũĩ,磺ũĩ

陽合三:方pũĩ,枋pũĩ,魴pũĩ

通合三:楓pũĩ

其他:淪/掄(伸入、收縮)nũĩ 陰平,吮tsũĩ 陽去、tshũĩ 上聲,揾⑨(遮掩)ũĩ 陰平

除了“楓”字外,《十五音》的褌韻還收了“風”,用於“風時雨”。《廈門方言詞典》寫成“方時雨”,意同“西北雨”。這種夏秋之時的陣雨當作“風時雨”更準確。閩南“烏風蛇”的“風”也有褌韻讀音。

————————————————————————————————————

①頭城是在漢人在吳沙率領下入墾宜蘭時建立的第一個據點。

②《漳州市志》溦 mũĩ  陰平 釋爲“極小”(雨~仔)。《廈門方言詞典》mŋ 陰平(細小)寫成“毛”。

③褪,《韻會》土困切。一般列魂韻。

④《漳州方言同音字彙》分“鉆”(~洞)、“鑽”(金鋼~)二字,這裏併在一起。

⑤栓,《廣韻》山員切,仙韻合口;《集韻》又數還切,刪韻合口。上面按《方言調查字表》將“拴栓”放在刪韻。

⑥繏,《廣韻》息絹切,索也。sũĩ 陰去 意爲束緊、綁住。《漳州市志》寫成“拴”。

⑦阮,《十五音》列褌韻英母上上聲,姓也。《漳州市志》、《漳州方言音系》(高然)皆標爲 ũĩ 上聲,合於《十五音》。

⑧《漳州市志》鐇 phũĩ  陰平 爲製棺材的小斧。可能抄自《十五音》。鐇,《集韻》孚袁切,一曰廣刃斧。

⑨《廈門方言詞典》ŋ 陰平(捂住、偷偷地或私下地給或取)也寫成“揾”,認爲來自《集韻》於云切,沒也。

————————————————————————————————————

來自陰聲韻的字不論。這些字的上古韻部爲:

文部:門頓(褪)昏村孫損,問

元部:團斷卵鑽酸算管貫,拴栓,轉傳軟磚全穿川繏捲卷旋,飯晚勸阮園遠䘼鐇券箢

陽部:光廣荒黃曠磺,方枋魴

侵部:楓風

可見《十五音》的褌韻 ũĩ 主要來自文部一等字,元部一等字、三等字,陽部一等字。在泉州韻書《彙音妙悟》中,《十五音》的褌韻 ũĩ 和鋼韻 ŋ 都併入了毛韻 ŋ 。《彙音妙悟》的熋韻 ãĩ 主要來自元部二等字、四等字以及少數文部四等字、真部四等字,雜有“反”等個別元部三等字(楊秀芳認爲拿棍子頂住門的“楗”也屬於此類)。如果剔除陽部字不論,《十五音》褌韻、《彙音妙悟》熋韻管的字中古基本上都收 -n 尾,二韻在轄字上存在一種互補關係。

[ 本帖最後由 在山 於 2014-4-8 20:12 編輯 ]
三、ũĩ 韻的可能演變途徑

爲了看清楚漳州 ũĩ 的演變途徑,下面列示一下相當於《十五音》褌韻的一些字在漳州、泉州、澄海、漳平(永福)、海康、海口等閩南系統方言的讀音。有好些字的讀音沒查到,衹能空著。爲了便於對比,還列示了“幫糖郎缸囥長霜兩秧/娘香羊/影䁐”幾個字的讀音。

1.jpg

2.jpg

從雷州、海南來看,《十五音》鋼韻所對應的韻母早期可能還包括一些江韻字,但這種字閩南基本上見不到了,上面就沒有列示。

由上表可見,泉州、澄海兩類字是混的,漳州、漳平、海康、海口不混。其中宕攝三等的“兩”“秧”等字應當較早讀入洪音了,“長”“霜”當是因爲早期聲母的原因。庚韻三等的“影䁐”二字在沿海閩語中讀同宕攝洪音字。
在大多數方言中,“缸”“光”之類的字是開合的區別,泉州、澄海二字相混,漳州、漳平、海康、海口則讀音相差甚大。開合同音,有可能是介音 u 脫落,或者介音 u 將主元音吞沒了。比如廈門郊區的同安,“間” kãĩ “懸縣慣” kũãĩ ,但“關”已讀 kũĩ ,泉州則這些字全都讀 kũĩ 。

或可假設漳州的宕攝開口洪音字變化如下:

