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語
- 潮语揭阳腔
- 來自
- 潮州府揭陽縣東安里
|
1#
发表于 2008-12-11 20:17
【转】浅谈潮汕民俗的佛化
原出处:http://blog.gmw.cn/u/4223/archives/2005/7940.html
浅谈潮汕民俗的佛化
[ 2005-6-6 17:22:00 | By: wuzhongwen ]
关键字:俗语;心量宽广;博爱为怀;海纳百川
佛教传人潮汕,时间不晚于唐代贞观年间。佛教给潮汕的社会和文化带来如此深刻的影响,以致已成为潮汕文化中不可剥离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使在今天潮汕人生活中,人们看到潮汕各地大力兴修寺庙,也许会感到惊奇。其实这重修的寺庙与原来的相比,只是一部分,据2002年初步统计,获各地民族宗教局登记,潮汕庵寺 300座、居士林5座、道场2座、精舍77座、佛堂28座、佛学院1所,总计413座,常住僧人尼约1154人,信徒数万人。其分布之密集,不亚江浙一带。多么浓厚的崇佛氛围! 从建筑、艺术、风俗、纪念等方面看,潮汕文化无不渗透着佛教思想的影响。本文拟从潮汕民俗的角度,对其佛化的状况作一些粗浅的认识,以诚讫于方家。
一、佛化俗语
语言的功能和价值,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交流工具,而且是文化内蕴的一个有力的外在表现.潮汕方言中所存在的大量俗语,就颇能反映出其文化的佛化特征。如“潮人称人胸怀宽宏为“佛量”,在佛教用语中,“无量”本指大得不可计算的数目,《摄大乘注释》卷八谓“不可以比类得知为无量”。潮语的解释,将与 “佛量”相衬,指心胸狭隘为“无量。[1]P533佛家有“看破红尘”之说,指看透尘世的虚妄污浊,不足留恋,潮语“看破”之说,用以形容人的达观、洒脱,因有“做人看破”、“做事看破”之说。[2]P534斥责无立场,遇事随风倒,只图眼前利益者是“逢佛烧香,逢贼骑枪”(骑,即执持); 谓诬陷人做了绝不可能做的事为“诬佛偷食鲑”;鲑是以盐淹渍的小鱿鱼,佛怎么会偷这些东西?潮俗把怒目执柞的护法神韦驮唤作“难唐”,因为“好就观音样,弄就难唐像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方如一切好说,我就以观音的慈悲态度相待,否则就给他降魔柞吃;也可解释为喜怒无常的人。[4]P176还有“食三两菜脯(萝卜干)就要上西天”、“买尾咸鱼去放生,不知死活” [5]P535等等。这类俗语,不仅富于生活哲理,寓意深刻,而且风趣活泼,从一侧面反映出潮人幽默性格。但其中占大部分的是反映佛家关于三世因果、轮回报应原理的俗语,如骂孩子时称为“讨债仔”,说人遭受灾祸谓之“前世做积恶”;赞人生活环境美好的“前世有修”,讥多说谎话的人要“后世着(必定)哑”;劝人不可作恶,否则祸及子孙“勿累子累孙”… … [6]P175都说明了因果报应观念深人潮人民心。从某种意义上评价,不可否认,佛教一些道理对人们也起到了抑恶扬善的有益的教化作用。
二、祭祀民俗
潮汕民间祭俗活动多而且普遍。佛菩萨、祖宗、神鬼、夭地自然等无不是它的祭祀对象一年中举行祭祀的时日大致为二类:一是岁时节日,二是特殊情况。大部分祭祀活动都或多或少地与佛教信仰有联系,如岁时祭祀中,与其他传统年节同等看待的佛教节日就有“阿娘生”(观音诞)、浴佛节、七月施孤、中元节、“ 罗汉生”(佛成道日)等。至于诸神之诞、消灾祈福、生死礼仪,也常伴有佛化的祭祀活动。潮俗的佛教节日的祭祀活动,与我国汉地其它地方的做法大同小异,不过更普及到民间,在具体仪式上也有自己的特色。
阿娘生(三月十九日观音成道日),潮俗民间先在前一日晚设拜,供品中必备“鸟饼”这是一种用面粉调塘制成飞鸟状的薄片,再加以烘脆而成。这是因为民俗认为这天晚上菩萨照例到南海普陀山探望旧家,需座前的鹦哥(鸟饼)飞海随行,当然这鸟饼也充作菩萨人门送礼之用。到十九日上午或下午再设供时,供品中又需备绿豆甜汤。意思是说菩萨从南海回来,天热路远,需绿豆汤点心解渴。这种祭祀中设想的周到和招待的热心,说明了潮人对观音的特别虔诚和祭祀供品种的地方特色。[7]P536
