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 #10 wtzdj 的帖子

那这种入声韵母带复元音的,只有闽语才有吗
原帖由 wtzdj 於 2008-11-23 18:50 發表

无所谓的咯。。京音入声归派本来就是乱的。。。入派三声的格局老早被南系官话搞乱掉了。。所以我更欣赏东北话哈哈。
读书人的文言音和口语并不一定要吻合的么。浙江原来严州府(现被杭州并掉了)的徽语文白读就是两套独立声调系统,文读很显然是引进的吴语声调系统。当然,这是个极端例子,一般的汉语方言的文读,声调还是在固有声调里面调剂的。

至于韵母,其实我上面已经表达过我的看法了。实际老国音颁布的时候只说有个入声。老国音实际上从来没有成为活语言,那么有两个人录的唱片可以说明当时的一个情况。

第一个人王璞的录音,入声是短促的去声,那么我想会比较接近你上面的推测。有没有喉塞,估计是没有。王璞哪里人我暂时没查出来,不过他老师是王照,注音符号发明人,山东人。若他也是山东人,发喉塞的可能性不太大。

第二个人赵元任的录音,入声仿南京。那很显然 百bai 郝hao 这种京音里的白话音就待不住了,因为南京的入声韵母不能是复元音。这种入声,应该是带弱喉塞的,那么恐怕这俩字就得念 boh/beh heh了,呵呵。
我也覺得 baih, hauh 讀來怪怪的, 呣過, 無這些韻母, 老國音在韻母上會有一個程度不小的調整.

從你舉的王璞和趙元任的情況來看, 老國音的入聲韻讀法好像就有兩種了
入聲若是短促的去聲, 像百,郝這樣複韻腹的字就可以直接按京音讀了
入聲若按南京官話來的, 如上所說, 就要調整部分字的韻母來適應喉塞韻尾.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原帖由 Nguang 於 2008-11-23 19:22 發表
有啊, 壓, 押, 掐, 夾都讀 iah的
江淮話真的很奇特, 江寧音系有32個韻母, 到了南京居然增加到46個, 泰縣話有54個韻母, 到了泰州只剩下46個. 互相都是類似附廓縣和府城的關係, 卻韻母數差這麼多. ...
江淮官话里黄孝这种不算的话,总共就两大派四小派。。。

南京么,属于两大派里的淮西派,南方官话代表,语音脱离周边也是正常,是江苏省域里的安徽类型江淮官话。。。虽说是通都大邑,南京官话是江淮官话里尖团最晚合流的,至今还保留部分翘舌音。南京官话也是江淮官话里少有的高元音能配喉塞的方言(普语 十 一般江淮官话读/s@?/,南京官话是普语的声韵加个喉塞,还有/i?//u?/这种东西。。估计也让南京多了俩韵母。。。),也是儿化韵比较丰富的方言,也是江淮官话里入声喉塞比较弱的一种方言,近年来入声舒化颇多。入声相对比较少的基础上,江宁话少掉的主要还有撮口韵,江宁无撮口,一下就少了好几个韵母。

泰州么,属于两大派里的淮东派,四小派里的泰如派。今上上台前,独立成地级市没几年,近几百年没有当过府城,向在扬州治下,原来的县城受扬州影响比较大,文读比较多,阴阳入混淆厉害。韵母少几个,倒也不稀奇。。。扬州就是46个韵母。。。
原帖由 浊音dz 於 2008-11-23 19:28 發表
那这种入声韵母带复元音的,只有闽语才有吗
反正偶是觉得复元音要读得短促比较难。。。不是有些闽南人有没有喉塞都分不太出来了么。。。我觉得跟闽南的带喉塞入声韵不那么短促有关。

我听过各地的老师讲课,吴语区和江淮官话区的老师讲的普语入声的短促感肯定是比较明显的,有个福州老师倒是这点上也是很突出
原帖由 wtzdj 於 2008-11-23 19:59 發表


反正偶是觉得复元音要读得短促比较难。。。不是有些闽南人有没有喉塞都分不太出来了么。。。我觉得跟闽南的带喉塞入声韵不那么短促有关。

我听过各地的老师讲课,吴语区和江淮官话区的老师讲的普语入声的短促感肯定 ...
至少在泉州分得很清楚,連讀變調時喉塞也不會像廈臺漳一樣脫落
原帖由 浊音dz 於 2008-11-23 20:08 發表

至少在泉州分得很清楚,連讀變調時喉塞也不會像廈臺漳一樣脫落
泉州h结尾的入声字有短促感?我听不出来。听他们读chia̍h,读poeh,读huih,完全听不出有什么喉塞音。这点和福州差异极大。
Three C's define me: Chinese by birth; Canadian by choice; Christian by grace.