缸:kɔ̃ > kõ > kũ > kŋ

光:kũɔ̃ > kũõ > kũə̃ > kũẽ  > kũĩ

泉州變化如下:

缸:kɔ̃ > kõ > kũ > kŋ

光:kũɔ̃ > kũõ > kũ > kŋ

《十五音》褌韻來自山臻二韻的合口字也可能在中途加入了這個序列。比如或可假設“門”字是這樣變的:

漳州:muon > mũõ > mũə̃ > mũẽ  > mũĩ

泉州:muon > mũõ > mũ > mŋ

通三的“楓”“風”類似。

[ 本帖最後由 在山 於 2014-4-8 21:53 編輯 ]
下面這段未必可靠

四、與漳州 ũĩ 相配的入聲韻

類似現象也可以從相應入聲韻的變化中看出一些端倪。漳泉二地與讀鼻元音的陽聲韻字相配的是收喉塞尾的入聲。這種陽聲韻的變化有時比入聲韻要快。比如漳州來自梗攝的白讀 ɛ̃ ĩã ,相配的入聲是 ɛʔ iaʔ ,泉州已經變成 ĩ ĩã eʔ iaʔ 。泉州的入聲 əʔ 並沒有相應來自陽聲韻的韻母 ə̃ 可以相配。漳州來自陽聲韻的韻母 ũĩ 也沒有相應的入聲韻 uiʔ 可以相配。觀察發現,漳州的韻母 ũĩ 所轄陽聲韻字有可能與泉州韻母 əʔ 所轄一部分入聲字相配,最明顯的“郭”字。下面按中古小韻羅列《泉州市方言志》əʔ 韻的字,未標調。

末合一:奪təʔ,豁həʔ

月合三:垡phəʔ,襪bəʔ,月gəʔ

薛合三:絕tsəʔ,啜tshəʔ,雪səʔ,說səʔ,踅səʔ

鐸合一:郭kəʔ

又有“噁” əʔ 陰入(~酸水:吐酸水)。這個說法的本字當爲“噦”。《廣韻》乙劣切,薛韻字,逆氣;又於月切,月韻字,逆氣。

又有“刷” səʔ 陰入。《廣韻》所劣切,薛韻字;又數刮切,鎋韻字。情況與陽聲韻的“栓”類似。

又有“缺” khəʔ 陰入。《廣韻》傾雪切,仙韻字;又苦穴切,屑韻字。

又有“啄” təʔ 陰入(~米)。郑张尚芳说温州啄爲“咄”。《溫州方言志》第197葉 tai 陰入“咄”(責備、啄)。咄,《廣韻》當沒切,呵也;又丁括切。溫州好像分不出來自哪個反切。《溫州方言詞典》也寫成“咄”。估計他們覺得是由呵斥、點頭引申出啄的意思。

又有“呃”əʔ陽入(應~:打嗝)”,本字不明。

李如龍認爲“泡沫” phəʔ 陽入 的本字爲“垡”。垡,《廣韻》房越切,耕土,《集韻》也是房越切,耕起土也。這個說法的本字也很可能是“浡”字,《廣韻》蒲沒切。唐代陸羽《茶經》:“沫浡,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浡,細輕者曰花。”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也以“浡”表示泡沫,語意上沒問題。衹是泉州沒韻字讀 əʔ 是孤例,但鐸韻字“郭”讀 əʔ 也是孤例。類似的泡沫說法也見於福州以及一些吳語。《方言調查字表》沒韻收了[土孛],北方常以“[土孛]土”表塵土、灰塵。

前面已經說過,漳州的 ũĩ 主要來自宕臻山諸攝合口陽聲韻字。可以看到,泉州的 əʔ 主要來自山攝合口入聲字,雜有個別宕攝合口一等入聲字和臻攝合口一等入聲字。

下面列示一下漳州、泉州、澄海、海康、海口等閩南系統方言這些字的讀音。有好些字的讀音沒查到,衹能空著。“缺”“說”之類的字可能涉及文白的問題,暫時沒有顧及這些,把找到的音先放上去了。

3.jpg

在《彙音妙悟》中,泉州的 ə əʔ 屬於科韻。在《十五音》中,則一屬伽韻,比如“雪奪絕”;一屬檜韻,比如“郭缺說啜⑩沫⑾襪”。上圖中泉州的 əʔ 在漳州等地分爲開合兩類,衹是對應不甚整齊。漳州等地現在讀開口的那些字,比如“雪”,可能在閩南祖語中較早已讀開口。這種變化當與聲母有關,即端、精二組舌齒音字變開口。

