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擬古(Nicholas C.Bodman)記的三鄉閩語調值見下面的圖片。PO指平湖,TP指大布,Chaoyang 是潮陽。那麼陰平33,陽平55,陰上35,(陽上33),陰去11,陽去22,陰入23,陽入44。陰平和陽上調值一樣。

Bodman.jpg

張振興《廣東省中山市三鄉閩語》發音人叫鄭天倫,三鄉區烏石鄉人。記有七調:陰平33,陽平55,上聲13,陰去213,陽去11,陰入21,陽入53。臺灣漢字古今音資料庫可能取的張振興記的調值。

高然《中山閩語語音的一致性與差異性》記的是三鄉鴉崗(張振興引用的《香山縣志續編》寫成鴉岡,注明今屬南蓢區)、大布。二地也是七調:陰平33,陽平55,上聲24,陰去212,陽去11,陰入55,陽入31。

從張振興、高然二人文章舉的例字來看,他們的入聲對應比較混亂,音值也不完全一樣。比如“突”張tɐk21 高tɐt31,“箬”張hioʔ53 高hiuʔ31,“日”張zit53 高zit31,“食”張tsiaʔ53 高tsiaʔ31 sɐk31,“月”張ŋueʔ21 高goiʔ31。這些都是中古濁入字,但二人所記調值不完全一致。高然的文章陰入55衹出現了“竹”tip一個字,而他所謂的陽入31則出現了近三十個字,而且來自中古清入、濁入的字都有。“突”顯然是粵語借音,但二人記的韻尾不同。高然的文章有可疑的地方,張振興的文章也不是沒有可疑之處。
原帖由 tpyao 於 2011-11-8 12:40 發表


港澳粵語和三鄉話,我講了超過60年,自覺港澳粵語的陰平調值不及三鄉話的陽平調值高。面對粵語的既有權威標值,我不知該怎樣給三鄉話標值方能凸顯這個差別。 ...
《廣東粵方言概要》記的中山石岐粵語陰平調值55,同時註明說:“陰平是高平調,比廣州話陰平略低。”順德大良陰平調值53,並說有超平變調55和高升變調24(與陰上24對立)。
可能三鄉閩語的陽平調值較高,類似於順德所謂超平變調,屬於朱曉農所說的假聲。

回復 #20 /#19在山 的帖子

包擬古記音的平湖/大布的村話,上聲竟分陰陽,我不知有哪些例字。

我講的平湖話,調值等同港澳粵語陰平調值的字,為數不少,而包擬古竟然沒有發現此調,實在奇怪。平湖話入聲也有三調,而包擬古只發現兩調,不知何故。

日前才知鄭天倫是舍弟的同學,可惜我回鄉逗留短暫,沒時間向他請教有關問題。
高然《中山閩語語音的一致性與差異性》記的是三鄉鴉崗(張振興引用的《香山縣志續編》寫成鴉岡,注明今屬南蓢區)、大布。二地也是七調:陰平33,陽平55,上聲24,陰去212,陽去11,陰入55,陽入31。
對南蓢並不認識,不知南蓢是否有地名稱鴉岡。

三鄉話有三個不同調值入聲,除陰入、陽入外,還有一個調值更高的,據使者老師的意見,類名暫定為「變入」,各舉一例:

尐 - zih53  (尐尐僅  - zih53 zih53 zan212 - 極少量)

舌 - zih33  (豬舌 - du33 zih33)

接 - zih31 (無人接 - mau35  naang35*nang21 zih31)

[ 本帖最後由 tpyao 於 2011-11-9 06:05 編輯 ]
1 陰平 33 / 2 陰平A 44 / 3 陰上 35 / 4 陰去 21/
5 陽平 55 / 6 陽去 32 /
7 陰入 2 / 8 陽入 3 / 9 變入5

配合CCR資料庫,標音由粵拼轉用國際音標
包擬古記的陰平、陽上調值相同,應該衹有一個上聲,有一部古濁上字派入陰平。

不是本地人,調查又比較粗疏的話,所記音系有可能不全面。如果衹是坐在賓館房間裏,拿著一本《方言調查字表》問發音人,這樣調查出來的音系有缺陷也不足爲怪。
江西餘干贛語有個 tsiɛt 陽入,“一~~仂”即“一點兒”。 tsiɛt 的本字應即“尐”。尐,《說文》子結切,少也。陽入當是變調。

餘干附近的撫州有個 ʨiʔ 陽入,也是“一點兒”的意思,這個韻母又不符合了。《集韻》“尐”有子悉切,但是指一種蟬。
原帖由 在山 於 2011-11-8 21:00 發表

《廣東粵方言概要》記的中山石岐粵語陰平調值55,同時註明說:“陰平是高平調,比廣州話陰平略低。”順德大良陰平調值53,並說有超平變調55和高升變調24(與陰上24對立)。
可能三鄉閩語的陽平調值較高,類似於順德所謂超平變調,屬 ...
台灣一些大埔客語(一般是指東勢的)的paper也有提到類似現象,
陰去調本調53、連字調55,
詔安話則是陽平本調53、連字調55,
結合廣州粵語的陰平,
那我能不能推論嶺南各處55、53皆是一個不構成對立的音調,55原本是53的連讀變調,
隨著方言裡變調的消失,部分字的連字調卻獲得保留所形成?
原帖由 Lim 於 2011-11-9 11:07 發表


台灣一些大埔客語(一般是指東勢的)的paper也有提到類似現象,
陰去調本調53、連字調55,
詔安話則是陽平本調53、連字調55,
結合廣州粵語的陰平,
那我能不能推論嶺南各處55、53皆是一個不構成對立的音調,55原本是53的連讀 ...
我覺得確是如此。例如「風車」一詞,粵語「風」字讀陰平55,「車」字讀陰平53。
1 陰平 33 / 2 陰平A 44 / 3 陰上 35 / 4 陰去 21/
5 陽平 55 / 6 陽去 32 /
7 陰入 2 / 8 陽入 3 / 9 變入5

配合CCR資料庫,標音由粵拼轉用國際音標
廣州話陰平本來讀 53,在連讀時有的情況下要讀成 55 ,跟高平變調的調值相同。現在很多情況下陰平讀成 53 或 55 都可以。
李新魁、施其生等人的《廣州方言研究》將陰平分成兩調,分爲上陰平、下陰平。貌似施其生後來認爲沒有必要再分兩調了。
http://tieba.baidu.com/f?kz=850237866

這連結裡有廣州話55和53的被看法
粵語陰平調值由53向55靠攏,可能是受推普和北人南移的影響。
1 陰平 33 / 2 陰平A 44 / 3 陰上 35 / 4 陰去 21/
5 陽平 55 / 6 陽去 32 /
7 陰入 2 / 8 陽入 3 / 9 變入5

配合CCR資料庫,標音由粵拼轉用國際音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