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語
 - 潮语揭阳腔 
 - 來自
 - 潮州府揭陽縣東安里 
 
    
 | 
14#
 
发表于 2008-5-27 01:35
 
 
 
关于潮州话三系口音
潮语内部口音比较复杂,我也不是很精通,只能说一个大概。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系,即按照三条河流来划分,分作韩江系、榕江系和练江系。 
 
韩江系主要包括潮州府城和澄海;丰顺留隍也是属于韩江系腔调而仍保留有前鼻音韵尾;汕头标准语小公园话基本是基于韩江系的古澄海腔,而后综合了三江各系特点的三江混成腔;潮安南部是韩、榕混成腔,北部过金石镇后则为接近澄海腔;饶平潮语属于韩江系,但带有很多接近三江混成的汕头腔特色,是诸县中最接近汕头的。 
 
韩江系腔调的典型特色是: 
 
“桥”“惜”等字的白读韵母是ie/ieh(汕头、饶平不符合这一条,是和练、榕相同的io/ioh); 
 
“先”“闲”的白读韵母是oiⁿ; 
 
“根”“汤”的韵母混一为urng,“乞”的韵母是urk; 
 
“因”“恩”“英”三分为ing/urng/eng,相应的塞尾三分为ik/urk/ek; 
 
“焦”“妖”的韵母读iou(汕头、饶平、留隍不符合这一条,是和练、榕相同的iau); 
 
“县”“悬”(高)韵母读uiⁿ; 
 
“饭”“门”韵母读ung。 
 
 
除了这些共性,韩江系各子方言内部分歧颇大,各有特色: 
 
府城的特点有ueng/uang和uek/uak的区分,也有ieng/iang和iek/iak的区分,大体上古代收舌尖塞/鼻音尾的,则韵母元音为e;古代收舌根塞/鼻音尾的,则韵母元音为a。这个特点是其他地方所无的。 
 
澄海的特点是没有合口韵尾-m和-p,因此原来收-m和-p的字转读入-ng和-k;另外澄海没有府城一样的ueng、ieng、uek、iek等。 
 
潮安的特点,主要是指潮安南部包括县治庵埠在内的庵埠、彩塘等镇,它既与韩系的澄海、潮州府城一样用ie/ieh而不用io/ioh,也跟榕系的揭阳一样把ing和ik并入eng和ek(金石镇往北则接近澄海腔,有ing和ik),而且和韩系的澄海一样失去了-m和-p,原来收-m和-p的字转收-ng和-k,这一特点也反过来强烈影响到了现代的潮州府城音,使得府城的-m和-p有加速消亡的趋势。 
 
汕头话基于韩江腔,但具有综合三江的特色,标准语小公园话(以林伦伦字典音系为代表)既有有取自榕、练系的io/ioh和iau,而其他特色又符合韩江系,同时声调上又吸纳了练江系阴去前变调为高平调的特色(韩榕是高降),所以也有人称汕头腔为三江混合调。 
另外,目前汕头由于各邑迁入人口多,也处于不断变动中,比如汕头西北部有接近揭阳腔特色,ing/eng合一为eng,部分人有oiⁿ/aiⁿ自由变体,而澄海的-m、-p>-ng、-k也影响到汕头,“妖”韵读iau同时还存在iou的变体,等等,情况相对比较复杂。 
 
饶平音系上基本和汕头小公园话一致,也是有io/ioh和iau,但没有像汕头那样的不稳定变动状态。但饶平有部分常用字读法和一般的韩、榕、练音都不同,比如“森林”的森、“人参”的参读som(府城、汕头siam,揭阳sim),“开始”的始读súr,表示被动的“乞”发生了入声舒化,等等。 
 
丰顺留隍的特点可以参Bodhi兄的介绍。 
 
 
 
榕江系主要包括揭阳榕城区,揭东县,揭西潮语区如棉湖镇、钱坑镇,普宁北部如洪阳镇,潮阳金灶、关埠以及汕头西北部,丰顺汤坑、汤南等原揭阳蓝田都潮语区等。 
 
榕江系腔调主要特点是: 
 
