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一个书证:
《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一) · 五行》:
鸤鸠在桑,直也。其子七也。鸤鸠二子耳,曰七也,兴言也。□□□其□□□□□人者□□者义也。言其所以行之义之一心也。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能为一者,言能以多为一以多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为一也。君子慎其蜀。慎其蜀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然后一。一也者,夫五夫为□心也,然后德之一也,乃德已。德犹天也,天乃德已。『燕燕于飞,差貤其羽』。燕燕,兴也,言其相送海也,方其化,不在其羽矣。『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能差貤其羽,然后能至远,言至也。差貤者言不在衰绖,不在衰绖也,然后能至哀。夫丧正绖修领而哀杀矣。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谓蜀。蜀也者,舍体也。
这里的蜀也是和”独“等价的。细心看一下可以看出来。全文论述的就是关于“一”(哲学、道德意义上的一)的。

而且这文段显示,在先秦时期,蜀(独)和”一“已经出现了互训的迹象。

现代之所以在古籍上难觅“蜀”表示一的书证,只是因为后代修书时将蜀都用“独”替代了而已。“独”出现官定的单独意义是在《广韵》(之前只是古书注疏中出现),猜测表示单独意义的“蜀”字的大规模消失也是在《广韵》时代之后。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多谢使者的解答. 关于蜀,一也.我也是凭记忆来写的.手头上没有原文可查.

对于使者的本字观,有些我是很赞同的.我也认为,本字虽为借音(包括通假,假借诸因音代义者),但最基本的是要有文献的使用记录.

使者所指的那些例子,在扬雄之前的那些文献,其实是通假,也就蜀在孤独义上通独,而且独也从表示兽类的义上转为表示孤独,而且这个孤独也成为常态.
而且使者所指的那些蜀独通用的大多数都是指孤独义上的互通.至于蜀轮那例,我个人还是没读通整段是什么意思.

既然,扬雄已经注明,南楚谓独.为何还是要用蜀呢?用独不是意思更清楚吗?而且,蜀,一也.南楚谓之独.是否表示蜀独有别呢?还是别的原因呢?蜀在古代显然在孤独义不是常态,为何要取蜀这种字而不用更可以训得通的独呢?
另,音韵上面的蜀跟闽语的一,个人总觉得有点牵强.
精彩精彩,我要聘使者当我们吴语协会论坛的语言沙龙版主
支持!
通假,其实是后人的说法,即后人(广韵之后)认为“独”是常态,是“蜀”是非常态。

但关键是,先秦时代,“独”也不是“单独”意义的本字,因此我认为,把“独”认为常态,“蜀”是它的通假的说法,对于先秦时代来说,是不必然的。应该说,那个时代表示孤独的时候,可以用蜀,也可以用独,两者是自由竞争的等价词汇,两者那时候都是常态,只是后来“独”逐渐胜出,到《广韵》时代“独”获得了表示孤独、单一含义的官方地位,这就表示蜀字在官方语言的竞争中最终失败。仅此而已。但我认为这不能作为蜀只是独的通假的理由。对于先秦到秦汉,也就是杨雄时代,这个蜀都不是“非常态”,它和独是一样的。甚至我们可以说,从出土的战国到西汉文书来看,“蜀”为数不少,是绝对的常态。现在我们之所以产生“独”才是常态而蜀是非常态的感觉(比如鸿雁说的“蜀在古代显然在孤独义不是常态”),只是受我们现在的印象影响而已,并不是历史的真相。而这种以今度古,往往是不可靠的。历史的事必须放在历史中来考察。

至于音韵上嘛,记得以前和杨兄也讨论过这个问题。我的意见还是:闽语的一的本字可能有不同来源,但其中必定有一些确确实实来自“蜀/独”。我个人认为潮语和福州话的一都是来自蜀/独的。

