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浙南方言
浙南方言(Cièk Nảng Huòng Ngyỏng)的使用人口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南部泰順縣和蒼南縣境內,使用人口約為44萬.浙南方言分做兩派,泰順境內的叫做「蠻講」,蒼南境內的叫做「蠻話」.由於該方言使用地域偏僻、使用人口較少,所以該方言不像侯官方言和福寧方言那樣擁有比較豐富的研究資料或文字作品.
浙南方言是唯一一種有脣齒擦音「F」和「V」的閩東語方言,並且這在閩越諸語言中也是比較罕見的.據信這是受了浙江吳語的影響形成的.除了脣齒音以外,還有其他不少的音韻特色.我們列出浙南方言(蠻講部分)的聲母以方便同閩東語的其他兩個方言做比較.
/h/、/ø/、/p/、/p’/、/k/、/k’/、/t/、/th/、/s/、/ts/、/ts’/、/l/、/m/、/n/、/ŋ/
/f/、/v/、/tɕ/、/tɕ’/、/ɕ/、/ɲ/
(/tɕ/、/tɕ’/、/ɕ/讀音類似華語的「基」、「七」、「悉」,/ɲ/的讀音同法語的gn相同.)
上面列表中藍色的6聲母不但是福寧方言和侯官方言所不具備的,在純閩越諸語中也是沒有的.
浙南方言的另一個音韻特徵就是部份字的鼻韻尾脫落.例如侯官方言將「天光」唸做/t’ieŋ kuoŋ /,但是在蠻講裡面它們的韻尾脫落,唸成了/ t’ie kuo /.又例如侯官方言將「店囝」唸做/taiŋ (k-)ŋiaŋ /,但是在蠻講裡面它們的韻尾脫落,唸成了/ tie kie /.究竟這是原始閩越語的鼻韻母遺留還是受了吳語影響改變的,尚不知曉.
浙南同其他的閩東方言一樣,也有比較豐富的本讀和又讀(即所謂的「白讀」、「文讀」).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目前已經基本被侯官方言棄用的「雨」的本讀在蠻講依然還在使用,例如「盪雨」/ tɔuŋ y/,已經不唸/ tɔuŋ huo/,但是蠻講依然唸做/to hou/.
存古的福寧方言
福寧方言(Hùk Nỉng Huòng Ngyỏng)的使用人口主要分布在福建東北部的交溪流域跟霍童溪流域.包括今天的福安,寧德,壽寧、周寧、福鼎、柘榮、霞浦.由於福寧方言分布的地區是歷史上福寧府的轄境,故名.使用人口大約為260萬.由於福安曾經一直是福寧府的駐地,所以福安話在該方言區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可以通行該區的所有縣.
由於福寧方言區的地理環境比較閉塞,所以該方言不同程度的保留了早期閩東語的音韻特點.例如不同的地方有促聲韻尾有p、t、k不同程度的保留.鼻韻尾也隨著地方的不同,不同程度的保留著m、ng、n
多產的侯官方言
侯官方言(Au Kuang Huòng Ngyỏng)的使用人口主要分布在閩江流域以及它的支流大樟溪流域,包括今天的福州、閩侯、古田、連江、羅源、長樂、平潭、福清、永泰、閩清和屏南.該方言是閩東語影響力最大的方言.使用人口約為640萬.通常以福州-閩侯一帶的福州話作為代表.而古田跟福清兩地的侯官方言又跟福州話在聲韻調上有一定的差別,所以講述侯官方言的時候,往往也會附加講述古田話跟福清話
侯官方言的音韻特點是音韻變化豐富.相同的字在不同的情況下會唸不同的聲調,不同的韻母以及不同的聲母.概括起來就是變韻(母)、變聲(母)以及變(聲)調.
變韻.變韻是侯官方言大部分地方都有的語言現象,在侯官方言區北部的古田、屏南、羅源三地沒有變韻現象.比如「八」、「隻」兩字本音是paik (paiʔ24)、ciek (tsieʔ24),當他們組合成詞以後,「八」的韻母要發生變化,「八隻」peih ciek (peiʔ5 tsieʔ24).
