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 #10 菊在言 的帖子

那是你没仔细翻。

ps,龙田的“田”是读chèng还是dièng?
Three C's define me: Chinese by birth; Canadian by choice; Christian by grace.
原帖由 GnuDoyng 於 2007-10-18 15:54 發表
那是你没仔细翻。

ps,龙田的“田”是读chèng还是dièng?
chèng
原帖由 GnuDoyng 於 2007-10-18 15:54 發表
那是你没仔细翻。

还是看不出有多少福州话的痕迹.要不就是一些穿插在里面的很少的福州话词汇
<闽都别记>里面是福州的历史文化民情,而书写语言确是北方的
看来你们都没见过《闽都别记》啊,都说是“福州话”文学巨著,我今天又在书店见到了,翻了好久,确实不是福州话写的,跟明清时期的小说无异,或许只是一些福州话的俗语吧。总之,那部书不是写的是福州典故,却不是福州话写的。
原帖由 菊在言 於 2008-1-12 21:37 發表
看来你们都没见过《闽都别记》啊,都说是“福州话”文学巨著,我今天又在书店见到了,翻了好久,确实不是福州话写的,跟明清时期的小说无异,或许只是一些福州话的俗语吧。总之,那部书不是写的是福州典故,却不是福州话写的。 ...
你有没有听过评话或者是闽剧啊?台词写下来就跟古典白话差不多的。你要找找里面的福州话名词。
Three C's define me: Chinese by birth; Canadian by choice; Christian by grace.

回復 #14 菊在言 的帖子

我刚看的时候感觉和你差不多,也问过同样的问题。应该说《闽都别记》是官话化的福州小说,相比起闽剧,小说里用的福州语语法和词汇都要少得多,但上千年来母语给我们传下来的文学巨制也仅此一部了,即便她的北语色彩浓厚,也不能掩盖她的价值,这是我的看法
Ĭng cĭng-lī, dáik cê̤ṳ-iù
因眞理,得自由
原帖由 GnuDoyng 於 2008-1-12 22:32 發表


你有没有听过评话或者是闽剧啊?台词写下来就跟古典白话差不多的。你要找找里面的福州话名词。
这样说你肯定没看过,她的价值当然不言而喻,几个城市有这份荣耀--拥有一部本土巨著。
我说的是被你们骗了,说是“福州话巨著”,我以为是半文言半平话的那种古典小说体,让我兴奋了很久,谁知不是
原帖由 菊在言 於 2008-1-13 17:17 發表

这样说你肯定没看过,她的价值当然不言而喻,几个城市有这份荣耀--拥有一部本土巨著。
我说的是被你们骗了,说是“福州话巨著”,我以为是半文言半平话的那种古典小说体,让我兴奋了很久,谁知不是 ...
我翻过,但没看过。关于我没看过《闽都别记》,这个很早前我们讨论福州话“胡子鱼”(tàng-sáik,潭虱)这个词的时候就在论坛上声明过了,你自己没认真看帖。我从来不会虚伪到把一本没看过的书硬要说自己看过。

还有就是这本来就是一部福州话巨著,没有什么好争议的。首先,我估计你从来没有把评话和闽剧的台词写下来看看它到底有多么官话。动画片《甘国宝》,每期结尾都会说:“且听下集再成。”你会用平话读吗?你如果不知道要读成“Chiā téng â cĭk cái chiàng.”你估计也要抱怨它根本就是一句官话嘛!其次就是《闽都别记》本身。虽然我没有统计过,但既然lumiere说里面有包含“潭虱”这个词,这就足以说明这本书是福州话巨著。只不过它的价值不是在表面上的,而是内在的。你因为它的官话表面而否认它的本土性进而拒读它,那你就永远无法得到它内在的价值。

至于纯平话著作,那你还是去看圣经嘛。
Three C's define me: Chinese by birth; Canadian by choice; Christian by grace.
的確不是福州話文學.
tension

唉……

在你们否认《闽都别记》是福州语文学的同时,你们中间没有一个人敢否认这整本书可以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用福州话朗诵出来,并且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不看字幕也许根本就听不懂。在透澈她是不是福州语文学之前,先请你们弄清楚什么叫文学?文学,脱胎乎生活语言,却又高超于生活语言。所以,请不要误认为文学总是要和日常用语如出一辙,请不要误认为只有越是本洋的词汇句法才越配称作文学——恰恰相反,有时候文学就是和下里巴人的生活语言格格不入。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如果会因为违背普通英国民众的口语实践而被否认为英语文学,那么世界文明史要被彻底颠覆了。所以请你们接受这个事实:汉语文学——无论是官话、闽语、吴语、客语、粤语,尽管它们的口语形式千差万别,但它们的文学形式,就像是条条溪水汇入大河那样,将归终于某种统一的模式。然而,可怜的福州语被驱逐出高雅的文学殿堂太久太久,以至于更可怜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她本应有的文学形式,一读到非口语的东西,就责难它是玷污是亵渎了。

你们咬定《闽都别记》里用的不是福州语的句法和词汇。好,请你们先谈谈你们心里的福州语的句法是什么——你们描述得清吗?我清楚地记得阮在指导lumiere的写作时曾说,尽量写短句,不要写长句,因为一写长句就会发现只能用到华语的思维方式。我当时看到这句话就强忍住反驳的念头,但现在还是压制不住要说出来:咦?为什么长句的思维方式就一定被认作是华语的?凭什么福州语文学不能用长句?难道我们肺活量比较小吗?你们有机会可以去读读广东和香港的粤语媒体的报刊,你们一定会讶异地发现,里面除了夹杂着个别粤语词汇外,整篇文章和现代汉语几无差异,而且从来也没有人怀疑过这不是粤语文学:他们天天都在用母语默念着那些文章。

再回头来说词汇。英语在历史上积淀很多外来词汇,比如像audience、retrospect、commence——我只是随便就想到这三个词——按照你们目前的思维方式,你们也许认为文学里使用他们日耳曼本土的词汇会更好些吧——那你们换成listener、look back、begin试试?那种阳春白雪的韵律感荡然无存了。同样的道理,福州语文学里的词汇一定要是越本洋越好么?恐怕你们得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原先,我在看评话的时候,听评话先生把“听”字读成téng,把“three days”说成“三天”,就很不解:为什么福州语已经有tiăng这个话音了,还非要用téng这么生僻的文音;为什么弃福州话明明有的“工”、“日”不用,却从官话借个“天”来?现在回想起来,这种纳闷正说明了我的孤陋寡闻与不学无术:在该用文音的时候用话音,在该用外来词的时候用本土词,就像英语里该用audience、retrospect、commence的时候却用成了listener、look back、begin那样。我记得有个语言学家统计过,美国南部那些天天生活在乡村里不读书不看电视不上网的说英语的人,他们平均仅掌握500个词汇居然也能顺利地表达他们所欲表达的所有东西——别笑,我们大多数年轻人的母语水平其实就是这样子。

总之,我无意于同诸位争执《闽都别记》究竟是不是福州语文学,也无意于号召大家文学创作时构筑空中楼台,毕竟文学的定义就是很主观很感性的东西,而且她的确需要坚实的日常用语作为地基。我只是想告诉各位,福州语的博大精深,早已超乎我们在家中或在市井里听到谈到的口白,她的庐山真面绝不是今天的我们可以轻松想象或是临摹得来的。
Three C's define me: Chinese by birth; Canadian by choice; Christian by g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