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語
- 福州語
- 來自
- 閩候縣荆溪鎮
|
4#
发表于 2009-8-11 20:34
「閩南語」與「台語」正名之辨
http://www.kmdn.gov.tw/ch/News_N ... 17&CategoryID=7
日前一些本土社團人士到教育部抗議,指稱「閩」這個字是「蛇」的意思,而「南」則是有「蠻夷」的意涵,認為國中小學「閩南語」課程名稱有歧視意味,要求將「閩南語」課程正名為「台語」課程。這個抗議行動凸顯了少部分本土社團人士為遂其主觀訴求,拿「閩」、「南」二字的字義來抗議,無端掀起「閩南語」與「台語」正名之爭,有過度炒作、刻意將此議題政治化之嫌,實非社會之福。
台灣是個由多族群組合的多元社會,因為種族、血緣、地域之別,概分為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等四大族群。由於閩南族群人口居於多數,他們講的「閩南語」習稱「台灣話」或「台語」,社會約定成俗,其他族群不以為忤。事實上,台灣閩南族裔祖先大多來自福建閩南的泉州、漳州地區,母語就是閩南語,大體上是泉州腔或漳州腔之分,明清時期移民來台後發展出所謂南部腔、中部腔、北部腔、海口腔、鹿港腔……等,不論是什麼腔,都是屬於閩南語語系,學術研究或官方稱謂都以「閩南語」定位之。
台灣民主化過程,族群和語言問題成為政治人物操弄民粹政治的工具。李登輝執政時期推動本土化以及陳水扁執政時期大力推動「去中國化」政策,從教育、文化著手,極力扭曲文化傳承,意圖切割與先民大陸原鄉的相關聯繫,諸如以「台語」取代閩南語的稱謂,並自創「台語」用字,以與國(漢)字區隔,一時間,本土文學、本土文化、本土語言成為顯學,閩南語或台語詞典紛紛出籠,內容五花八門,亂象叢生;再如當時教育部杜正勝部長主導公佈了三百個閩南語常用詞,譬如:將心情「沉重」寫成「震動」,意思相去甚遠,如此令人啼笑皆非的錯誤不知凡幾,這是政治力粗糙操作造成之害,足資警惕!
這次少部分本土社團抗議「閩」、「南」二字具有歧視意味,要求將「閩南語」正名為「台語」的訴求,理由過於牽強且缺乏正當性,是明顯的政治操作。若以坊間出版之國語字典、辭海、辭源、辭彙等相關辭典登錄之閩、南二字,未見此歧視性意涵之字例,而閩南之稱謂指的是地域,因此,渠等片面引用說文解字的說法,是為了遂其以「台語」取代「閩南語」之目的所作斷章取義之解讀,更缺乏對台灣社會其他族群的尊重,因為,那一種語言可以稱為「台語」,基本上仍然存在極大爭議,就如同金門人普遍都講閩南語,習慣上以「金門話」稱之,事實上與福建閩南人、台灣閩南人所講的閩南話都屬同一語種,只是腔調有別,如果大家都以本土為訴求,強調自己主體性,那麼金門人也要求將所講的閩南語正名為「金門話」或「金語」,豈不荒誕不經?
質言之,台灣閩南族群講的母語就是閩南語,學術名稱或官方稱謂都是「閩南語」,台灣少部分本土社團人士欲將閩南人所講的母語正名為「台語」,是捨本逐末的政治秀。我們認為,真正關心本土文化發展的有識之士,不必在「閩南語」或「台語」正名行無謂之爭,應該重視的是閩南母語正在逐漸流失的危機,理應思考如何積極拯救母語,並致力為閩南語的保存、維護、傳承與發揚而努力,才是正道。 |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