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兄啊,我明白了你要表達的意思...但你延伸了我所要說的,我只是在說漢字呀!!
端午在家閒著看電視看到個有關漢字的紀錄片,只看小小一部份感覺還不錯,意識形態什麽的不要管了,如果看反感了不要怪我哦~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4984448
哦? 那該如何切割議題只論漢字呢?

樓主標題是南方母語文字化的選擇(1.),
一樓內文並提到了韓、越母語文字化的取向,

而韓、越的取向與中國之所以走向不同,國家結構(2.)是影響選擇雙方取向的要因,
這就是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交互作用,

而國家結構係由意識形態(3.)所決定,

所以囉...
3.若不變,2.就不會變,
2.不變,1.就沒有選擇只有必然,

那該如何論1.不論2.、3.呢?
原帖由 此君 於 2011-6-11 13:13 發表
如果实在没办法,要汉罗混用,我跟倾向于减少罗马字的出现。所以,才想到用其他的东亚语言的文字符号,诸如假名、谚文、注音符号等。但问题是兼容性不大好,所以现在反而转向全罗马字 ...
我的看法與您很近似,
若在多元文化雜染的地區,一篇漢羅文章的漢字比例過高是很難讀的,

舉例而言,
我母方的家族"台中"都習慣唸做日語音讀的たいちゅう,
我看到"台中"腦裡就浮現たいちゅう而非Tai-tiong,"無理"、"結構"、"交代"...等詞亦然,
同理,我看到"湖口"、"天光"腦裡就浮現客語的Fu-kheu、thien-kong,
看到"電話"、"姑婆"就浮現粵語的tin-uaa、ku-pho,
最近韓國節目進來台灣的綜藝節目多,我開始看到"拍手"、"男子"已經自動浮現pak-su、nam-cha,
北語的影響更不用講了,
於是一篇漢羅文裡漢字越多我閱讀起來越"相拍電",


而如果我去閱讀不屬於我的母語的客家話漢羅文章,
這現象更明顯,因為我對其漢字發音的掌握性更弱,尤其是聲調,
於是閱讀這樣的文章就像看日文一樣,反倒假名會念而有時漢字唸不出來常需轉為閩南語或北語,
反倒是全羅的如
http://hak.wikipedia.org/wiki/Th%C3%B2i-v%C3%A0n
這樣的形式,除了可以讓我念準聲調,
而且只要掌握了客語和閩南語文讀的對應關係,縱使這是客語但理解內容其實很簡單,不比漢字難,
反到一些漢字的所謂"本字",寫出來我也不見得能理解,

所以我越來越傾向全羅

回復 #23 Lim 的帖子

同志哟~~哈哈
窃以为,母语书写应当采用“奥卡姆剃刀”和KISS原则
如果用全汉字的话,个人倾向于“小部分训字”+文言文的词汇~~
,   
,   
,   
  

真剣にやると、知恵が出る。

Ĉiu rajtas lerni la gepatran lingvon,kaj la internacian lingvon.

namah samanta buddhanam vajra me

微博  http://weibo.com/bambooheng
看不懂有二種原因:一種是人家亂寫,一種是中文能力差。如此而己。
像粵語一樣瘋狂造字
像海南語一樣瘋狂訓讀
還是有機會完全用漢字表達的
這兩種都還好,
前者我手寫我口,後者看意思就算唸錯也理解,

我比較怕那種瘋狂考本字,考出來既冷闢又跟現代發音、意義脫節,
然後各個人考出來的本字還不一樣,各吹各的號彷彿漢字大遊行

回復 #27 Lim 的帖子

考本字  和  制定書寫標準 (if 要用漢字)  是兩回事.
但有些 atama kongkuli 的人要把它搞在一起.
只是考本字已經變成學術界和政府機構的主要運動了,而且制定書寫標準的機構永遠以考本字擺在最高原則
還是要像粵語殘片一樣自由自我、不理學術撻伐的氣魄才好啊
例:
北語裡"爸"、"媽"本字是"父"、"母",
但現在"ba、ma"你寫"爸、媽",而寫"父、母"就是fu、mu,
若"ba、ma"也跟著寫本字"父、母",
那我看到"父、母"該唸ba、ma還是fu、mu?

這樣的情況在"本字控"的文章裡常出現,
真還不如粵語字我手寫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