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語
- 漳州話
- 來自
- Amoy
|
8#
发表于 2007-7-29 12:44
「kong5着tui1,tui1咧tsing1」這裏頭的“tui1”應是讀陰去的“碓”,一種用舂米的東東,也叫“踏碓”(ta̍h-tùi)。還有那個“tsing1”就是“舂”。
關於“石碓臼”,在中國各地農村普遍存在,google可得:又叫石臼,是俺农村老家早年使用的一种用来掂捣谷米的工具。选一截粗细合适的木棒,一端钉上一块凿得圆轱辘似的石头,我们称为杵头。双手握住杵头的柄,上下起落,把石臼中的东西捣碎或者去掉谷米的糠。” 這東西歷史悠久:杵臼是所有稻米加工农器中最古老的一种,传说是人祖伏羲发明的。目前发现的杵臼多是木杵和石臼的组合方式,一般由妇女操作,其造型、结构非常符合人施力的动作习惯。到了西汉时期,人们又将杵按一长柄,利用杠杆原理设计出一种新的舂米农器——踏碓。《桓谭新论》中“及后人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杵舂”就是指踏碓而言,这已经是十分巧妙的舂米方法②。具体构造是:将粗圆并带有弧度的踏木与木杵插接成垂直角度,后端脚踏的力点削成平面,并使木轴穿过。将踏木横架到两块立着的石条之间,石条上面分别挖一凹槽,以架横木。使用时,将脱粒后的糙米置于石臼中,舂米者双手抓握横木,右脚踏木,一上一下,循环不停,十分方便(图27)。随着杵棒的起落,一阵阵的稻香便从石臼中散发出来,弥散在乡村所独有的清新空气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