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的論據我印象中是來自古代對於齊地語音的記載即有開音節與鼻音韻尾相混的現象,可以解釋為鼻化現象,
印象中不知道哪個學者論據了孟子裡即有此類現象,
若然則鼻音韻尾相對應的入聲韻尾也有可能相混為喉塞尾,
這似乎是某學者把閩語歸入所謂"齊語支"的論據,而此時尚無閩語,
李輝的paper有採用這觀點,不過沒看到關於語言學方面的共同作者是誰,
不過從上次提到的吳瑞文的那篇paper裡,
他從元音的對照認為這個寧德 tɛm 是所謂的閩語白讀第一層次,
也就是指向不認為原始閩語衹有喉塞尾,
但我認為他這裡的說法也許有點問題,
因為他舉的例字中寧德竟一個也沒有他所謂的第三層次--也就是文讀層,這是難以想像的,難道這ɛm不能來自第三層iam或iem的合併?
(其實,假設齊地有相混也不等於只有喉塞尾)
且不論原始閩語是否只有喉塞尾,
我原來說的並不涉及原始閩語是不是自始只有喉塞尾的問題,
因為我們從頭至尾講的ts‘iʔ 就是閩南語,
就算閩南語出現該詞(不論是借入或自生的)時就是喉塞尾,也不指向閩語自始只有喉塞尾,
除非能找到其他閩語裡對這 ts‘iʔ 的系統對應,才能佐證在原始閩語時代即有此單字
[ 本帖最後由 Lim 於 2011-12-27 05:15 編輯 ] |