中元节,潮俗称为“鬼节”。[8]P33佛教称为“盂兰盆会”,盂兰盆会,典出佛经上“目连救母”演化而来,相沿而传下来,成为赈济孤魂野鬼为主,称为“施孤”。以及拜件、放焰口等宗教活动。这本是佛教的重要节日,而在潮州也普及于民间。这日民众在街道宽阔处或场坪上高搭棚台,张挂佛像,香花灯烛,颇具庄严。所设的供品却荤素杂陈,纸钱、银锭堆积如山.巨香长达一二米,烟雾弥漫,台前设假山三峰,上插面制佛手,上书“盂兰胜会”、“佛光普照”、 “开甘露门”等字样。法事中上师照例要“抛包子”(面制小包),观众争相夺取,叫做“抢包子食平安”。旧时大众生活贫困,抢到的食品可带回家里作口粮,更何况据说这种东西有福气、财气。祭品中有重达一斤多的面粿,作为“大财气”更是激烈抢夺的对象。因此潮汕俗语有称做事性急慌张者为“抢孤”;形容不知满足,终于两头落空者为“放掉面桃去抢饼,面桃无了饼也无”。[9]P536潮汕施孤之俗沿袭不断,且为人所普遍重视,不仅因为天灾人祸中死于非命者众,而且还因为潮人为谋生计漂洋过海而客死他乡者众,使这个宗教礼仪成为牵动千家万户的一个节俗。
从上看来,这种民间法事不无掺人鬼神崇拜的迷信成份,不是正统佛教所为,但其用意是良善的。这种施受及鬼的做法,不也正好说明了潮人心量宽广、博爱为怀的心理特征吗?
三、民间艺术
佛教对潮汕民间艺术影响最大的当推音乐和戏剧。佛教思想如因果报应原理对潮剧本内容深有影响,自不必多谈,这里专谈谈潮汕民间音乐。寺院中功课、普渡、祭祀和七斋丧事都要用梵叹唱诵,梵叹唱诵使得诵经时既易记易懂,又不致单调枯燥,并有能随着节奏和旋律达到心寂人定的功效。梵叹唱诵长期在发展变化中,逐渐演变为一种特殊的音乐——佛教庙堂音乐。
庙堂音乐是潮州民间音乐四大系统之一,在全国佛教音众乐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曲调主要有“香花板”和“禅和板”两种。“香花板”又名“本地板”,是本地最古老的佛乐,与潮汕民间小曲相互影响,互有渗透,主要用于应赴做佛事的唱诵伴奏,旋律热烈昂扬,跌宕活泼。“禅和板”又名“善和板”, 禅和板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一说是由潮汕俗家佛教组织,念佛社社友邱家祥与开元寺僧释可声同创,另一说是乾隆年间从广州方面传来的,再与潮乐小曲结合而成,无论哪一种说法,“禅和板”已成为富于潮州地方特色的音乐形式。[9]P538它主要用于寺庙唱诵,旋律徐曼优美,令人心旷神怡。在法器伴奏方面,又从禅和板上创造出一种叫做新“七星板”的节奏形式,使得音乐节奏更显得生动活泼。
香花板和禅和板音乐,是潮汕僧俗依据佛曲梵叹唱法,吸取当地民间音乐精华,经过历代不断的创新完善,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潮汕民间佛乐。在寺内的法会和俗家人做佛事中广泛运用。不仅如此,它还被民间音乐和戏曲(潮戏)的唱腔和伴奏所借鉴、吸取,为广大潮人所喜闻乐见,但却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解放后,才引起国内音乐行家的注意,并由开元寺僧人和民间音乐艺人逐步加以发掘和整理,其中一部分已被制成各种唱片和录音带出版,并在多种音乐会上演奏过,颇受欢迎。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些曲式曲调已被专业作曲家和演奏家吸收后加以艺术创造,从而焕发出新的艺术光辉。如1983 年潮州市民间音乐团创作和演出的器乐曲《 祭鳄颂》 ,作者大胆吸收潮州庙堂音乐的旋律特点和节奏形式,并以庙堂音乐的打击乐器演奏,这种尝试引人注目,1993 年中国音乐学院教师、潮州籍古筝演奏家李秀’明先生,在北京举办了个人古筝演奏会,所演奏的乐曲有些也借鉴潮州庙堂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在国内音乐界引起相当的反响。此外,国内不少有关单位和个人也陆续来潮采风,录制和研究潮汕佛乐。[10]P28我们相信,潮汕佛乐会成为传统民间艺苑中一朵奇葩,在新的气候土壤中争春吐艳,香飘海内外,法音传千古。
