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人不说福州话,有点假清高的味道'' (林瑛)
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福州市申报的闽剧成为首批“国宝”。但是,由于闽剧是以口传心授为特点,因此面临着艺术人才匮乏的问题,在市场上也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问题。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苏昆的《长生殿》、话剧导演田沁鑫的昆曲《1699 桃花扇》相继火了之后,其他传统剧目都在寻求创新突破口,闽剧也一样。
闽剧有400 多年历史,而真正形成独立完整的剧种是在二十世纪初,市场需求一直在农村,在闽清、长乐、宁德演出,效果良好,要让过去在城市里看招待戏的观众变成掏钱买票看闽剧的忠实票友,需要时间,需要魅力。实验闽剧团从年轻人的口味出发,把戏歌加入到闽剧中,增加流行因素,使歌唱和跳舞结合在一起。为了市场需求,加大投入,对舞台灯光、舞美提出更高要求,更注重吸收专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培养新的苗子。近年来,闽剧在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还有台湾的成功演出,特别是在海外福州人心中的落地生根,都证明了闽剧的生生不息的活力。
福建有六大剧院,闽剧院称得上特色明显。但是,在全国,闽剧要被大众所接受还是不容易的。无论如何,当外行人谈到川剧时,至少能想起“变脸”。当年在北京演出,被问到闽剧的特色时,林瑛竟是愣了好一会儿,他们还启发她说别的剧种有“捧”、“雅”等,林瑛后来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了个“逗”字。
林瑛自己的儿女都挺争气,女儿今年十四五岁,在艺术学校上钢琴班,小小年纪已经得了全国钢琴比赛金奖。但是,林瑛遗憾的是女儿不会说本地话,“用地道的福州话,这是闽剧之所以是闽剧的由来,福州话是和闽剧艺术血脉相通的,也渗透了福州人深厚的情感和生活体验”。林瑛说,她正在强迫女儿学习福州方言。
林瑛人称“闽剧的女儿”、“实验闽剧的女儿”、“闽剧第一嫂”,自己女儿反而不会讲福州话,这恐怕也是闽剧现今尴尬处境的写照。记得两年前,福州部分小学要求学生在校不能说方言。而今天的福州“80后”,相当数量的青年已经不会讲福州话了。
“福州人不说福州话,有点假清高的味道。”林瑛个人表示,很多福州人忘记了自己的母语,这是很遗憾的,这种失去方言造成的惨痛以后会更加明显,“上海人和广州人都以自己的本地话为骄傲,反而排斥讲普通话的外地人,而福州人不会说福州话,都说普通话,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我的(普通话里的)福州腔很重,我觉得很自豪。福州话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方言面临消亡,闽剧的存在土壤也日渐缩小,“林派”艺术大师为闽剧作出了巨大贡献,连自己女儿都不会福州话了,闽剧的后继者又有多少?未来闽剧能望其项背者又能有几人?难怪有人大胆预言,林瑛将是“最后的闽剧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