“桥”“惜”等字的白读韵母是io/ioh; 
 
“先”“闲”的白读韵母是aiⁿ; 
 
“根”“汤”的韵母有区别,根恩等古代收舌尖鼻尾的,混入eng;汤光广唐等古代收舌根鼻尾的,其白读则为ng。至于相应的韩系塞音urk,在揭阳则大部分归入ek,遇到ng声母归入iak,例如吃ngiak; 
 
“因”“恩”“英”不分,即无ing/urng,混一为eng(部分ing则变为iang,如彬、宾),相应的塞尾混一为ek(部分urk变iak)。这是榕江系最典型的特色。有句俗谚调侃揭阳人:“我去了揭阳蜀铃,买了番薯蜀斤。“铃leng表示次的意思,是揭阳话典型用法,而斤读keng也是榕系特色(韩kurng练king); 
 
“焦”“妖”的韵母读iau; 
 
“县”“悬”(高)韵母读uiⁿ;  
 
“饭”“门”韵母读ng/ung均有; 
 
泥来母字读n的情况比韩江系多,如“蓝、男、能、忍、难”在韩系读lâm, lâm, lêng、lúng、lâng,在榕系则读nâm, nâm, nêng, núng, nâng; 
 
明微母字读m的情况比韩江系多,如“曼、望”在韩系读buăng,在榕系则读muăng。 
 
揭东口音存在舌尖鼻/塞音尾的变体-n,-t等,比如曲溪话和地都话都有类似的特色,乡下尤其明显。榕城话没有。 
 
棉湖镇等地口音和洪阳镇等接近,个别发音受练江系影响,比如“县”“悬”读uaiⁿ韵。另外变调特点有差别。 
 
 
 
练江系主要包括潮阳、惠来、普宁南部(如占陇、麒麟、下架山部分)等地区,另外普宁腔如流沙话、池尾话等基于练江腔而受榕江腔影响的练榕混成腔从大方面看亦应算作是练江系。 
 
练江系语音特点是潮语中最奇特的,和榕、韩差别极大,尤其以潮阳为最。 
 
练江系腔调典型特点有: 
 
没有ur韵,所有ur韵字如“巨居鱼史之”并入u韵,比如“汝”读lú,这是练江系头号特色(韩、榕都是ur/u二分); 
 
“桥”“惜”等字的白读韵母是io/ioh,这和榕江系相同; 
 
“先”“闲”的白读韵母是aiⁿ,和榕系同; 
 
“根”“汤”的韵母有区别,“根、恩”等古代收舌尖鼻尾的,混入ing;“汤、光、广、唐”等古代收舌根鼻尾的,其白读则为ng。至于相应的韩系塞音urk,在练江系则基本归入ik(如遇到ng声母则变iak); 
 
“因”“恩”不分,读入ing,但与“英”eng有区别,即二分为古舌尖系的ing和古舌根系的eng,相应的塞尾保持ik/ek二分(韩江系三分,练江系二分,榕江系混一)。 
 
“焦”“妖”的韵母读iau; 
 
“县”“悬”(高)韵母读uaiⁿ;  
 
“饭”“门”韵母读为ng; 
 
不少地区p,ph,b分化出了在u元音前的摩擦化变体即pf,phf,bv等; 
 
本调普遍是七调系统,阴去和阳上在不考虑变调的情况下无法区分,而且各个调类的具体调值调形也和榕、韩两系有较大差别,这也是练江系的一大特点; 
 
前变调系统上,练江系也有其典型特点,主要体现在阴上、阴去的前变调上,即练系的阴上变调是中降调,而韩、榕阴上变调是中升调;练系阴去变调是偏高平调,而韩、榕系阴去变调是高降调(汕头饶平是特例,汕头是变高平,体现了其受练江影响的特点,而饶平则是平中略降的54,接近汕头)。 |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