回復 #16 GnuDoyng 的帖子

母語的感覺吧 煩請limkianhui出來解釋一番為好
台中的閩南語陽入喉塞都混入陽去調了,可惜。一些台語歌,喉塞韻也是可以壓舒聲韻的,不知道其他方言歌曲可以這樣嗎?
原帖由 wtzdj 於 2008-11-23 19:56 發表
江淮官话里黄孝这种不算的话,总共就两大派四小派。。。

南京么,属于两大派里的淮西派,南方官话代表,语音脱离周边也是正常,是江苏省域里的安徽类型江淮官话。。。虽说是通都大邑,南京官话是江淮官话里尖团最晚合流的,至今还保留部分翘舌音。南京官话也是江淮官话里少有的高元音能配喉塞的方言(普语 十一般江淮官话读/s@?/,南京官话是普语的声韵加个喉塞,还有/i?//u?/这种东西。。估计也让南京多了俩韵母。。。),也是儿化韵比较丰富的方言,也是江淮官话里入声喉塞比较弱的一种方言,近年来入声舒化颇多。入声相对比较少的基础上,江宁话少掉的主要还有撮口韵,江宁无撮口,一下就少了好几个韵母。

泰州么,属于两大派里的淮东派,四小派里的泰如派。今上上台前,独立成地级市没几年,近几百年没有当过府城,向在扬州治下,原来的县城受扬州影响比较大,文读比较多,阴阳入混淆厉害。韵母少几个,倒也不稀奇。。。扬州就是46个韵母。。。
講來, 我之前有對照泰州和泰縣的韻母, 發現泰州少的都是y為韻頭的韻母, 像 ye yẽ yəi yəʔ yaʔ yaŋ yæʔ. 剛才看了揚州音系, 發現揚州話也無這些韻.

江淮話我幾乎無聽過, 對其語感無印象, 呣過我發現不少江蘇的江淮話都有鼻化韻, 我之前都以為江淮話無鼻化韻的.

東西派以什麼為分界點?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此泰县非彼泰县也。。。泰县原来治现泰州,泰州升级后,泰县治所跑到姜堰镇,泰县也就改名姜堰了。。。你看的那个 泰县 话恐怕是姜堰话。。。具体我也不是太清楚。。。
东西派么基本以江苏和安徽省界为界,但有交错。听感上,东片较为清脆,听感更接近吴语,入声分韵比较细。西片更为接近中原官话,很多有翘舌。总体来说东片比西片要保守。安徽这个地方很有意思。太平天国后,中原官话大举南压,江淮官话又推向皖南。皖南吴语消亡殆尽,江淮官话却多了皖南一块,简直是谁更官话谁生存么。。。
另外,东片里头还有个 通泰小片,泰州算里头的。这个片跟一般江淮官话5声调格局不同,最多有7个声调,入声分阴阳,古全浊声母不同于一般江淮官话和北方官话,而同客家话和赣语,不论平仄均读送气音。这个通泰小片里还有一个跟谁(包括周边江淮官话和吴语)也不通的南通话。。。局限于南通市区及其周边。。。
至于鼻化韵,一般江淮官话的咸山摄都是鼻化的。在江南吴语包围中的江淮官话方言岛,如江阴的江淮官话,由于受当地吴语影响,鼻化韵都脱落为阴声韵了。
江淮官话从语音面貌来讲是一种相对正统的官话,比《中原音韵》就多了一组入声韵,而且入声韵和阳声韵对应,作为南方官话的代表还是比较合适的。

[ 本帖最後由 wtzdj 於 2008-11-23 21:31 編輯 ]
原帖由 wtzdj 於 2008-11-23 21:29 發表
此泰县非彼泰县也。。。泰县原来治现泰州,泰州升级后,泰县治所跑到姜堰镇,泰县也就改名姜堰了。。。你看的那个 泰县 话恐怕是姜堰话。。。具体我也不是太清楚。。。
东西派么基本以江苏和安徽省界为界,但有交错。听感上, ...
漏了重要的xuxueyin點江北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