變聲.變聲是福州話特有的現象,福清話和古田話都沒有這種現象.變聲指的是詞彙尾字的聲母會隨前字的韻尾變化.這種變化有涉及喉(k, kh, h, ø)、齒(t, th, c, ch, s, l)、唇(p, ph)三組12個聲母,分做兩種情形(聲母鼻音化和聲母類化)變化,共有7種規則.例如「閩」、「東」兩字本音是Mĩng (miŋ33)、Toyng (toyŋ55),當他們組合成詞以後,「東」的聲母發生「聲母鼻音化」,「閩東」Mìng-noyng (miŋ21 noyŋ55).又例如「下」、「晝」兩字本音是Â (a242)、Tău(tau214),當他們組合成詞以後,「晝」的聲母發生「聲母類化」,「下晝」Ả-lău ( a53 lau214).由於變聲是福州話特有的現象,變化又有規則可尋,加之該現象不是閩東語共有的現象,所以在羅馬字書寫的過程中不會被表達出來,所以「閩東」是Mìng Toyng 而不是Mìng Noyng;「下晝」是 Ả Tău 而不是 Ả Lău
變調.變調是閩越諸語共有的現象.指的是詞彙中前字的聲調會隨著後字聲調的不同而不同.拿前面的例子來看,「下」本音是Â (a242),屬重聲,當它同聲調屬問聲的「晝」字組合成詞以後,「下」的聲調由重聲變為玄聲,「下晝」Ả Tău ( a53 lau214);當它跟聲調屬玄聲的「門」字組合成詞的時候,「下」的聲調又由重聲變為底聲,「下門(廈門)」Ã Muỏng ( a33 muoŋ53).
除了上述的3個音韻特色外,還有下面幾個特色.
鼻韻尾只有一個.古漢語的三個鼻韻尾m,n,ng全部歸入ng,所以金(kim)=緊(kin)=京(king)=king.
入聲韻尾在大部分地區只有一個塞喉音/ʔ/,古田話跟福清話存在k跟塞喉音/ʔ/(用H表示)對立,沒有P、T,所以合(hap)=轄(hat)=鶴 (hak)=hah.而存在K、H對立的地方,可能將入聲P、T併入到H中,所以合(hap)=轄(hat)=hah≠鶴(hak)
鼻聲母L和N不區分.大部分地區雖然L和N不區分,但是由於變聲時候N經常出現,所以N並沒有消失.造成這兩個聲母不分的原因可能是大多數的母語者缺乏母語訓音教育造成的.所以在羅馬字的書寫中,依然嚴格區分.
侯官方言是閩東語3個方言中,書面著作最豐富的方言.區內的福州歷史上一直是該地區的文化中心,所以福州話不僅是該方言區的代表語言,而且用福州話寫成的書面作品也不在少數,最著名的莫過於音韻書籍「戚林八音」、文學著作「閩都別記」和福州話「聖經」.
雖然閩東語形成時間很早,但是直到明末才有人開始編纂的福州話的音韻書,最著名的是「戚參軍八音字義便覽」和「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聲」,這兩書後來併為「戚林八音」.到了清代,又有人參考「戚林八音」編纂了另一部的侯官方言的音韻書籍「加訂美全八音」.
「閩都別記」全名為「閩都別記雙峰夢」是一部章回體通俗小說,作者是里人何求,書纂於清代.全書採用福州話寫作.內容涉及福州地名、歷史傳說等.不僅對了解福州的風俗、坊間傳說等有很大的幫助,也是最具影響力的福州話文學作品.
到了近代,隨著耶穌教(基督新教的當地人稱呼)傳教士來閩傳教,他們為了收到更好的成效,開始用地方語言編纂聖經,這樣可以讓當地人不用學習官話也能閱讀聖經.因為有的人接受過私塾的教育,有的人則沒有受過教育,所以他們印行了漢字版的福州話聖經和平話字(羅馬字)版的福州話聖經.最早的福州話聖經漢字譯本是1852年美華聖經會出版的的馬太福音(編者懷德Moses Clark White)。到了1891年和合譯本聖經最終被譯成福州本土語言並出版,分漢字譯本與平話字譯本兩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