我知道鸿雁大概是认为漳泉的一都是-t尾,和蜀的-k尾不合。但潮语丝毫不存在这个问题。以前我们讨论的时候还必须说推论潮语的ek和ik如何对应中古的-k和-t尾之类,还得考虑例外,但现在情况不同了。现在从仍然保留了-t, -k, -p, -h四分塞尾的十九世纪潮语就可以明确得出结论!卓威廉的字典第193页:
one:che̍k.one by one it-it; ta̍k-it.
这里很明确得把一的两个音都给出来了。it是“一”文读音,收的是-t尾;che̍k是“一”的训读音,本字是“蜀”,收的是-k尾。韵尾区别非常分明。

还有,关于“蜀,一也。南楚谓之独。”我认为没有传达出任何独和蜀有别的意义。这个从《方言》其他词条的解释体例可以获证。就如
党 , 晓 , 哲 , 知也。楚 谓 之 党 , 或 曰 晓 , 齐 宋 之 间 谓 之 哲 。
这里的党、晓、哲、知,我不认为有什么差别。要说有,也就是地域方言的差别而已。《方言》的体例,就是把相同意义而流通地域不同的说法放到一起来解释。

至于盐铁论那段,其实就是讲那个时代的车子样式,不同阶层的,以及不同时代的。“常民”就是一般民众,“漆舆”是把车子涂上漆,軨就是车厢上的木栅栏,类似窗格子,“蜀轮”就是一个轮子。古代使用独轮车载物载人很常见(现代可能觉得有点古怪,不过我小时候是坐过)。引用一个资料:
独轮车以只有一个车轮为标志。由于重心法则,极易倾覆,奇怪的是,中国古代人用它载重、载人,长途跋涉而平稳轻巧,因此,它的创制者和第一个驾驶者必定是有胆有识的机械工程师。至于独轮车的车辕,其长短、平斜,支杆高低、直斜及轮罩之方椭、几乎随地而异、随人而异。

根据汉画像砖和一些文字记载,独轮车的发明时间至少可上推到西汉晚年。
桓宽的《盐铁论》属于西汉中晚期的文本,和画像砖的发现基本一致。当时桓宽特意记录“蜀轮”的出现,应该也是表明这是一种创新。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原帖由 wtzdj 於 2008-1-11 19:26 發表
精彩精彩,我要聘使者当我们吴语协会论坛的语言沙龙版主
谬赞了,不敢当。假如我这最近能把工作的事情搞定,一定过去wtzdj兄的论坛捧场。最近恐怕担当不起这个版主的责任呢。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使者说的很在理.

蜀独在古时候是否哪个字是常态,确实是我不察.呵呵~~

另,潮语跟闽南话的一显然是同一个根源,如果潮语是,闽语也是.事实上闽语偶然也会出现跟中古韵尾不一致的地方,而闽南语白读的喉塞韵尾-h也许也代表闽语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塞音尾相混的趋向.今闽语系很大部分次方言都三分归一分了,吴语大部分归一(OR已经全部地区都归并了呢?).

而且在潮语有韵尾三分的时候,有个别字的归法不一样也是正常的,就像福安话历史是三分的,但是有些字显然已经出现混的趋向,也许潮语的一读-k尾表明那时候潮语有趋于合并的趋势.当然这个也是我的猜测,并没有实在的依据.

[ 本帖最後由 鴻雁於飛 於 2008-1-11 20:11 編輯 ]
关于蜀独字的常态,我觉得蜀独应该是如此的:
蜀独从谐声关系来看,上古应该是同音.用来借表示孤独义的字(所谓的借音字,假借,通假等诸多术语是见人见义).
用蜀显然写起来比较方便点.
蜀後来用到了别的意思,表示孤独义就让给了独自个去享受.

不过,有点不明白:蜀,一也.南楚谓之独.为啥要这么说?难道南楚的地区习惯写独.亦或表示蜀独在扬雄时代已经有读音上的轻微差别.还是南楚谓之独是後来再加上去的注语(作者自己加的,还是後人加的呢?)
原帖由 鴻雁於飛 於 2008-1-11 20:09 發表

吴语大部分归一(OR已经全部地区都归并了呢?).
吴语里大概两种情况。北吴入声只有一个喉塞尾(上海在开埠之初还有-k,也算特例)。南部吴语很多地方甚至喉塞尾都失去读舒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