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liweijie 於 2007-11-14 13:16 發表
我高中同学中
平话讲的比官话平的人不少
不是简简单单地用平不平来判断第一语言,而是要用词汇量。泉州,应该是全福建闽语最强势的城市之一了,可是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我不夸张地说——他们根本无法描述一些高科技词汇或是哲学词汇。所以我说这是全省性的普遍现象。
Three C's define me: Chinese by birth; Canadian by choice; Christian by grace.
大势已去,没多少人会用地方语言描述科技词汇那是因为真正掌握白读音的人很少。虽然粤语是普及最成功的个案,但闽语的情况与之不大一样,或许可以参考一下日语。我对日语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他们分音读、训读还有什么唐音、吴音等,不知新词汇他们用什么读音。
ʔ  ħ  ç  β  θ  ʃ ʒ         |       ø  œ  ɔ  ɛ  ɪ ʊ     |     æ  ə  ɑ  ɯ|
阴平1边  阳平2便(~宜    阴上3丙 阴去5变 阳去6辨  阴入7鳖 阳入8别
为什么我敢打保票说我们大家的第一语言都不是闽语?当然理由是很充分的。高考时我们要写800字的议论文,我们谁能用800字写一篇闽语的议论文?考公务员,申论要写几千字,这里几个人能用闽语写那么长的文字?恐怕没有。所以我们都是受害者,大家不要太置之度外。
Three C's define me: Chinese by birth; Canadian by choice; Christian by grace.
似乎只有部分人在无力的抵抗,没用的,除非有更多的人参与,引起政府的重视,否则厄运难挡。这事还真得政府的介入,否则前景不乐观。
ʔ  ħ  ç  β  θ  ʃ ʒ         |       ø  œ  ɔ  ɛ  ɪ ʊ     |     æ  ə  ɑ  ɯ|
阴平1边  阳平2便(~宜    阴上3丙 阴去5变 阳去6辨  阴入7鳖 阳入8别
原帖由 akinchen 於 2007-11-14 16:17 發表
大势已去,没多少人会用地方语言描述科技词汇那是因为真正掌握白读音的人很少。虽然粤语是普及最成功的个案,但闽语的情况与之不大一样,或许可以参考一下日语。我对日语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他们分音读、训读还有什么唐音、吴 ...
日语的新词基本呢都是用片假名直接转写英语,当然是按照日本囝所理解的发音,比如 hair-dryer(电吹风)日本囝用片假名写作ヘアドライヤー(headoraiyaa)。他们不再将这些新词译成汉语(这是明治维新时期最常见的做法,比如现在很多出口转内销的日语汉词就是,如经济、社会、科学、民主等词就是日本囝那个时代的作品),更不会将新词译成和语(日语固有词体系)。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其实粤语中凡是涉及到高深词汇如哲学等领域,也不见得都会喜欢自创说法(少数如太空梭等),而是基本采用了和北方汉语一致的词汇——其实我觉得这些词汇构成本身来自于古典汉语,本来就不是北方汉语的专利,使用了这些词汇也不见得就是北方化了。就像日韩越的高级词汇也基本来源于古典汉语一样。

对闽语而言,或者更准确说对我的母语潮语而言,我只希望下一代看到哲学、经济、军事这些方面的词汇的时候他能够不假思索得用潮音读出来,那就够了。倒不奢望都能自创一套有别于国语说法的体系。其实现在的问题是,有些青少年说到这些高深词汇时,会不由自主地发生code-switching(语码转换),转用国语读音,结果造成潮国混合的口语,令我觉得很不爽。涉及姓名的时候也时常会发生这种语码转换。

其最最根本的问题,是现在对于构成所有汉语支的语言都最为重要的“字”的潮语读音,新生代都缺乏系统的掌握。口语虽然通过父母亲友可以自动习得,但没有学会那些字的读音,却就使母语的应用领域只能局限在daily use的范围内,这样实在可悲。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恩,去年十月,去北京玩,第二次参观北大,我们06届的福安人带一个队去的我和他们农大的传媒的人大都用普通话,坐在大门进去一点的草坪护栏上休息,突然听到旁边两个人在讲福安话,说电脑硬盘什么的.结果问一下,是带我们来参观的学长,一个清华一个北大.

