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找到的。
http://bbs.c020.com/read.php?tid-27281.html戥穿石原来是“戥猪石”,以前农村贩猪需要运到墟场,假如用担挑担,一边是肥猪,另一边必须找一块同等重量的石头平衡,就是“戥”。用独轮车运,也需要平衡石。这石叫戥猪石。贩卖完,不会运回那石的,一如伴郎,伴完行礼就收工。不知何时“猪”变成“穿”了。
戥的动词作“称”解,指细小、微小物品的称重。引申说事物或人(鄙视)微不足道时,“你自己不戥一戥”,基本意思同“掂量掂量”。
其实“戥”的正字如下图所示(注:图不可见):
《广东俗语考》:~音鄧。擔物僅有一頭謂之~。『集韵』博雅。~負擔也。
顺便讲下“厘戥”。
厘戥(deng,音等),即微型杆秤,是一种精确的计量衡器,结构与秤同,秤杆一般骨制,盘为铜质。最大单位是两,小到分或厘。旧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每把"厘戥"必配有一 个坚硬的木盒包装,方便携带和保管。
纤细的戥子杆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一个个间隔有序的刻度称为“戥星”。以前一斤是16两,戥杆上的星记按照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禄寿凑足16个数,刚好足一斤。据说,假若商人在买卖中缺斤短两的话,即象征着他丧失了一定程度的康宁、财富和寿数。一把巴掌大小的厘戥,充分体现了旧时生意人的诚信为本,童叟无欺。
《笑林广记》有个“没良心 ”的笑话:
一妓倚门而立,见有客过,拉人打钉,适对门楼上,姑嫂二人推窗见之,姑问嫂 :“扯他何事?”嫂曰:“要他行房。”须臾事毕,妓取厘戥夹剪付之。姑曰:彼欲何为?”嫂曰:“行过了房,要他出银子。”姑叹曰:“好没良心,如何反要他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