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語
- 福州語
- 來自
- 閩候縣荆溪鎮
|
1#
发表于 2008-10-19 20:13
略說福州語獨特的人稱詞前綴「依」及閩東系閩語詞頭
福州語閩縣話的人稱詞前綴是「依」,它的使用範圍很廣,
它可以加在親屬稱謂前面,比如哥哥稱「依哥」,弟弟稱「依弟」,父親稱「依家」,母親稱「依老」,舅舅稱「依舅」等
它也可以加在人名的最後一字上,表親近;但是多數情況下,直接將其作為姓名用字來使用,所以福州中年人裡面很多「依強」、「依華」、「依國」
它也可以加在單字形容詞前面,組成對人的暱稱或謔稱。
暱稱方面,比如某人性格倔強,或者身體一貫很強壯,就稱其「依強」;某人在同輩中排行最小,就稱其為「依西(i-sar)」,(「西(sar)」為「細 (sár)」的改調形式,不稱「細」是因為「sár」在閩縣話的讀音跟「sá」一樣,而「sá」有「交媾」之意);某人是小店的老闆,就稱其為「依闆」。
謔稱方面,比如某人老實憨厚,就稱其為「依憨(i-ngâung)」
它也可以加在人稱辭前面,表親近;比如遇到陌生的婦女稱「依姐」或「依姨」,陌生的老頭稱「依伯」,陌生的老太稱「依姆」,陌生的青少年稱「依弟」或「依妹」。
我的古文能力上是很差,看的古文又很少,所以我不知道這個「依」在古文中是否出現以及出現的年代,故其的來源,我並不清楚。如果此字不來自古閩越語,則我猜想「依」可能和第三人稱詞「伊」有關,或是其詞意的延伸,或就是「伊」字的俗寫。
查國家語文綜合連結檢索系統。「伊」在古文有做發語詞,但是它是否可以用在人稱上,就不得知了。「伊」也有「你」的曖稱之作用,這個又跟「依」的作用吻合,福州語閩縣話人稱詞添加「依」基本都是用於親近對方,同對方拉近距離。
對於這個猜想,我提不出很充足的古文用詞證據,所以僅作猜想而已。
之前,我一直都以為「依」是閩東系閩語的用詞習慣及特徵,用以同閩南系閩語的「阿」相區別開。可是最近在整理「蠻講詞彙表」的時候,發覺「不妙」。
我整理詞彙表的時候,發現蠻講的人稱詞很多都用「阿」作前綴。為此我很不解,一種閩東系的語言怎麼會用「阿」作前綴。接著我自解道,可能是受了閩南語的影響,泰順以及週邊的蒼南也有閩南語的使用人群。
後來又發現不對,因為在整理詞彙表的時候,雖然有發現極少量的閩南語詞彙,且不說這些詞彙存在著「共同閩語時代的區域性遺留」的可能,單就數量而言,就明顯感覺當地的閩南語對蠻講的影響力不足。人稱辭前綴是一種文法表現形式,又是很高頻的現象,蠻講話的閩南語的辭彙那麼少,那麼閩南語又怎麼會影響到文法且是相當高頻的文法現象?
泰順一半以上的人使用蠻講,全縣人口前五名的鄉鎮除去縣城,都是蠻講的地盤,且(據泰順網友稱)其對縣城的羅陽吳語又有替代之勢,可見蠻講在泰順的強勢。當地的閩南語使用人群僅在縣域東南角兩個鎮,是蒼南縣閩南語的延伸,這樣的情形,很難讓人相信閩南語能對蠻講帶來很大的影響。
蠻講的這個問題一直纏繞在腦海裡,直到最近偶然查看福寧府諸縣志方言卷的時候才得解。
壽寧縣在福建福寧府北部,同泰順縣相鄰,兩縣語言在邊界地帶存在交錯情況,但壽寧縣既不存在閩南族群,城關話亦不受非閩語的影響。壽寧話在閩東系閩語中屬福寧片,同侯官片在詞彙文法明顯有差但不多,算是相當正統的閩東語。發現壽寧縣志裡面,存在以「阿」作詞頭的人稱辭:
祖父 阿? a-dàu
祖母 阿婆 a-bo̤
伯父 阿伯 a-bah
伯母 阿奶 a-nai
叔叔 阿叔 a-cuh
弟弟 阿弟 a-die
哥哥 阿哥 a-go̤
姐姐 阿姊 a-ci
接著看曾為福寧府城的霞浦縣志的方言卷,又發現霞浦話的人稱辭也用「阿」作詞頭。霞浦縣位於福寧府東部沿海,雖然縣內的閩南話佔了百分十五,但是城關話比起福鼎話也是較正統的閩東語,並未很受縣內閩南語的影響。縣志裡面也存在著以「阿」作詞頭的人稱辭:
姑丈 阿丈 a-tiong
舅父 阿舅 a-gu
嫂子 阿嫂 a-so̤
嬸嬸 阿嬸 a-sing
祖母 阿媽 a-ma
曾祖父 阿太公 a-tai-gung
曾祖母 阿太婆 a-tai-bo̤
