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語
- 福州語
- 來自
- 閩候縣荆溪鎮
|
1#
发表于 2009-7-9 19:22
曾经满口“地瓜腔” 如今不懂莆仙话[轉]
http://tieba.baidu.com/f?kz=334596200
曾经满口“地瓜腔” 如今不懂莆仙话
方言的保护应引起有关方面重视
2008-3-6 9:20:07 来源:湄洲日报
“会说地道莆仙方言的大多是爷爷奶奶辈,我们这代人相对少了。”哈尔滨理工大学大二学生王煌明说。他在东北呆了有一年多了,期间除打电话回老家外,其他场合基本不说莆仙方言。今年春节回忠门老家过年时,他明显感觉到有些莆仙方言他不会说了,说起来很生硬,而对于奶奶说的一些方言熟语也听不太懂。
在市区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的仙游县园庄镇人张亭玉说,园庄枫亭一带的莆仙方言与我市其他地方的莆仙方言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园庄的莆仙方言没有 “ü”(迂)音,若碰到这个音,一般都念成“i”(衣)音。有时他说莆仙方言,同为莆田人的同事也听不懂,为此,现在工作中,他和同事交谈就不讲方言了。
记者走访调查发现,除了在公务场合,必须讲普通话外,在公共汽车、商场或其他公共场合,越来越多的莆田人基本上把莆仙话让位普通话。很多莆田人已经感觉到,上街逛商店买件东西,找个人问路,不说普通话恐怕少人搭理。
莆田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刘福铸认为,莆仙方言日渐式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由于普通话是一种强势语言,作为弱势语言的莆仙方言可能最终要让位于普通话,或被代替或互相融合,这在我国其他方言区情况也差不多。另一个原因在于语言的功能之一是交际,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快速,不同地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多,自然得采用普通话交流,这也更加快弱势语言的消亡。
我市一些人士渐渐意识到莆仙方言被淡化的境地,甚至担忧其可能会走向濒危状态,纷纷出招“拯救”莆仙方言。秀屿区笏石镇西徐村人林荣华为弘扬推广莆仙方言,专门创建了“莆田话网”,把用莆仙方言唱的歌发布到网络上去。随后,他又用莆仙方言制作了一些公益性内容的短片,还把“讲古”、莆仙戏经典剧目发布到网络上,并打上字幕供网友学习莆仙方言。
三明八中教师林金火祖籍仙游,研究莆仙方言已有10多年了。他经过6年的努力整理出了一本《莆仙方言辞典》,日前由香港天马出版社正式出版。6年间,他翻阅了很多古籍,写成这部共80万字的辞典,其中还将莆仙有关的谚语、口头禅等一一罗列,方便人们学习、研究莆仙方言与莆仙文化。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陈泽平在刘福铸的《莆仙方言熟语歌谣》一书的总序中提到,方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凝聚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劳动经验、社会习俗和情感体验。林金火说,方言是多元文化的承载者,各区域独特的文化就储藏在方言中,为此,保护方言,就是保护地方文化。很难想象,一个不会讲莆仙方言的人,他如何去唱莆仙戏,如何传承莆仙戏艺术等莆田独特的文化。
要保护和弘扬莆仙方言,刘福铸认为,必须“两条腿”一起走路,一是做好方言的学术调查研究。现在,研究莆仙方言的队伍太少了,很多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前研究莆仙方言,但毕业后便不再做了;研究的领域还要拓宽,比如可从莆仙戏剧本中研究莆仙方言;还应为莆仙方言“建档”,有意识地拿一些字,寻找年老的或上百岁的人录音录像,并予以保存。
刘福铸说,除了做好学术研究外,还要适当做一些方言的普及工作。在这一方面,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制作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方言节目或栏目。若把有意思的方言熟语故事、莆仙戏典故通过媒体进行讲解,对普及莆仙方言效果很好,而说书、“讲古”等形式也可采用。
本报记者 朱金山 |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