----------------------------------------------------------------
不是简简单单地用平不平来判断第一语言,而是要用词汇量。泉州,应该是全福建闽语最强势的城市之一了,可是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我不夸张地说——他们根本无法描述一些高科技词汇或是哲学词汇。所以我说这是全省性的普遍现象。

那么英语的菜单还要用法语写,欧洲非拉丁语系里有那么多拉丁语借词,而且都是"哲学"之类高科技词汇.朝鲜语和日语的"先生"还是中国的,融入到其本族语言的日常词汇(如干杯)都有不少是"非母语".他们的本族语言不也是主要体现在口语中么?看一则资料,使用最经常的词语,最不容易变异.
要是这样算,谁知道自己的第一语言是什么了.
尊重是一种美德。
原帖由 Dieu-hi 於 2007-11-14 01:42 發表
閩劇... 有的台詞很口語, 以前看馮夢龍的時候, 有感覺的聽的來, 有的台詞相當文, 就算看台詞也聽不來, 而且演員說台詞又特別快... 不知道那些不識字的老人們都是怎麼理解那些台詞和劇情的.

福清的閩劇是用閩縣音還 ...
用非常明显的福州腔,旁边有字,老人看的懂,连我都听的懂,何况经常看戏的老人
原帖由 菊在言 於 2007-11-15 11:31 發表

用非常明显的福州腔,旁边有字,老人看的懂,连我都听的懂,何况经常看戏的老人
我以前下載並欣賞過福清閩劇團的演出,就是用福州腔。
Three C's define me: Chinese by birth; Canadian by choice; Christian by grace.
原帖由 GnuDoyng 於 2007-11-15 15:19 發表


我以前下載並欣賞過福清閩劇團的演出,就是用福州腔。
电视里看过尤溪的闽剧团也是福州腔
不知闽东的是什么腔?
因为乡下有钱人多了,三天两头请做戏,所以节庆旺季的时候都难以请到闽剧团,虽然福清大大小小的正规或民间的闽剧团居全省之冠(因为有市场。。。以前我班语文老师到文化局去调查的,文化局的收入跟这有莫大的关系)。有时甚至请到安徽黄梅戏剧团,浙江的越剧团。
有次请到霞浦的闽剧团,那些老人都在批评,唱什么都不知道,太差劲了。。。。。。
不知是不是他们用当地腔

说说上午在安泰一楼的外文书店的经历

上午逛安泰外文书店的时候,在收银台,有三个女人聚在一起高声地用福州话谈论着什么,有说有笑。我走近,才知道她们正在试图朗诵报纸上的文字,一边评论着。我装着去翻报纸,走到她们身后伸头看看她们在读什么,就瞄到一眼中间标题写着“...十邑...”,中间有一段福州话的类似诗或是歌词的文字。我不敢把头伸得太夸张显得不礼貌,所以只觑到这些。她们读完那些文字后(读得很生硬,但是很认真很用力,并互相纠正),我就安静地听她们谈论——她们开始谈论家里使用福州话的情况:女人甲大概四十多岁,她说,她在家从来都是说福州话,如果让她在家里还说普通话实在是要她的命。女人乙说了些啥我没什么印象了。还有个少妇丙,打扮得很时髦的,小孩子正在牙牙学语。她老公是两个声,不会说福州话,所以她家里夫妻都说普通话,结果小孩开口学说话时,就是普通话。她注意到后,开始刻意地在她儿子面前说福州话,晚上睡觉前也用福州话给他讲故事。她母亲,也就是小孩的外婆,对此很不理解,她因此还在家跟她母亲吵了好几次架。

她们还在继续说着笑着,我买了书付了钱,就离开书店了。
Three C's define me: Chinese by birth; Canadian by choice; Christian by g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