對於漳州等地現在讀合口的字,比如“郭”字,或許可以認爲漳州是這麼變的:

郭:kuɔʔ > kuoʔ > kuəʔ > kueʔ

泉州變化如下:

郭:kuɔʔ > kuoʔ > kuəʔ > kəʔ

也就是說,“郭”經歷了主元音 o 失去圓脣變成 ə 的過程。這讓我們設想相應的陽聲韻字,比如“光”也可能經歷過類似變化。

————————————————————————————————————

⑩《十五音》寫成“歠”,列檜韻出母上入聲。

⑾《十五音》“沫”列檜韻頗母下入聲,用於“水~”,當即泡沫這個說法。

————————————————————————————————————

[ 本帖最後由 在山 於 2014-4-8 21:52 編輯 ]
五、 ũ 變 ŋ 的可能性

現在閩南各地基本上都沒有鼻元音 ũ 。我看到的唯一記錄是《臺灣閩南語共同腔的浮現: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學的探討》(曹逢甫)。文中提到鹿港“毛”讀 mũ ,用於“毛龜夾”(女人夾頭髪的夾子)。但現在衹見到鹿港的這一個記音,沒有其他資料可供參證。

撇開鹿港不談,其他地方的鼻元音 ũ 有可能存在過麼?從變化路線看,有可能,衹是後來這個 ũ 變成了 ŋ 。

《海豐方言》(羅志海)第一葉說:“(海豐)城東音把韻母爲‘圓’[ ĩ ]的字部分改讀爲韻母‘秧’[ ŋ ]和‘因’[ in ],如‘錢’[ tsĩ ]讀成[ tsŋ ],‘天’[ tĩ ]讀成[ tŋ ](注:未標送氣音符號),‘邊’[ pĩ ]讀成[ pin ]。”那麼 ĩ 或 ũ 變 ŋ 是有可能的。

由前面第一張圖片可見,漳州、泉州、澄海宕攝開口洪音字與細音字的變化不致,漳平、海康、海口則洪細變化一致。比如泉州細音字 ĩõ > ĩũ ,那麼洪音字照理該是 õ > ũ ,但是現在泉州宕攝開口洪音字不讀 ũ 而讀 ŋ ,這個 ŋ 有可能就是 ũ 變來的。

ũ 和 ŋ 都帶有後、鼻音特徵,有可能發生轉化。漳平(永福)宕撮洪細音字的演變就是平行的。永福宕攝細音字發生這種演變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爲當地曾梗文讀已經變成了 in ,如“燈丁” tin ,韻母 iŋ 的位置空缺,吸引來自宕攝細音的 iũ 變成 iŋ。黃典誠說惠安(崇武)陽韻字讀 ĩŋ ,跟曾梗讀 ɪŋ 相對立,比如:張 tĩŋ ≠丁 tɪŋ 。他標示的這個 ĩŋ 主元音猶帶有鼻音成份,以之區別於原來曾梗二攝讀 ɪŋ 的字。

泉州腔“毛”mŋ,“物”mŋʔ 的變化可能跟這些宕攝字類似。“毛”讀 mŋ 可能是 mõ >  mũ > mŋ ,“物”讀 mŋʔ 可能是 mũʔ > mŋʔ 。

浙江義烏宕攝字的演變跟閩南也有點像。以下摘自方松熹《義烏方言研究》第七葉:

縣城內:黨nŋʷ,秧iɔ,陽ɦiɔ

平疇鄉:黨nɔ,秧iɔ,陽ɦiɔ

尚陽鄉:黨no,秧io,陽ɦio

湖門鄉:黨nŋʷ,秧iŋʷ,陽ɦiŋʷ

大陳鄉:黨tŋʷ,秧iɔ,陽ɦiɔ

下宅鄉:黨nan,秧ian,陽ɦian

原書共列出了21個點的讀音,上面衹摘錄了六個點。平疇鄉、尚陽鄉、湖門鄉、下宅鄉洪細音的變化都一樣。縣城、大陳鄉洪細音的變化不一致,讀音類似於漳州。這個 ŋʷ 表示一個帶圓脣的 ŋ 。“黨”的聲母大多是 n ,這屬於白讀。中古鼻尾舒聲韻端母字,義烏各地白讀 n 或 ȵ 。

至於宕攝合口細音字,比如“筐王”之類,閩南的變化跟通攝三等字一樣,比如“筐”泉州 khiŋ ,海康 khiaŋ ,沒有參與前面討論的宕攝洪音字和開口細音字的演變。

[ 本帖最後由 在山 於 2014-4-8 22:25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