再看周寧縣的城關話。周寧縣位於福寧府西南部,縣境在閩東山區,歷史上沒有閩南語移民,周寧話同霞浦話、壽寧話一樣,都是福寧片的閩東語,但是周寧話由於地理環境的制約,受外來影響很少,保留不少其他閩東語已經不存在的特色。周寧縣志所載的周寧話裡面也有不少以「阿」作詞頭的人稱辭:
祖父 阿翁 a-e̤ng
舅媽 阿妗 a-gen
弟弟 阿弟 a-di
妹妹 阿妹 a-muai
嬸嬸 阿嬸 a-sin
伯父 阿伯 a-bak
叔叔 阿叔伯 a-cak < a-cuk-bak
但是在福安志裡面我只發現「阿爹」一詞有用辭頭「阿」,其餘的稱謂詞均不加詞頭。但是應該可以推斷出福安話不用詞頭「阿」。寧德志所記的稱謂詞中均無詞頭「阿」
這樣,基本可以確定福寧片的閩東系閩語中,人稱辭頭用「阿」。
現在看侯官片的情況,侯官片即福州府,共有十個縣邑,雖稱語言統一,但是人稱辭頭的用法卻有分歧。
我在文首提過閩縣話是用「依」。除閩縣話外,還有侯官話(即閩侯)、長樂話、連江話以及永泰話使用「依」,我們且稱這些使用「依」的縣邑話為「府城派」。其餘五邑的使用情況則同閩侯派不同。
閩清縣位於福州府西部,境內有城關的平水腔以及縣南的阪東話兩種閩清話。平水腔受閩縣話影響很大,阪東話則基本沒有受到外來影響。閩清縣志沒有記載阪東話的辭彙,所以阪東話的詞頭使用情況不得而知。但是基於平水腔的情況,多少可以推斷出阪東話的情況。
平水腔的人稱辭頭不用「依」,而用「阿」:
伯父 阿伯 a-báh
伯母 阿母 a-mū
叔叔 阿家(家叔) a-ga
表兄 阿?<阿表兄 a-bing
屏南縣位於福州府最西北端,長期以來經由坵塍同府城來往,其語言雖受坵塍影響深刻,卻自成一派,其語言面貌反而同府極東南的福清話相當神似。屏南話的人稱辭頭不用「依」,用「阿」(例子略)
福清位於福州府東南部,人稱辭頭的使用情況相當有個性,「依」、「阿」並存,但鮮用「依」,而多用「阿」。目前我的推想有兩種:一種是「依」可能是受府城話影響才引入;一種是「依」、「阿」原本就有,但後來使用的過程中受閩南或興化的影響,造成「阿」佔優勢(閩南語對福清話是有影響的,但是可能是在興化語獨立之前。也可能是興化語獨立之後,興化同福清的交流中將興化語中的閩南詞彙植入福清話中。)。用「依」作詞頭的辭彙在福清志裡面的記載只有三項,另外兩項是從朋友處得知。而「阿」作詞頭的辭彙則相當多。比較令人注意的是父親的辭頭用「阿」,而母親的辭頭卻用「依」。
公公 依官(官郎) i-guang
阿姨 依姨 i-ì
婆婆 依官娘 i-guang-niòng
母親 依? i-nā̤/i-nā
依乜 i-miéh
------------
婆婆 阿娘 a-niòng
舅舅 阿舅 a-gêu
哥哥 阿哥 a-go̤
祖母 阿媽 a-mā
姐姐 阿姊 a-cī
伯父 阿伯 a-báh
父親 阿爸 a-bâ
祖父 阿公 a-gung
小老婆 阿? a-ci
羅源城關話基本不用人稱辭頭,但是起步鎮則用「阿」做辭頭
坵塍話的情況不得而知,縣志的記載中,人稱辭均無詞頭。
現在歸納下福州府的情況
「依」派:閩縣(福州)、侯官(閩侯)、連江、永泰、長樂
「阿」派:閩清、屛南、福清、羅源
未知或不用詞頭:坵塍
眾所週知,閩南系的閩語使用「阿」作人稱詞頭,而其與福州語的過渡語言興化語也用「阿」作詞頭。倘若看看閩北,沙谿的閩語,就會發現閩語裡面,「阿」用作人稱辭頭是很普遍的。
關於閩北語的資料很少,從「閩語研究」中查的建甌話以及南平縣峽陽話的人稱辭頭用「阿」的辭彙
建甌: 阿娘 /a nioŋ/
峽陽: 阿伯 /a pa/
阿姐 /a tsia/
阿叔 /a sy/
沙谿閩語的材料也來自「閩語研究」,沙縣話的人稱辭頭「阿」的使用率比較高,而永安話和三元話(今三明)的人稱辭頭使用情況則無記載
沙縣:阿伯 /o pa/
阿叔 /o sy/
阿姐 /o tsia/
現在問題出來了,為什麼閩江下游至閩江口的五縣不用「阿」卻用「依」?
「依」是如興化語的聲母「ɬ」那樣在發展過程中頑強保留下來的古閩越語或原始閩語或江東吳語的特徵辭?還是在某一個時期,府城話基於某種原因產生「依」了,並且藉由府城的威望和輻射力影響到了兩個附郭縣(閩縣、侯官縣)以及三個郭下縣(永泰縣、長樂縣、連江縣),並且徹底改變這五縣百姓的語言使用習慣? |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