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透露的古民俗[转]

2005-7-5 12:39:54 心情: 天气: 温度: ℃  

  据说古代的口语与现在的是不一样的,可惜现在无处考证了。但是语言是具有延续性的,现在的一些方言还保留了古语的一些特色。有些方言的意思与现代普通话大相径庭,常常令外人会错意。

  我老家在寿宁,古代最有名的人就是明朝的知县冯梦龙了。我所掌握的方言就只有寿宁话一种,我就说说寿宁话。

  寿宁话中有一个词,发音为[giu],翻译成普通话意思是“蹲”。这个词在寿宁话中大致起到介词的作用。比如说,“我蹲家”,意思是我在家。“他蹲那说话”,意思是“他正在讲话”。“我毋蹲那”,也就是“我不在”了。当然,“我蹲在地上”用寿宁话也是这么说。初学寿宁话的外地人很为这个词伤脑筋。

  还有一个词,发音为[tiu],普通话意思是“跳”,在方言中的意思是“跑”。普通话里的“跳”在寿宁话另有一词,发音为“立”,但意思与跳有所区别,只指双脚并拢的上下运动。至于跨越式的跳,音为“伐”。所以外地人接触寿宁话,常笑寿宁人象兔子一般,不会跑,只会“跳”。[这个和福安话不同也,“立”如果要说跳,那是指被吓一跳……]

  父亲称“龙爸”,母亲称“奴奶”,伯伯称“阿爸”,叔叔称“阿族”,舅舅称“姑爷”,大概是父系氏族的尊卑延续。下来,方言为“溜”。上去,称“爬”。看,称“望”。叫,称“喊”。感觉好象是原始时代的生活习惯。[这几个也有异]

  小,方言为“细”、为“嫩”。大家,称“齐家”。我们,称“俺你”。这些又有一点古书的味道。

  早晨,称“天光”。下午,称“日到”。晚上,称“满锅”。依稀可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活习性。

  在寿宁方言里,天上的云与“魂”是一样的。地上的树与“笑”是一样的。还有一种“柴”的叫法也可以指树,但多指砍下的树,常被借指“棺木”。这可能就是寿宁人总要在先人的坟上种树,对着飘过的云撒酒祭奠的缘故了。


http://www.hongxiu.com/diary/view/view.asp?id=206239
尊重是一种美德。
和福安话差不多,有些可能是作者不规范的标注引起的,如:父亲:“侬爸“,母亲:“侬奶“,伯伯就是“阿伯“,因为和普通话读音的不同,作者就以为是不同字或想让读者用普通话的读音感受寿宁话。 我听过寿宁话,和福安话差不多。柘荣、寿宁、周宁的方言和福安话都非常非常接近,有些甚至比我老家的读音更接近福安城关的福安话。
我用[ ]扩出的部分是不同的地方。
尊重是一种美德。
立,我小得时候也有用。除了“吓一跳“意思还有“跳“, 记得“立‘好像一般只形容小孩子,如小孩子特别顽皮跳来跳去,就可以用"立来立去"。

“吓一跳“只是引伸义,指被吓得都快跳起来了,原意应该就是跳。

[ 本帖最後由 akinchen 於 2007-10-25 20:27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