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limkianhui 於 2008-11-19 15:22 發表
終於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了。如果可以繼續的話,請繼續吧…… 叫我找十几年前看的东西,真是辛苦。哈。
丁邦新的文章我翻了一整箱十几年没碰过的纸箱,找到了。另一篇文章,没找到。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Volume 55, Part 4,page 755-788 (1984)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五本,第四分,第755-788页,中华民国七十三年十二月
《吳語聲調的研究》,丁邦新。
我把稍微有关的地方抄一抄:
〔
1.本調、變調、基調與原調
研究中國方言的學者一向將一個字單念時的聲調作為「本調」,而將連續時發生變化的調稱為「變調」,如此界定在應用起來並無問題。但是如果在意涵上有將「本調」誤認為「本來的調」的可能,那麼就產生了不必要的紛擾;同樣,「變調」只是指稱上文所界定的某一情形下的聲調讀法,並不包含「變調」不是本來的調,或「變調」一定後起的意思。平山九雄(1975)用「基本調值」及「替換調值」稱指「末位音節」及「非末位音節」比較清楚,因為這些名稱都只是用來說明平面的現象,並不包含時間前後的因素在內。本文仍舊沿用「本調、變調」這兩個名稱,但是另外提出「基調」和「原調」兩個名詞來,前者是平面性的,而後者則是歷史性的.
〕
从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丁邦新已经看出来(变调)可能在历史上来得比(本调)早,另外,(本调)可能不是(本来的调)。
最后一页我们可以看到:
〔
這樣我們就得到吳語的古聲調系統:
陰平 陽平 陰上 陽上 陰去 陽去 陰入 陽入
*55 *22 *35 *13 *42 *21 *55 *22
〕
所以丁邦新推论出来的是吴语古音,不是汉语古音。不过,调值倒是跟别人推论出来的中古汉语调值几乎没有两样。
丁邦新的(基调)在今天的英语称为“underlying tone”。他也发现在吴语里,(本调)比(基调)的阴阳分别模糊些,意思就是,(基调)阴阳区别较明显。这跟我讲的闽南语(本调)有(阴阳颠倒)的现象是同样的。
〔
四、結論
這個研究是根據我(1982)的以變調為基調的構想,所做的一個試驗。只要把上文中討論過的小方言的本調也列成一個表,立刻就可以發現調值的變化和差異都相當大,不像根據基調得來的結果顯示相當整齊的方向,試以陰陽入的調值作一個例子:
....
雖然還可以大致看出高低的情形,但遠不如基調的調值有清楚的方向.
〕
也就是说,吴语(本调)的(阴阳颠倒)的现象没有一些闽南语那么严重,不过丁邦新还是看出来了(本调)的阴阳比(基调)要模糊多。
总体说起来,丁邦新可以说是比我讲话客气一点,话故意没说那么清楚。不过他肚子里怎么想,我相信大家看得出来。
吴语,闽南语是兄弟语系。只不过吴语后来头重尾轻,而闽南语头轻尾重。两种语系都有(连调片语)。不过,到底是是吴语的片语调法来得早,还是闽南语也很原始味道的双调构造来得早,我还是摸不清楚。我个人的偏好是吴语最古时代也是一种双调语言,不过这是我个人的偏好,事实可能是另外一回事。
福州话(闽东话)声调构造我看起来介于吴语,闽南语之间。不过整体说起来,较偏于闽南语,是(类双调语言)。英语我会说成“quasi-stereotonic language"。不从双调观点去了解闽东话的声调构造,我想大家是会很头痛的。我是建议用双调观点去建立闽东话的骨头构架,然后再来加入吴语类的片语调法。不过闽东话我没有仔细研究过,只希望让大家参考参考而已。我是用双调观点非常成功地看出了潮州话声调的道理。希望闽东话也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