四、礼仪民俗
潮汕礼仪民俗中也深受佛教浸染。如丧葬中的“做功德”,即为死者诵经礼忏超度的法事,在昔日即使不是信佛人家也必举行的(除基督、天主教徒外),也是旧时之民间普遍之事;[11]P152大年初一,民间祀祖都用素品,合家持斋一日或一顿(早斋),农村有全村都是这样做的。俗传大年初一持斋一日等于一年功德,所以乐意实行。又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昔日潮州各善堂(居士团体)要举行接九皇菩萨法会,信佛居士必须持斋九日,以示虔诚,这叫“九皇斋”,民间非信佛者持“九皇斋”者也相当普遍。[12]P538到现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海外潮人仍然崇尚此举。
诞生礼中也有孕妇在某段时间吃素的俗规,到婴儿出生后12天,有的地方是7天或9天,要举行“开荤”仪式,产妇才开始由吃素转人吃荤,吃肉吃鱼补身子,还要给邻里、亲朋分送礼物。这也是吃斋积德吉祥的表现。[13]P539而提倡布施,广结善缘,历来就被潮人认为是积德的最佳途径,从而蔚然成风。如潮汕现存的许多唐宋以来文物上,常刻有“只x (地点、人名)舍钱砌石井(或造桥等)一口祈乞平安”[14]P28如此之类的字样。这不潮人普惠众生、自利利他的佛教精神的实践见证。至于众多的佛化地名和佛化物名如“甘露坊”、“王姑庵巷”、“斋公园”、“佛道巷”、“观音柳”、“佛耳草”、“佛手柑” 等等。更是不胜枚举。这种礼仪主要是要求潮人的行为规范,以防止人们去做坏事,更好弘扬中国优良的传统美德。
五、潮汕建筑
建筑是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项活动。成为了一种带着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文章奇观。它不但表达了一个地区人们的物质需求,也表达他们的精神需求,从而反映了地区文化特征。潮汕有不少年代久远的佛教寺院。规模比较大的,有潮州的开元寺、潮阳的灵山寺和揭阳的双峰寺。不管寺院的规模如何,其建筑物的基本配置和组合,大致相同的,只是在单体的建筑形体的大小、附加建筑数量的多少这些方面,有所差别。最能代表的潮汕寺院建筑水平的是开元寺。它不但保留了宋代建筑风格,而且确立以后潮汕寺院以大雄宝殿为核心建筑的格式。
潮汕的塔,它是佛教的宗教建筑主要是安置高僧的肉身、舍利、或为供养佛陀、菩萨的造像,或为收藏保存佛教的经典,体现了宗教文化的功能。[15]P152最具有代表是潮阳的文光塔,建于宋绍兴元年(1131)曾请大学士香山何吾驺撰《潮阳邑侯膝公鼎建文光塔记》记其事,碑文尚存。唐文澡当时任潮阳知县,塔门联语“千秋文笔振金石,百丈光芒贯斗牛”是他所撰写的。[16]P165现在它的保存,基本是明代复建时的结构和状貌。
不管是寺院建筑,还是塔的建筑,都是深深的烙在潮汕的大地,给人领会到它们的建筑美感。同时也充分的说明了潮汕人的海纳百川和讲排场的心态。
参考文献:
[1][2][5][7][9][12][13]陈泽弘.潮汕文化概说[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9
[3][6]王伟深.潮汕俗语文化趣谈[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4
[8]陈汉初.潮俗丛谭[A].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5
[10][14]廖来保.潮州[J].1994年第一期
[11]方烈文.潮汕民俗大观[A].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8
[15[16]]黄挺.潮汕文化源流[A].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0 |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