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優勢腔版圖的擴張
從台語前身的漳泉語在台灣現身起,即由台南一隅不斷向外擴張版圖。清領台灣之初移入台灣的語言除閩南語外尚有客語、福州語、興化語等,同時存在的還有原住各民族的語言(包含平埔各族)。日據時代台灣閩南語雖一度屈居生活層次語言,但在使用人口數及使用地域方面卻是日益增加︰
(一)蠶食彰雲嘉南的客語方言島
客族人士移民入台形成的客語區,論規模首推高屏的六堆及桃竹苗,其次為中部的東勢、石岡、新社、國姓、水里、埔里。此外在台灣西南大平原(彰雲嘉南)上到處有零零興星的客家聚落--即所謂客家方言島,在強勢且人口絕對優勢的閩南語族包圍下,現今幾已放棄客家母語,變成了所謂的〔福佬客〕。
(註︰福佬客指的是有客家血統但生活習慣及語言已閩南語化的客家人)。
(二)取代了廣大平埔各族的母語
台灣在清代的二百一十三年間,分佈各地的平埔族群在文化上一直向漢人靠攏,自彰化至屏東的大平原上,約在日據之前,其母語幾乎已由閩南語取代。
以屏東地區為例:下淡水溪東側至東港溪東側的平原地帶,本是平埔族鳳山八社耕居之所(註一),康熙年間閩南人自台南移墾屏東平原後,強勢的閩南語對鳳山八社形成極大壓力,各社逐漸學會閩南語而放棄母語,至乾隆末年(距今二百年之前)大致上屏東的平埔族在語言上已經閩南語化(註二、三、四)。
閩南語取代了平埔各族的母語,等於是擴大了閩南語的地盤。
(註一︰平埔鳳山八社指︰塔樓、武洛、上淡水、阿猴、下淡水、放索、加藤、力力等八社,是台灣最早的農耕族群。)
(註二︰乾隆42年、53年兩度在潮州斷層---即今沿山公路設隘,並自台南、屏東召募平埔諸社番丁為隘勇,防止排灣族與隔鄰客家移民衝突,乾隆56年--西元1791年--正式實施屯番政策後,大量移進沿山公路地區的平埔人,實質上與閩南語族群隔絕,不可能有機會學習閩南語,現今沿山公路的平埔各村落幾全操閩南語,唯一的解釋是這些移進沿山公路的平埔人,在原居地時已閩南語化了。)
(註三︰屏東縣現有各族群的分部呈現垂直排列現象,與政治、經濟的變遷有錯綜複雜的關係、饒富趣味,以後有機會另單篇介紹。)
(註四︰推荐參考書籍︰〔重塑台灣平埔族圖像〕---原民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翻譯出版。)
(三)消滅了福州語、興化語的地盤
清代興化人(福建莆田、仙游兩縣)最早移民鹿港並帶來媽祖信仰,但因人數太少遂為後來居上的泉州移民澈底同化。福州移民則多散居都市內從事三刀事業----剪刀(裁縫)、菜刀(廚子)、剃頭刀(理髮師傅),因人數弱勢,一兩代後即融合於閩南人之中,母語完全消失。
目前,台灣自大安溪以南的精華區域,除了台中的東勢、石岡、南投的水里、國姓、埔里、高屏的客家六堆等少部分地區外,台灣閩南語已成為唯一的強勢語言。
(本文2007-09發表刊載於台灣大學高雄市校友會刊5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