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三椵」

「椵 - kɐi24」即「槤枷」,是舊時用來給稻穗脫粒的農具,用者須有適當的體高,否則會有自我擊傷的危險。我兒時曾在塗埕上跟童年玩伴玩「拍粙」,三人各持槤枷一支,輪流揮動,此起彼落,噼噼啪啪的學著青年大人「拍三椵 - paʔ31*33  sa33   kɐi24」,就是因為體高不足,自討了不少苦吃。
1 陰平 33 / 2 陰平A 44 / 3 陰上 35 / 4 陰去 21/
5 陽平 55 / 6 陽去 32 /
7 陰入 2 / 8 陽入 3 / 9 變入5

配合CCR資料庫,標音由粵拼轉用國際音標
沒見過連枷,我們那裏以前是用木製方斗打稻的,稱作禾斛,江西有的地方叫禾桶。方斗周圍要圍上竹席,以防稻粒濺出。

3.jpg

這一張是民國之時艾倫•拉森在杭州附近拍的圖片。

2.jpg

這一張是一個上海知青在江西新淦縣拍的禾斛。

回復 #2 在山 的帖子

類似您附圖所示的禾斛、禾桶,我也見過,在三鄉稱為「攉桶」。「攉」是粵語借字,讀粵音「fɔk31」,有拂甩之意。給稻穗脫穀,農人雙手緊抓稻稈束粗端,把稻穗往「攉桶」裡的柵格上用力拂甩,使穀粒脫落桶裡。這個工序是在水田裡就地一把一把的即割即脫,用不著把稻穀連稈挑回村裡等候脫粒。稻穀成熟了,要是遇上颱風警告,必須搶割,這個時候,用「攉桶」就地脫粒的收割恐怕不大適宜。
1 陰平 33 / 2 陰平A 44 / 3 陰上 35 / 4 陰去 21/
5 陽平 55 / 6 陽去 32 /
7 陰入 2 / 8 陽入 3 / 9 變入5

配合CCR資料庫,標音由粵拼轉用國際音標
根據1936年的統計,江西42.6%的農戶有槤枷,但我真沒見過槤枷。我們那打稻已經不用禾斛,半人工的打穀機也不大用了。網上文章說脫粒方式的選擇與稻穀類型有關,用槤枷來脫粒的稻穀往往是脫粒較爲困難的粳稻。用“拌桶摔打”的則是“易脫”、“工省收早”的稻穀,肯定是秈稻。另外還要考慮當時的天氣、脫粒後穀粒的用途、物力和財力等因素。

網上找到的一個槤枷:
1.jpg

湘西用槤枷給油菜籽脫粒:
http://dp.pconline.com.cn/dphoto/list_1200864.html

[ 本帖最後由 在山 於 2012-4-15 10:10 編輯 ]
三鄉建「人民公社」之後,椵、攉桶被「打禾機 - ta24  wɔ21 ki54」逐漸取代。

三鄉椵的棍長短各一,對使用者的體力要求較小。
1 陰平 33 / 2 陰平A 44 / 3 陰上 35 / 4 陰去 21/
5 陽平 55 / 6 陽去 32 /
7 陰入 2 / 8 陽入 3 / 9 變入5

配合CCR資料庫,標音由粵拼轉用國際音標
「拍三椵」有時是四個人參與的。第四人用「粙杈 - tiu33 tsʰɐi」把平鋪塗埕地上的禾撩起,三支椵一齊拍下,稻粒會脫得更徹。
1 陰平 33 / 2 陰平A 44 / 3 陰上 35 / 4 陰去 21/
5 陽平 55 / 6 陽去 32 /
7 陰入 2 / 8 陽入 3 / 9 變入5

配合CCR資料庫,標音由粵拼轉用國際音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